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发投入的价值与研发投入的策略选择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中,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我国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和产业升级,如何将研发创新融入到价值链管理中,实现高附加值。对此,文章通过研发投入与价值链上控制权关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创新投入高的企业无论处于价值链上的什么位置,都能取得更高价值,特别是高科技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毛利率和主业收益率,是价值创造的领头羊;对以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制造型企业,在所有模型中都不显著,难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而营销投入的价值创造能力在所有模型中都显著正相关,是能否成为龙头企业的基石。因此,企业研发投入是反映转型升级与取得高端价值的重要信息。
  [关键词]研究开发;研发投入;创新能力;价值创造;高端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24-11
  一、引 言
  价值链管理是21世纪取得提升竞争力的最有效管理的方式之一, 与研发创新投入有着密切的联系(Wang & Wu, 2012),它通过快捷、动态变化和各方利益的协调不仅能大幅地降低成本,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客户的价值,从而取得企业的最大价值(Ketchen,et al.,2008)。在全球竞争激烈的知识时代,最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能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的不是资源、设备和资本,而是不断研发创新所获得的知识(冯之浚,1998)和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价值链竞争。
  尽管对许多产品行业,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但我国企业伴随着人力资源和土地等低成本相对优势的逐渐消失,特别是对一些贴牌生产的代工企业,高达50%以上的大部分生产定单来自产业价值链上的跨国企业(陶锋等,2008)。如果企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就没有产业价值链上的控制权,这些企业非常脆弱。比如,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只要出口定单一减少,或者人民币一升值,这些外向型企业立即陷入经营困境,苟延残喘,甚至在竞争中被彻底淘汰。
  中国企业通过承接发达国家企业的制造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技术进步,也正好利用国内劳动力丰富而价格低廉的优势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始终难以逾越技术研发相对落后、无品牌和营销网络的壁垒濠沟,受制于人。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后,国内企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与外国企业进行抗衡和竞争,如果仍旧走“引进技术”的老路子已经变得非常昂贵和困难。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努力改进学习模式(吴晓波等,2009),不能只停留在只学习“技术”上,而是要学习外国企业不断地加大研发和创新投入,重视技术积累和发展核心能力,进行产业的换代升级。
  对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研发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度地提高科技创新投入。比如20世纪7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了停滞不前和通货膨胀的困境,而美国通过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不仅使经济得到了复苏,还实现了多年的平稳增长,特别是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其他产业的贡献率。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提高对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竖立了“技术壁垒”和“环保壁垒”,客观上迫使国内企业必须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否则会因达不到标准而被拒之门外。面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在近几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更是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重点议题之一,以鼓励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比如,根据2009年的国家统计公告的数据,2007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为3,710.2亿元,比上年增加707.1亿元,增长23.5%,各类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为2,6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同时,企业各种专利和职务发明也不断增加① 。那么,在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大量的研发投入能否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能否改善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这些丰厚利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而不被市场所耗散?这就需要研究企业价值活动和研发投入带来利润的形成机制,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控制权、定价权和价值分布。
  二、价值链上的盈利模式变迁与定价控制权
  (一)盈利模式向知识化和创新技术集聚
