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私车公养”的利益链条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zdh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车改力度逐渐加大,各地“公车私用”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私车公养”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成为“四风”新变种。徐州市近日通报13起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私车公养”典型案例。目前,该市正在开展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私车公养”专项治理,严禁“公车私用”“公卡私用”“公私不分”“公补私车”,扎实推进廉洁政治“三清示范区”建设(6月12日新华日报)。
  “私车公养”是一种新的“车轮腐败”,危害相当大,影响十分恶劣,决不可等闲视之,必须及时堵住这个新型“车轮腐败”漏洞。
  “吃官饭放私骆驼”,这是曾在坊间流传的一句形容一些官员拿着国家俸禄却去干私活的话。随着公车改革渐行渐进,现在又流传一句形容个别官员私车公养的话,那就是“私骆驼吃官饭”。随着公车改革深入推进,“公车私用”问题逐渐销声匿迹,而“私车公养”现象却悄然增多。突出表现为: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或职务影响,让其所在单位或下属单位为个人车辆加油,或以处理公事为由,多加油少跑路;少数人以保留执法公车装潢、维修为名,开发票在单位报销私车装潢、维修费用;有的以执法车辆为由,开发票在单位报销个人外出办私事或旅游时私车的过路费、停车费等费用。
  随着公务用车监督力度的加强,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公车无法达到个人用车方便、满足个人驾车欲望,自己养车经济负担又较重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私车公养的新问题。就现在多数公务人员工资水平而言,买车并不成问题,但是高昂的车辆养护费、耗油费等“养车钱”还是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于是对于个别手握权柄的官员而言,开私家车,公家掏腰包“买单”,“私车公费”“私车公养”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开始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个别官员之所以一边领着不菲的交通补贴,一边用尽各种花招私车公养,一方面是以前习惯于公私不分、损公肥私,一时半会儿适应不了新常态,自认为违纪行为神不知、鬼不觉,心存侥幸;另一方面,是监管不力,制度有漏洞,牛栏关不住猫,使其有机可乘用公款报销或者支付应由个人负担的养车费用。
  尽管“私车公养”现在还只存在于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是其本质上还是“车轮上的腐败”,依然是“四风”顽疾。因此,在紧盯“车轮腐败”,大力推进公车改革的同时,对于这种新型 “车轮腐败”不断蚕食公共资产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一方面,整治“私车公养”,不能以为封存、拍卖公车就可大功告成、万事大吉;还得往深处挖,往细处查,听听群众的反映,翻翻单位的账簿,严禁“私车公养”现象绝处逢生,成为新的腐败变种;另一方面,“私车公养”具有顽固性、隐蔽性、传染性等特性,必须及早扼杀“私车公养”的基因细胞,否则,车改将会“按下葫蘆浮起瓢”,老的“车轮腐败”问题得到一定遏制,新的“车轮腐败”现象却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
  公车不可私用,私车也不容公来养。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公车违规一直是发案率最高的类型。其中不乏“私车公养”“任性租车”等新的变种。这些新的“车轮腐败”变种,其实都是寄生于“公车的土壤”之中,要刹住这种新的“车轮上的腐败”,不是简单地“取消公务用车”即可。防止私车向公车“揩油”,斩断公私车“亲密邂逅”的链条,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管,让“私车公养”现象无所遁形,要强化源头治理,在加快公车改革的进程中,强化政府支出经费管理,完善发票管控和财务报销制度。
  张朝元荐自《团结报》2017年6月15日
其他文献
愧:“心”中有“鬼”,所以才会惭愧。  骗:一旦被人揭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劣:平时“少”出“力”,到头来必然差人一等。  值:正“直”做“人”,应是人一生追求的价值。  债:欠了别人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协:要“办”成一件“十”分成功的大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  迟:落伍者往往只是比别人晚“走”了一“尺”。  令:“今”天努力一“點”,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  舒:
期刊
