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罗姆·布鲁纳——布鲁纳与杜威的学说比较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是什么?按照布鲁纳的话来说:知识是我们给经验中的规律性予以意义和结构而组成的一个模式。任何一片知识之组织中的观念,都是为了使经验经济与连贯的发明。我们发明概念,如物理学中的力、化学中的键、心理学中的动机、文学中的文体等,都是作为达到理解达一目的的手段。
其他文献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和解构者之间的争辩,海德格尔前期从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哲学的角度来批评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主要以有限性和时间性反对黑格尔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中后期则直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进行质疑,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成己”之说作为一种过渡,却反而暴露了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误解,同时表明他所运用的知性方法摆脱不了自身的悖论,从追问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而走向了“最后的神”。
虽然“后期谢林的黑格尔批评”已经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学界仍然存在着要么对这些批评充耳不闻,要么过于倚重谢林自己的观点,对黑格尔哲学做出片面裁决的情况。有鉴于此,本文围绕“哲学的开端问题”“概念与思想的混淆问题”“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问题”“否定哲学与肯定哲学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重思谢林对于黑格尔的批评意见,并尝试阐述黑格尔的可能回应,借此呈现出两位伟大哲学家之间的一种可能的精神对话。
十九世纪英语美学涵盖了英伦和北美,是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说,十九世纪英语美学似不如德国甚至法国同期美学那样辉煌,但也有自己的区域特色和文化特点。这一时期英语美学存在哪些经典作家和经典文献,是西方美学研究的一个难题。本文从西方美学史、美学读本和大型文献丛书等三类著述入手,寻找在西方美学界被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献,进而描绘出十九世纪英语美学的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反观中国美学对十九世纪英语美学的传播和接受,在比较参照中发现本土研究所忽略的西方经典文献,探索改进中国的西方美学文献学建设
15到17世纪的意大利不仅是西方艺术发展的高地,也产生了大量重要的美学文献。这些文献横跨哲学美学、诗学、一般艺术理论、图像学和音乐理论等多个领域。其中所涉及的话题,不仅吸引了美学史家的关注,也是当下许多美学和艺术问题的肇始之处。经过中国本土美学界几代学者薪火相传的研究和译介,其中有些文本已经为国内学界所熟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文本是我们比较陌生或尚未译介的。本文将通过西方和本土对这一时期美学文献的比较研究,遴选出对美学研究学术共同体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经典文本或关键文本。
自20世纪初西学东渐起,西方美学理论进入中国。历经一个多世纪,虽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却仍有许多空白和短板。西方美学研究重点何在?经典篇什几何?进入新世纪又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西方美学经典文献的梳理工作,搞清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基础和热点问题,本文以21世纪以来出版的英语美学读本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的方法分析读本中的主题概念,并通过比较读本中收录的美学家以及关键著述的统计结果,绘制美学生产力与影响力地图:,透过19本重要美学读本的分析,我们可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散文的“父爱”叙事继承了传统,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第一,既全力批判父亲家长制权威,又省思严父的价值,还肯定父亲“缺席”为子女带来的宽松自由环境。第二,既表现博大情怀的父爱,又呈现柔情似水的父爱,以彰显“父爱”叙事的柔性美学。第三,“父爱”叙事呈多元化格局,既有强烈的反差和张力效果,又不失均衡和谐,给读者带来心灵震动和灵魂升华。改革开放以来散文为2〇世纪以来的“父爱”叙事带来丰富的色彩、深刻的内涵、多样的形式和长久的生命力量。
1940年代初期,因客观环境的变化,一些解放区作家以自己此前的实践为基础,更多地面向自我、关注自我,自觉地对自己所属的知识分子阶层作出了严肃的反省、审视,表现出了较为鲜明的自审意识。他们认为,知识分子是令他们自己感到不满和愧疚的“可耻的阶层”;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不但“无用”,甚至还有“负面作用”;其精神缺点主要包括个人主义、不切实际、意志脆弱、空虚无聊等;因此,知识分子必须改造。他们自审时所表现出的这一基本倾向,与当时解放区的主流观点差异较大,但与解放区后期文学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认知倒表现出了内在的一
期刊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国府还都”成为国家重建的首要举措。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历经大半年时间终于从重庆还都南京,举行了还都大典,并承诺将竭力完成抗战建国使命。但随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加上日益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危机,不仅国家重建成为一场梦幻,而且国民党的统治也很快宣告失败。
“丝绸之路”是李希霍芬最早命名的东西方交通线路,已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从《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可知,李希霍芬通过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四大内陆至边疆,联结国际的交通线路,即如今被视为广义“丝绸之路”的系列考察,探究了从陆路通往俄国、欧洲、中亚、印度、缅甸等国际商道的状况。他从历史和现实中认识到从西安经新疆到中亚这条国际交通线路的特殊价值,这为其后来提出“丝绸之路”概念奠定了地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