  随着经济发展的时代变迁,企业盈利模式也不断地随外部环境而发生改变。比如,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已超越了工业经济下的产品生产导向、规模化生产的特征(刘东勋,2005),需要不断产品创新的知识积累和技术研发沉淀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需求,因此,企业盈利模式的]变朝向知识导向、创新研发导向的知识和技术集聚过程。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可以在全球配置价值链,而且许多跨国公司的价值链配置已从简单的复制式配置]变成了不同价值活动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集中配置(Asmussen et al.,2007)。根据波特(1985)价值链理论,价值活动的分工合作,使企业能将资源集中于产业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相应地形成不同环节创造价值的链条,比如,形成创新技术研发链、产品设计链、生产制造链、营销渠道链的衔接、替代和合作,相应地形成知识创新、知识积累和知识整合的价值链网络。这说明现代企业竞争已不只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是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甚至是价值链网络的竞争,比如,不同地域的产业集群价值链网络的竞争。
  (二)价值链的价值分布结构与定价控制权
  尽管不同的产业价值链,其整体价值可能存在差异,但那些控制了核心技术、营销网络及品牌优势的企业,总能在价值链上取得高额收益,表现为总是在笑;而那些缺乏核心技术、不掌握市场而又无品牌优势的企业,由于收益(附加值)低,很难笑起来,更多的表现为在哭泣或者哭笑不得,如图1所示。微笑曲线(陈宏林,2006;江宏飞等,2008)很好地揭示了核心技术和营销网络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这两个制高点,才有可能取得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价权。
  根据价值链的微笑曲线,各个企业并不都处于平等的位置。拥有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的企业,掌握着产业价值链的主动权和定价权,而主要依赖于有形资产的制造业在其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弱势地位。对此,吴金明,钟键能,黄进良(2007)将产业价值链分为产业“龙头”、产业“七寸”和产业“配套”三个环节,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与功能定位的“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   这也决定了三类企业所能形成价值大小的不同内在机理。比如,产业价值链上的七寸企业,专注于知识、技术本身及其产品与人力资本的打造,处于价值链上的技术制高点;龙头企业以营销网络和品牌为特征,专注于在市场扩张、客户服务和品牌推广,而将生产制造活动外包,所占用的有形资产,比如厂房、原材料、库存很少;产业价值链上的配套企业,以生产制造为典型特征,专注于生产制造过程,把大部分的资源分配在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有形资产上,处于可被替代状态,始终都不能取得对产业价值链的控制权和定价权。
  (三)企业研发创新与在价值链上扮]的角色
  从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看,上游就成为核心技术的输入龙头界面,是产业发展的领引者,比如,微处理器技术是计算机产业的核心技术,美国因特尔公司创建了因特尔构架实验室,设立了总线接口研究小组,并将接口标准免费提供给配套生产制造商使用,通过不断提高运行速度、缩小体积、减低能耗等研发创新确保了微处理器技术在计算机产业中的核心领引作用,实现了核心技术在产业价值链上的驱动和扩散(安娜贝拉,2007),确保了始终处于产业的核心地位。
  相应地,下游成为技术价值最终能否实现的龙头界面,而中游成为价值链产业核心技术的转化界面。其中上游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是价值链的前向(Forward)推动机制,即推动配套企业围绕核心技术不断改进和调整技术;下游的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后向反馈(Backflow)拉动,即拉动产业链上的配套企业、核心企业进行生产和技术的改进调整;而中间的配套企业,在产业链上被动地接受前推后拉,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对于价值链上的配套生产制造企业,其技术主要来源于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再创新,相比核心企业的原始创新和龙头企业的集成创新,研发活动和创新投入较少,比如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大部分企业的R&D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生产制造以实物投入为主,但由于受制于掌握领先技术的上游核心企业和掌握销售市场的下游龙头企业的前推后拉,扮]的是跟随、配套角色,难以取得丰厚的利润。
  三、研发创新在价值链上的利润形成机制
  (一)价值链上“七寸”企业的技术研发与丰厚利润
  理论上,企业的创新投入能否取得高收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形成的独特资源在价值链上的应用程度和棸集资源的能力。比如,英特尔发展过程中的DRAM和微处理器两个事件都从正反两方面证明Teece(1986)的观点。英特尔作为发明DRAM的先驱者,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的竞争,丧失了领先地位,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在工艺过程开发、生产等方面的互补性能力。而微处理器在吸取了在DRAM上的教训,因特尔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打造工艺过程的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以驱使和吸引与核心技术相匹配制造商加入产业价值链,这才保住了因特尔微处理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取得了高端价值。因特尔为发展产业价值链,甚至将开发出的技术标准免费提供给供应商使用,以确保核心技术驱动制造商提高生产效率。
  许多实证研究数据也表明,产业价值链上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能取得相比其他企业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价格,进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丰厚利润或超额利润。Wermerfelt(1984)和Barney(1991)在波特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内部资源“异质化”的程度不同,会使得各企业的获利程度不同。比如,获得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生产工艺等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独特性资源的企业,能获得超利润。