又是一年高考。将时针倒拨40年,1977年的中国,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570万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走进考场,推开希望之门。恢复高考连同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中国社会迎来了科学和知识大放光彩的春天。  对于恢复高考深远意义的探究,40年来始终未曾停止。人们纪念这一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中国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而庆幸,为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得以疏通而欣慰,为重新确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而
期刊
教科书上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似乎不够全面,其实,人还是宇宙万有的总和。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了人而有意义。人不但与人结成各种关系,人与事与物也在关系中。我们每天做事,其实是在处理关系。比如人与石头,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人在登山时,借石而上,人是被石头托举起来;人头上悬巨石,石头就成了威胁;人依石而站,彼此相依,這世界就在亲近中;人与石相安无事,我是我,石是石,这也是一个关系,体现的是安稳与平和
期刊
1929年,著名老生演员马连良在《甘露寺》中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那段脍炙人口的唱段,灌成了唱片出版发行,很是热销。当时,有人听了这段唱后给他指出:“他那个二弟寿亭侯”一句唱词里,“寿亭侯”一词应当是“汉寿亭侯”,而漏了一个“汉”。马连良很重视这个意见,立即对此进行了核对,结果得知,“亭侯”是官名;“汉寿”是封地名,如果把“汉”字去掉,就讲不通了。但是,这个错误的形成,却是长期师承的结果。因为这句
期刊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企业家,他带我参观他的工厂。参观职工宿舍区域时,我看到在职工宿舍楼的后面,竟然养着几只鸡,还种了一些菜。旁边还有一对年迈的夫妻,悠然地坐在树下乘凉。  我十分不解,问那位企业家:“在您的公司里,还有这么大年龄的员工吗?”他笑笑,说:“那是我的两位长辈,他们无儿无女,老了就在我这里养老了。”  我当时“哦”了一声,也没多想。后来,在另外一个场合,我遇到那位企业家的一位朋友,又说起
期刊
“衣锦还乡”是个常见的典故。《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秦朝的都城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思乡情重,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本是楚霸王痛失帝业的一大关节,大家都熟悉。  后来,“衣锦还乡”就成了一个成语:离乡游子功成名就之后,都要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帮扶乡亲,建设家乡。比如,吴越王钱镠就曾经这样做过,而且,不仅自己“衣锦”,还将家乡临安的树都披上锦绣。于是,吴越钱氏就
期刊
近日有大学生辅导员吐槽称,被学生的“幼儿园问题”搞得哭笑不得,比如“饭卡掉厕所里了怎么办”“室友不讲卫生怎么办”“在医院怎么找到医生”……解决这些问题是基本的生活能力,无奈在一部分大学生那里,却成了拦路虎。  其实,本该断奶却没断奶的问题,不仅大学里面有,在不少年轻家庭中也常见。比如,不少“80后”“90后”明明结了婚,却依赖父母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让小家庭不独立,大家庭受拖累;小两口一
期刊
一本書的结束语,丝毫不亚于开场,经常让人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移,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同别人隔着一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
期刊
两头蒜、一个西红柿、几个小芒果……别看笔者就买了这么点东西,超市导购依然尽职尽责地用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将它们分类装好、称重、贴价签。结账时,收银员还会问一句:您需要塑料袋吗?大部分人都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然后窸窸窣窣地装好物品走人。  您还记得吗?9年前的“六一”不仅是儿童节,更是“限塑令”实施的日子。这份“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
期刊
雁过拔毛这个词汇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雁过拔毛式的腐败受到广泛关注。但要弄清雁过拔毛式的腐败是一种什么样的腐败,首先就得弄清何谓雁过拔毛。在笔者看来,所谓雁过拔毛,至少有三个特性。  一是流动性。雁与鸡不同,鸡也会“过”,但那只是走“过”,雁过却是飞“过”,其流动性相当之大。人们说雁过拔毛式的腐败时,所谓之“雁”,大多指涉农的专项资金。有一篇文章说,惠农政策政出多门,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负责,于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