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我不能失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唯一一篇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承载了“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一个早晨,宋庆龄全家准备到朋友家做客。临出门时,小庆龄想到了当天要教小珍叠花篮的约定。虽然父母都劝她改天再教,可她还是决定留下来,履行自己的诺言。教材选编此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童年时期的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二是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从学情看,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难在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明白课文结尾处小庆龄说的一番话的含义。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初步习得了理解句子的不同方法。由于《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
本课寻找到了语文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课题中的关键词“信”,设计了四个环节,立足儿童,通过创设情境、揣摩内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渗透“诚信”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通过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感受伟人的诚信品质。
3.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说文解“信”
1.紧扣“信”字,理解意思。
(1)拆解汉字,把握字理。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信”字有关。(板书:信)“信”这个字很有意思,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言”。谁能通过这个字的结构,说说它的意思?(指名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思:一个人要对说出的话负责,兑现自己的承诺,一定要守信用)
(2)指名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引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诚信”有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题入手,紧扣文眼“信”字,层层推进。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字理”的方法理解“信”的字面意思,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其次,基于学情,引导学生联系阅读经验,交流有关“诚信”的名言;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从而自然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整个导入环节立足儿童的兴趣、经验与生活,遵循语文教学原则,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诚信”的意思,打破了革命文化題材类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壁垒,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人知“信”
1.朗读课文,了解人物。
(1)引发思考: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主要人物。
(2)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梳理出主要人物:宋庆龄、爸爸、妈妈、伯伯、小珍。(板贴)
2.默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
(1)引发思考: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默读课文,完成人物关系图。
(2)指名交流,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把握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聚焦文章中心。
(1)引发思考:看着这张关系图,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结尾处的句子,并出示该句子)
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2)提出问题:宋庆龄的这番话中,有一对看似矛盾的词,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很没劲”“不后悔”,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质疑:既然觉得“很没劲”,庆龄为什么“并不后悔”呢?
(设计意图:教师从课题“我”字入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首先,遵循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借助“人物关系图”这一学习支架来概括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初步感受到革命伟人的精神品质。其次,引导学生质疑,聚焦文本结尾处小庆龄的一番话,抓住关键词“很没劲”“不后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深入感悟革命伟人的品质做好铺垫。)
三、抓住言行,品词论“信”
1.默读课文,按提示学习。
默读课文,用“____”画出宋庆龄感到“很没劲”的句子,用“
《我不能失信》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唯一一篇以革命文化为题材的课文,承载了“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文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的一个故事:一个早晨,宋庆龄全家准备到朋友家做客。临出门时,小庆龄想到了当天要教小珍叠花篮的约定。虽然父母都劝她改天再教,可她还是决定留下来,履行自己的诺言。教材选编此文,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童年时期的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二是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从学情看,对于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理解课文内容并不难,难在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明白课文结尾处小庆龄说的一番话的含义。学生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初步习得了理解句子的不同方法。由于《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
本课寻找到了语文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课题中的关键词“信”,设计了四个环节,立足儿童,通过创设情境、揣摩内心、联系生活等多种方式,渗透“诚信”教育。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通过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言行,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有感情朗读等方式,感受伟人的诚信品质。
3.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说文解“信”
1.紧扣“信”字,理解意思。
(1)拆解汉字,把握字理。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信”字有关。(板书:信)“信”这个字很有意思,左边一个“单人旁”,右边一个“言”。谁能通过这个字的结构,说说它的意思?(指名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意思:一个人要对说出的话负责,兑现自己的承诺,一定要守信用)
(2)指名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
(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受“诚信”的重要性。(引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诚信”有关。(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题入手,紧扣文眼“信”字,层层推进。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字理”的方法理解“信”的字面意思,快速把握文章的主题;其次,基于学情,引导学生联系阅读经验,交流有关“诚信”的名言;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从而自然地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整个导入环节立足儿童的兴趣、经验与生活,遵循语文教学原则,促使学生利用多种方法理解“诚信”的意思,打破了革命文化題材类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壁垒,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人知“信”
1.朗读课文,了解人物。
(1)引发思考: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物?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主要人物。
(2)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梳理出主要人物:宋庆龄、爸爸、妈妈、伯伯、小珍。(板贴)
2.默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
(1)引发思考: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默读课文,完成人物关系图。
(2)指名交流,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把握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聚焦文章中心。
(1)引发思考:看着这张关系图,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结尾处的句子,并出示该句子)
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
(2)提出问题:宋庆龄的这番话中,有一对看似矛盾的词,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聚焦关键词“很没劲”“不后悔”,相机板书)
(3)引导学生质疑:既然觉得“很没劲”,庆龄为什么“并不后悔”呢?
(设计意图:教师从课题“我”字入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首先,遵循三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梳理人物,借助“人物关系图”这一学习支架来概括主要内容,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初步感受到革命伟人的精神品质。其次,引导学生质疑,聚焦文本结尾处小庆龄的一番话,抓住关键词“很没劲”“不后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深入感悟革命伟人的品质做好铺垫。)
三、抓住言行,品词论“信”
1.默读课文,按提示学习。
默读课文,用“____”画出宋庆龄感到“很没劲”的句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