  Barney(1991)对此的理论解释是,企业的这种资源应具备的四个特征:有价值、稀少、难于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性。符合这些特征的独特资源,具有创新性地打破市场均衡的功能,使得一些企业能获得高于其他企业的利润,这就是超额利润。对此,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也提出,企业家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创造性破坏”,比如,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打破市场的均衡状态,能从中截取超额利润。
  因此,处于产业价值链“七寸”环节的企业,是核心技术的原始性创新和原始供给者,决定着产业价值链关键技术水平与知识产权的拥有状况,是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发动机”,因而能取得价值链的高端价值。许多学者研究了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结论是并非所有的技术都可以成为企业组织丰厚利润的来源,比如,那些可以直接从市场上买到或者容易被模仿的技术,就不能产生丰厚利润;研究还发现公司利润增长与公司的以专利权来衡量的发明产出正相关,公司重大创造发明是通过推动公司销售盈余持续增长的方式来影响公司利润的(Scherer,1965);研发活动投入所形成的知识资本大小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都能产生较大的影响(Hu & Jefferson,2004),所获得的税后回报率在15%~20%,远高于同期其他资本的投资回报(Grabowski & Mueller,1978);Connolly(1984)同样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创新投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核心技术,通过研发活动来获得具有增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的异质性垄断特征资源,使企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并通过对价值链的技术控制权和定价决策权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丰厚利润。由此可假设:
  假设1:研发投入越多的企业,越能取得丰厚的超额利润(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更可能使企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核心位置。
  (二)价值链上“龙头”企业的营销开发与丰厚利润
  从盈利方式观察,跨国公司通过工业设计、技术开发、信息服务、广告营销等非实体产品的“软”环节赚钱,而我国的制造业仍主要依赖于实体产品等“硬”环节,能产生的附加值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比如,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把盈利能力资产主要确定为知识性资产,比如专利、专用技术、商标、商誉、计算机软件以及客户关系库和人力资源库等。据统计,发达国家大型企业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1980年是1∶1,到了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为4∶1,即无形资产占了80%(李立志,2009),这样的资产结构使企业有能力将主要资源用于终端产品设计、发展营销网络、扩大市场份额等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上。因此,“龙头企业”以雄厚的无形资产而不是庞大的固定资产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其目标不是具体生产制造产品,而是搭建价值链网络。   这样,“龙头企业”的创新,主要完成的是集成技术的设计创新、服务创新,比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为快速抢占市场、扩张全球销售网络,不断地将生产制造等低端价值链业务转移到我国,但牢牢把握着技术开发、品牌和营销网络。具体的实例是IBM公司将利润率下降的个人电脑制造业务打包出售给联想集团,与之变成代工采购、品牌授权使用关系,自身却转向加强计算机系统设计、软件开发、融资租赁等高附加值业务上。
  产业价值链上的“龙头”企业,正是通过网络,建立起供应商和制造商的关系网络,也为获得高端价值奠定了基础。原因是企业的网络不仅帮助企业获得了完善产业价值链的互补性资源,也增强了销售网络对顾客的锁定效应,比如,通过客户关系型网络,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关系型租金。宋华(2002)和桂萍(2007)通过企业间联盟考查了关系型租金的形成过程,并指出一个企业网络中的成员如果都能进行关系型特定资产的投资,就能产生一种大于单个企业收益之合的超额利益,即关系型租金。Teece(1997)等学者也认为企业的独特资产,包括商业秘密、生产秘诀和特殊的生产工艺等,当融入了企业的无形知识,就变得非常难以复制和模仿,形成有持续性的价值链竞争力,而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从上述对“龙头”企业特征的分析可知,营销网络直接面对产业价值链终端的顾客,反馈市场对产业价值链的需求信息,有利于稳固和扩大企业的网络规模,取得市场优势和价值链的高端价值。由此可提出假设:
  假设2:营销投入越多的企业,越能取得丰厚的超额利润(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更可能使企业处于价值链高端的龙头位置。
  (三)价值链上制造企业的有形资产与微薄利润的“紧筘咒”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价值链上制造型企业的价值创造角色发生了改变,无论是受到产业链七寸企业核心技术的驱动,还是受到龙头企业的市场需求拉动,在价值链上都处于从属被动的位置。比如,若受到龙头企业的拉动意味着制造企业被动接受龙头企业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决策的结果,按其要求来配置自己的固定资产、厂房设施和流动资产;若受到七寸企业核心技术的驱动意味着制造型企业将按照核心技术产品所需要的零部件和附属产品来配置自己的制造资源,也同样处于从属地位,没有价值链的控制权和定价权。
  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制造型企业具有价值链上“配套企业”的特征,与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相比,扮]的是服务于产业价值链上游的核心技术和下游的龙头企业的角色。这种配套型的相关企业,专注于生产制造过程,把大部分资源分配在实物资产上,围绕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技术,将厂房、设备、劳动力、原材料、储运等生产要素转换为产品,缺乏主导权和灵活性,外表看起来规模庞大,盈利能力非常弱。比如,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大量外向型“三来一补”企业的定单锐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更不要说盈利。
