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有幸在江苏南通市科技馆参观了机器人炒菜表演,它不但会烹制几百道传统名菜,而且口味也非常正宗。我不由惊叹,机器人竟然会烹制工艺繁杂的菜肴!毕竟烹饪是以手工经验操作为主的行业,但同仁们也不要有危机感,因为烹制菜肴大量的前期工作需要人去做,中国菜肴的现状布置、特殊工艺也需要厨师提前完成。所以它并不能代替人。从烹饪机器人烹菜过程中我感到有一些先进的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首先,烹饪机器人的问世,可以让厨师减轻体力劳动,改善了如高温、潮湿、油烟、灰尘、煤气等工作环境的影响,厨师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人烹制菜肴,改变厨师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其次,特别是烹饪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化的生产方式,更符合菜肴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确保了菜肴质量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手工经验操作给菜肴质量带来的人为影响和不稳定因素。这也是最能启发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的薄弱环节。
厨师行业在成百上千年来一直都是以经验型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优点:例如厨师能根据个人的技术特点自由发挥,做成很多的拿手菜、特色菜,也形成了中式菜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味特点;还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灵活运用,特别是在工艺造型菜美化菜肴、丰富菜肴的花色品种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也不可忽视手工经验操作的弊端,经验操作完全是凭个人的感觉走,如调味时用调料就是粗略的大约放多少,就有可能造成烹制的菜肴忽咸忽淡,而且各自的口感轻重不一;又如在掌握火候时,各自凭经验看油温,大约达到几成热,何时用大火,何时用小火,烹制一道需要多长时间等都是估计的,就有可能导致菜肴质地忽老忽嫩、颜色或浓或淡。而且人的能力有强弱之别,手艺有高低之分,同一师傅在不同时间烹制同一菜肴或者不同师傅同时烹制同一菜肴,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总之,这都是感性经验,是宏观上的把握。这些人为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菜肴质量。
烹饪机器人在烹制菜肴的标准和程序方面做得相对要好得多。因为这是人为事先设计好了程序再操作的,如根据每个菜肴不同的要求,决定所需调料的品种、数量及投放顺序,调料数量能精确到克数;主配料比例、数量都是经过严格的计算;烹制的时间、不同阶段火力的大小等都确定好。再进行自动化操作,完全做到了标准化和程序化,菜肴质量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有了较好的保障。
这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是不是可以像设计机器人程序那样,先制定好统一的标准菜谱和菜肴工艺流程图来规范操作。如事前根据统一的配方调制出一定批量的不同味型的调味汁或兑汁芡;制定出适合本厨房的标准菜谱,对主配调料进行定额,对原料现状、规格、颜色和营养搭配、味型及装盘要求等都先确定好;把每一道菜的工艺流程以及各环节操作关键和要求制成文字表格,这样无论是厨师的生产操作,还是厨师长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利于厨房管理者对菜肴质量进行分析评估,看哪些标准不太科学需要完善,哪些方面欠妥有待提高等;这样做也有利于菜肴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厨房效益。更适合于中式快餐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
标准化和程序化操作贵在坚持,大家都在统一标准下规范化操作,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到更科学合理,不但菜肴质量有保障,厨房管理者也更便利。这是现代厨房管理发展的趋势,相信会给厨房管理带来新的质的飞跃,这也是我由烹饪机器人烹制菜肴得出的一点感悟。
首先,烹饪机器人的问世,可以让厨师减轻体力劳动,改善了如高温、潮湿、油烟、灰尘、煤气等工作环境的影响,厨师可以直接控制机器人烹制菜肴,改变厨师分工,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其次,特别是烹饪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化的生产方式,更符合菜肴制作的一般工艺流程,确保了菜肴质量的稳定性。避免了由于手工经验操作给菜肴质量带来的人为影响和不稳定因素。这也是最能启发我们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的薄弱环节。
厨师行业在成百上千年来一直都是以经验型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优点:例如厨师能根据个人的技术特点自由发挥,做成很多的拿手菜、特色菜,也形成了中式菜肴“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味特点;还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灵活运用,特别是在工艺造型菜美化菜肴、丰富菜肴的花色品种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也不可忽视手工经验操作的弊端,经验操作完全是凭个人的感觉走,如调味时用调料就是粗略的大约放多少,就有可能造成烹制的菜肴忽咸忽淡,而且各自的口感轻重不一;又如在掌握火候时,各自凭经验看油温,大约达到几成热,何时用大火,何时用小火,烹制一道需要多长时间等都是估计的,就有可能导致菜肴质地忽老忽嫩、颜色或浓或淡。而且人的能力有强弱之别,手艺有高低之分,同一师傅在不同时间烹制同一菜肴或者不同师傅同时烹制同一菜肴,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总之,这都是感性经验,是宏观上的把握。这些人为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菜肴质量。
烹饪机器人在烹制菜肴的标准和程序方面做得相对要好得多。因为这是人为事先设计好了程序再操作的,如根据每个菜肴不同的要求,决定所需调料的品种、数量及投放顺序,调料数量能精确到克数;主配料比例、数量都是经过严格的计算;烹制的时间、不同阶段火力的大小等都确定好。再进行自动化操作,完全做到了标准化和程序化,菜肴质量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有了较好的保障。
这就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是不是可以像设计机器人程序那样,先制定好统一的标准菜谱和菜肴工艺流程图来规范操作。如事前根据统一的配方调制出一定批量的不同味型的调味汁或兑汁芡;制定出适合本厨房的标准菜谱,对主配调料进行定额,对原料现状、规格、颜色和营养搭配、味型及装盘要求等都先确定好;把每一道菜的工艺流程以及各环节操作关键和要求制成文字表格,这样无论是厨师的生产操作,还是厨师长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利于厨房管理者对菜肴质量进行分析评估,看哪些标准不太科学需要完善,哪些方面欠妥有待提高等;这样做也有利于菜肴成本核算和控制,提高厨房效益。更适合于中式快餐的大批量规模化生产。
标准化和程序化操作贵在坚持,大家都在统一标准下规范化操作,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到更科学合理,不但菜肴质量有保障,厨房管理者也更便利。这是现代厨房管理发展的趋势,相信会给厨房管理带来新的质的飞跃,这也是我由烹饪机器人烹制菜肴得出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