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雁过拔毛”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z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雁过拔毛这个词汇在各种媒体上频频出现,雁过拔毛式的腐败受到广泛关注。但要弄清雁过拔毛式的腐败是一种什么样的腐败,首先就得弄清何谓雁过拔毛。在笔者看来,所谓雁过拔毛,至少有三个特性。
  一是流动性。雁与鸡不同,鸡也会“过”,但那只是走“过”,雁过却是飞“过”,其流动性相当之大。人们说雁过拔毛式的腐败时,所谓之“雁”,大多指涉农的专项资金。有一篇文章说,惠农政策政出多门,涉农资金由多个部门负责,于是,所谓之“雁”就要“过”这多个部门,这是横向的流动;又说,涉农资金发放、审核等涉及中央、省、市、县、乡镇多个层级,战线长、范围广、环节多,于是,所谓之“雁”,又要“过”这多个层级,这是纵向的“流动”;如此纵横交叉,此“雁”之“毛”被“拔”的概率就非常之大。
  二是轻微性。毛的分量很轻,国人历来就将毛作为轻的参照物,而有轻如鸿毛之说;毛又很不起眼,国人历来又都将毛当作微的象征物,而有九牛一毛之喻。因为这种轻微性,所以雁过拔毛,在“拔”的时候,无论是去“拔”的还是被“拔”的,都不会将它太当作一回事,去“拔”的恐怕连眼睛也不会眨一下,不就是一毛吗?被“拔”的呢,什么时候被“拔”也未必清楚,还以为“拔”的是人家的毛呢。不久前湖南公布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村会计的雁过拔毛式腐败,一公布就是24起。当然,雁过拔毛的既非都是基层的“蝇贪”,“蝇贪”问题也非都是雁过拔毛,有的或许还该称为坐地分赃。
  三是貌似正当性。像涉农专项资金,也有各种名目,诸如惠农补贴金、扶贫专项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等等。但无论这个金那个金,都要经过一级级申报审批,也都要有人出面去“跑”,如果没有那些申报审批,无论这个金那个金,都与你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所以,雁过拔毛无論是去“拔”的还是被“拔”的,又都以为这是顺理成章之事。去“拔”的认为“此路是我开,此钱因我来”,“拔”你几根毛,实在无所谓。被“拔”的呢,本来就没有把这笔钱当自己囊中之物,哪怕最后得到的只是五分之一以至十分之一,也以为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当作是人家给他的恩惠,哪敢皱一下眉头?因为貌似合理,也就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很少有人去管,于是就有雁过拔毛现象的长期存在。
  这里有个监管问题和制度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监管与制度上有漏洞,需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尤其需要公开透明,让各项涉农的专项资金来有踪去有影,将包括金额与分配原则在内的一切都公之于众,一切都在阳光下进行,使有雁过拔毛之嗜好与积习的人,想“拔”也无从下手。
  还有观念问题。一是履职干部的权力观念。他们应当明白,按照相关章程,把上级政府下拨的各种惠农资金不折不扣地送到对口农户手中,这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与职责,对于对口农户并无恩德可言,打了折扣的就有渎职之嫌;必须经他们之手的各种惠农资金,并非他们可以随意支配的专利,自然更无雁过拔毛的权力。二是对口农户的权利观念。雁过拔毛之“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各种惠农或惠民资金,实乃对口农户或相关民众。准确地说,惠民资金或惠农资金之“惠”,应是实惠之“惠”,并非恩惠之“惠”,此“惠”应当是农之“惠”民之“惠”。任何雁过拔毛式的行为,都是对于民众正当权益的侵犯。民众应当厘清这种关系,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与正当权益。
  若子荐自《宁波日报》2017年5月25日
其他文献
如今,各类“微商”纷纷抢占高校市场,一些在校大学生也兼职做起了代理或代购。然而,不少人却频频遭遇陷阱,或是所销售产品与上级代理描述不符,或是交了钱却收不到供货商发货,有的学生甚至误入传销网络。而高校对于学生涉足这一领域,往往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指导措施。  这正是:  一入微商深似海,  创业未捷财先败。  维权整治莫等闲,  休教学子空余哀。  摘自《人民日報》2017年5月11日
期刊
