中日汉诗观视野下的俞樾诗学理念及其学养渊源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樾在《东瀛诗选》中将日本江户诗风的演进概括为"二变三期说",表现出明显的中日诗歌比较倾向,准确地抓住了二者的源流关系.清代学术从最初的汉宋相争逐渐走向合流,受到学术环境和师承的影响,俞樾养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学术观,成为其宽和允正的汉诗观形成之基础.俞樾以学人为诗,却和晚清宋派诗人所标榜的学人之诗异趣,但与一般文人相较,他的诗学理念又体现出独具学者风格的特点.俞樾学养根基与诗学观的融通互动,构成了其中日汉诗观的内在理路.
其他文献
党政联合发文的规范属性界定是法学和国家治理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学界观点主要有"双重属性论"和"单一属性论"."双重属性论"从法治体系二元结构出发,侧重强调党政联合发文的一般"规范"特征,从而模糊了党规和国法体系的边界;"单一属性论"从法治实践出发,片面强调党政联合发文"党内法规"的一面,从而导致权利救济不足.基于此,本文提出"复合属性论",即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域出发,着力于在法治体系之上的更大系统内重构党政联合发文规范属性要素及其识别机制,在规范属性识别路径上实现从规范到情境、从主体到功能以及从区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借鉴CEI指数对商业信用环境进行表征,进而采用空间计量法探索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及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商业信用环境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倒"U"形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中部和西部地区商业信用环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情况与总体保持一致,但东部地区表现不明显;基础设施、知识外溢、劳动力市场高级程度和环境规制是商业信用环境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路径.
《协议解释》中“订立”一词包含四种语义,分别为作为单方行为的订立行为、行政协议订立纠纷、合意订立过程和行政协议的成立.在行政协议诉讼中,订立行为可根据不同情形分别被界定为行政法律行为或行政事实行为,因订立行为产生的纠纷和因行政协议本身产生的纠纷共同构成行政协议订立纠纷.在行政过程的视角下,行政协议的合意订立过程采取要约承诺的方式,合同法上有关成立地点、成立时间的规定可适用于行政协议的成立.行政协议订立的行政性面向主要体现于对订立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协议性面向主要体现于合意订立过程,需溯源至民事合同订立的相关
随着女性读者的大规模增加,女侠作为正面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民国武侠小说中.从道德化到去道德化,从神秘性到人间性,从性别模糊到性别自觉,女侠身份的建构经历了被忽略和被遮蔽、突破和退守、世俗化发展、理想化建构等四个阶段.女侠形象的涌现,拓展了武侠的表现世界,也加快了武侠小说的现代进程.作为一直以男性为创作和表现主体的小说类型,当它不再局限于一个性别的狂欢,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唐五代剑侠传奇宗教渊源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它是受到了密宗"成就剑法"的影响.但这种推论无论是从概念的理解,还是论据的使用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实,唐五代剑侠传奇中精绝剑术的描写和种种神通法术的渲染,更有可能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秽迹金刚信仰的影响.
作为社会合作或契约的构成要件,对等(reciprocity)概念由休谟引入近代道德哲学,再由罗尔斯引入正义理论.罗尔斯为了解析公平正义而引入相互优势(mutual advantage)和互惠(mutual benefit)概念,再由互惠概念导出对等概念,用来解析差别原则,对等成为证明差别原则的重要概念.合作者的相互优势带来互利或互惠.合作各方的优势或贡献越大,收益便越多.相互优势能解析社会合作的一般目标,但无法解释差别原则调节的特定目标:既要维护优势较大者的权益,更要维护优势较少者的权益,扭转在自由市场中
"经验"是杜威哲学的核心概念.与洛克以来的"经验"不同,杜威"经验"既有达尔文的影响,也有黑格尔的遗传.这一概念的内容表面看起来散乱,其实具有内在结构.这个内在结构由三个递进层次所构成:首先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做与受的统一;其次是意义与交互作用的统一;最后是前反思的原始经验与理论化的精致经验的统一."经验"是这三个层面构成的整体.与当代经验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奎因、麦克道威尔相比,杜威的经验主义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
皮尔士声称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以奇怪的方式复兴了黑格尔哲学.通过对皮尔士的实用主义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同异)的澄清,为理解前者的内涵提供了一个有益视角.二者共享了两个基本立场:世界之可理解性的基础是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观念论,以及世界的发展过程是借由某种中介而产生的连续进程.但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拒绝第三性(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足以构成世界,而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论拉开了距离.与黑格尔哲学相比,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在承诺世界具有的可理解性基础的同时,对绝对理性的范围加以适当限制,并对理性和世界的发展持更开放的态度
灾难分为天灾和人祸两种;天灾指自然造成的灾难,如瘟疫、地震;人祸指人为造成的灾难.无论天灾还是人祸,历经灾难的人们都会经过一个伦理选择的过程.古往今来有大量书写灾难的文艺作品,本文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文本进行分析:古希腊文学中,《俄狄浦斯王》是最早详细描述人间灾难的文学作品.悲剧以忒拜为背景通过一个杀父娶母的故事书写雅典发生的大瘟疫,说明人的选择不能破坏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当代影视作品《泰坦尼克号》演绎了一个个生离死别但又发人深思的伦理选择故事,让观众看到人们是如何在求生本能和道德追求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让
本文对古代中国早期的灾异书写与灾难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古代史籍对灾异记载颇多,但以灾异为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却相对较少,这主要有环境、主体和机制这三个方面的原因.早期盛行的天人感应观念,使得古人把灾异与天意和人事连结起来,在政治文化层面进行过度阐释,却忽视了人与环境互动的实际进程以及灾难的本相.而灾异书写中的神异叙事和"哀而不伤"的文学观念,也限制了人们对于灾难的文学表达和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