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镇化对破解“三农”难题的意义和对策性研究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x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晓琳(1991-),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2013级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国民经济学专业。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促进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也是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枢纽。本文将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分析探讨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对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农村;农民;现实意义;对策和建议
  一、“三农”问题的含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它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源头。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农村问题主要是指农村面貌落后,村容不够整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少,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依法维护农民的权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是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富裕。
  二、现阶段“三农”问题呈现的特点及成因
  (一)“三农“问题的特点
  第一,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率低。我国人口众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再加上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滥用有机化肥等原因使得土地质量逐年下降。土地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得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以往的土地政策限制了土地调整的灵活性,土地流转缓慢。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壤的破坏,有限的土地资源与日益增长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了一个非常大的无地的农民群体,农民的要求土地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和覆盖率下降。
  第二,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短期内农作物的产量没有较大的增长,且土地土壤条件恶化,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加上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近几年来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上涨,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高,而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农民农业收入普遍减少,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发展极不平衡。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各种资源在城乡间分配不平等,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与城市主体相比较,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较低,参与政治的机会少,分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能力较弱,享受的教育、医疗、就业等资源信息较少,是一个较为弱势的群体。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第一,基本国情导致“三农”问题的客观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三农”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
  第二,政府的政策导向促使“三农”问题的不断深化。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党和国家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城市建设的投入等,忽视了城乡协调发展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三农”问题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大意义,没有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导致农村发展比较缓慢。
  第三,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推进速度的缓慢是产生“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多年的经验和事实论证,大力推进城镇化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但是由于城镇化发展的缓慢,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没有有效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人力资本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农民收入水平没有得到提高,生活状况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民在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基层民主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够,这些严重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意义
  “三农”问题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制度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清除阻碍农村发展不合理的制度性障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十分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三农”的源头在农业, 在社会发展体系中,农业是使最复杂的部分,长期以来引起并激化的一系列矛盾和根本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破解“三农”问题的前提在于农业问题的妥善解决。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充足的粮食供应和高效的农业经济是整个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核心。
  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能够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促进农村体制创新,缓解农村各项矛盾,培养和睦友善的农村人际关系和卫生整洁的村容村貌。能从根本上缓解一些基本矛盾,培育和谐的风尚。随着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和巩固资源的均衡配置,能够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人力资源优势,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有近14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有近9亿,所以农业人口是一笔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健康水平较低,这严重影响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据统计,在九年义务教育未能覆盖的群体中,85%来自农村人口。所以,农民朋友的文化素质与城市人口文化素质相比相对低下,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也同比减少。其次,农民朋友收入低,虽然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全面减免了农业税,并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是农民增收仍然缓慢。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完善教育培训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使人力资本的优势得到最大能力的释放,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我国现阶段“三农”问题的特点和基本国情,我们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而要实现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目标,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条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由于城乡不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公共财政政策,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直接导致城乡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就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要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就要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二,加大对乡镇企业扶持的力度,不断调整乡镇企业的结构,增加就业岗位。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提高, 农业内部需要的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 使农业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适当引导农民向乡镇企业转移,不仅能拓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路径,更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深化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政策上给予技术性和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扶持,降低乡镇企业的成本投资和风险。鼓励乡镇企业对二、三产业的投入力度,并给与其相应的科学指导,通过提高乡镇企业的工业化水平来以工促农,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加大对乡镇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优良的人力资源保证。
  第三,制定相应的农村城镇化的金融政策,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来规划金融资源。作为人民银行,应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提高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化领域的积极性和回报率,加大对金融机构的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并明确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和方向让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有了政策和金融的扶持。(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其他文献
期刊
善于理解,是做人做事必备的一种素质.理解可以使人从一个层次走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把人的认知提升到另一高端.心胸坦荡如水,心境平静如川,自然会身处高境而悠然.老干部工作
日本科学家用浓度为75%的红茶液在病毒感染区浸泡5秒钟,该病毒就失去感染力.为此,研究人员提出:在流感高发季节,常饮红茶水或坚持用红茶水漱口可预防流感.
期刊
本文在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宜安公司的实际情况和做法,总结了现阶段企业应当承担的四种社会责任,它们分别是税收,就业,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医院的属性也在不断改变,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也让医院的财务制度传统更为不同,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条件下的各类要求。传统医院的财务管理制
近年来,杭州围绕建“天堂硅谷”目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孵化器作为促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民营科技企业的重要抓手,经过10多年的探索,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邓小平发展理论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这样一
一、凉拌海蜇:海蜇皮放在清水里浸泡4—8小时,再用清水充分洗除海蜇上的杂物,而后切成细丝,再用冷开水洗涤1—2次,放在盆内,加入适量酱油、醋、白糖、麻油和少许味精调味,充
阳光、沙滩、椰树、蔚蓝的大海……这一切人们所熟悉的印度洋海岸的旖旎风光,在2004年岁末发生了改变.突如其来的灾难只用了一瞬间便唤醒了人类关于洪荒的记忆.印度洋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