愧:“心”中有“鬼”,所以才会惭愧。  骗:一旦被人揭穿,“马”上就会被人看“扁”。  劣:平时“少”出“力”,到头来必然差人一等。  值:正“直”做“人”,应是人一生追求的价值。  债:欠了别人就要偿还,这是做“人”的“责”任。  协:要“办”成一件“十”分成功的大事,必须靠大家共同努力。  迟:落伍者往往只是比别人晚“走”了一“尺”。  令:“今”天努力一“點”,明天才有资格指挥别人。  舒:
期刊
又是一年高考。将时针倒拨40年,1977年的中国,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570万考生从农村、工厂、部队走进考场,推开希望之门。恢复高考连同一系列改革措施,让中国社会迎来了科学和知识大放光彩的春天。  对于恢复高考深远意义的探究,40年来始终未曾停止。人们纪念这一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为中国回归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轨而庆幸,为人才向上流动的渠道得以疏通而欣慰,为重新确立“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而
期刊
教科书上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似乎不够全面,其实,人还是宇宙万有的总和。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了人而有意义。人不但与人结成各种关系,人与事与物也在关系中。我们每天做事,其实是在处理关系。比如人与石头,就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人在登山时,借石而上,人是被石头托举起来;人头上悬巨石,石头就成了威胁;人依石而站,彼此相依,這世界就在亲近中;人与石相安无事,我是我,石是石,这也是一个关系,体现的是安稳与平和
期刊
1929年,著名老生演员马连良在《甘露寺》中的“劝千岁杀字休出口”那段脍炙人口的唱段,灌成了唱片出版发行,很是热销。当时,有人听了这段唱后给他指出:“他那个二弟寿亭侯”一句唱词里,“寿亭侯”一词应当是“汉寿亭侯”,而漏了一个“汉”。马连良很重视这个意见,立即对此进行了核对,结果得知,“亭侯”是官名;“汉寿”是封地名,如果把“汉”字去掉,就讲不通了。但是,这个错误的形成,却是长期师承的结果。因为这句
期刊
几年前,我采访过一位企业家,他带我参观他的工厂。参观职工宿舍区域时,我看到在职工宿舍楼的后面,竟然养着几只鸡,还种了一些菜。旁边还有一对年迈的夫妻,悠然地坐在树下乘凉。  我十分不解,问那位企业家:“在您的公司里,还有这么大年龄的员工吗?”他笑笑,说:“那是我的两位长辈,他们无儿无女,老了就在我这里养老了。”  我当时“哦”了一声,也没多想。后来,在另外一个场合,我遇到那位企业家的一位朋友,又说起
期刊
“衣锦还乡”是个常见的典故。《史记》记载,楚霸王项羽攻占秦朝的都城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关中,但项羽思乡情重,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本是楚霸王痛失帝业的一大关节,大家都熟悉。  后来,“衣锦还乡”就成了一个成语:离乡游子功成名就之后,都要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帮扶乡亲,建设家乡。比如,吴越王钱镠就曾经这样做过,而且,不仅自己“衣锦”,还将家乡临安的树都披上锦绣。于是,吴越钱氏就
期刊
近日有大学生辅导员吐槽称,被学生的“幼儿园问题”搞得哭笑不得,比如“饭卡掉厕所里了怎么办”“室友不讲卫生怎么办”“在医院怎么找到医生”……解决这些问题是基本的生活能力,无奈在一部分大学生那里,却成了拦路虎。  其实,本该断奶却没断奶的问题,不仅大学里面有,在不少年轻家庭中也常见。比如,不少“80后”“90后”明明结了婚,却依赖父母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收拾家务,让小家庭不独立,大家庭受拖累;小两口一
期刊
一本書的结束语,丝毫不亚于开场,经常让人掩卷沉思,唏嘘不已。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移,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我依旧会对车夫伊凡发脾气,依旧会同人争吵,依旧会不得体地发表意见,依旧会在我心灵最奥秘的地方同别人隔着一道鸿沟,甚至同我的妻子也不例外,依旧会因自己的恐惧而责备她,并因此感到后悔,我的智慧依旧无法
期刊
两头蒜、一个西红柿、几个小芒果……别看笔者就买了这么点东西,超市导购依然尽职尽责地用透明手撕连卷塑料袋将它们分类装好、称重、贴价签。结账时,收银员还会问一句:您需要塑料袋吗?大部分人都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然后窸窸窣窣地装好物品走人。  您还记得吗?9年前的“六一”不仅是儿童节,更是“限塑令”实施的日子。这份“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