  作为配套型企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围绕价值链上的核心技术来展开,其技术进步依赖于产业链上的核心技术,比如,通过生产线引进、设备购置、专利授权来获得技术。虽然有时也辅助进行一些产品的改进设计和研发,但总体上不能改变技术依赖和市场依赖的格局。这也决定了我国制造业不仅需投入大量的购建资金,而且很难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面对货币升值、人工成本增加和日益高昂的环保投入,很难取得高附加值。由此可假设:
  假设3:有形资产投入越多的企业,更难获得丰厚的利润(超过行业的平均利润),更可能使企业置于价值链的低端配套位置。
  (四)高新技术行业的研发创新投入与利润领先能力
  理论上,企业丰厚利润是企业自身特征和所在产业结构特征的函数,包括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和所在产业的竞争格局、与供应商和顾客的议价能力、进入壁垒、替代产品竞争等要素。在知识经济情况下,价值链网络的形成和竞争模式意味着增加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安同良(2006)等人考察了企业所处行业、企业规模以及企业所有制等因素对企业研发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业是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原因是行业的差异意味着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的差异,产业间要素禀赋的不同及产业]化的时空动态差别使企业研发行为呈现出内生化的行业差异。他们的调查显示,不同产业间的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差异,比如,医药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是各行业中最高的;第二、三产业的研发强度显著高于第一产业,而制造业中的医药、通信、化工、航空等行业的研发强度又显著高于食品、服装等行业。
  因此,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对新技术的需求大、依赖性强,创新投入的贡献率应高于非高新技术行业。原因是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是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企业,有利于企业不同技术的协调使用,而且连续、高效、敏捷的创新研发投入所形成的核心技术能力,成为这些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些企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强度,注重以研究开发能力为基础的核心技术能力建设,比如,从事研发的科研人员比例较高;能追踪和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在产品、服务和生产工艺方面取得难以模仿的较高科技含量。我国一些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技术、中兴通讯、无锡尚德太阳能等公司正是凭借巨额的研发投入,不断追求核心技术创新,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激烈的竞争格局中有一席之地。由此可假设:
  假设4:与非高新行业相比,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投入更能获得丰厚利润(超过行业的平均利润)。
  五、我国企业超额利润的来源
  (一)研究设计:数据与模型计量方法
  本文收集了2007年前公布的沪深两市2002年~2006年间明确披露研发费用的上市公司在各个不同科目中的数据,这是我国开始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为避免因个人主观处理而造成数据偏差,统一采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科目中披露的研发数据,共收集到研究样本708个。为检验各假设,设计如下的检验模型:   其中EXPROFITi代表超过行业的主业利润率和毛利率;RDXi代表RDD和DRD。
  EXPROFITi=?琢0+?琢1RDXi+?琢2MKT+?琢3HR
  +?琢4MAF+?琢5SIZE+■?琢iINDi
  模型中各研究变量的计量如表1所示:
  (二)价值链上不同企业的特征与丰厚利润
  为提高假设检验的可靠性,在回归模型中不仅考虑了创新投入可能存在的滞后效应,也考虑了从不同角度来反映企业的丰厚利润。比如,在时间跨度上分别了采用当年和下一年;对企业获得的丰厚利润分别采用了超过行业主营利润率和超过行业平均毛利率;对创新投入分别采用了数值变量和哑变量进行多视角的检验和分析;在研究中,还对价值链上规模不同的企业和高科技与非高科技企业进行了不同的检验。所有结果都支持了我国企业价值链上不同企业的特征与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显著相关关系。
  1. 价值链上核心企业与获得的丰厚利润
  从表2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年还是下一年,模型1和模型5的结果都表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超额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行业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分别为1.583和1.931,与假设1的预期一致。同时,企业的技术人力资本与超过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也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在产业价值链上,以技术创新投入和技术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产业“七寸“型企业,其技术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是企业获得超过行业主营企业利润率的原动力,直接对企业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率做出贡献。
  从表2还可以看出,采用以企业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毛利率(销售毛利率-行业均值的销售毛利率)来反映企业获得的丰厚利润,模型3和模型7回归的显著性结果完全相同,更进一步证实了企业创新投入对企业超额利润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说明企业创新投入与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正相关关系,本文以研发投入强度中位值为界,中值以上取1,反之取0。从模型2、4、6和8的回归结果看,其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当年获得丰厚利润的相关性系数更高,同样说明了研发投入强度会对企业超额利润的贡献产生显著的影响。
  总体来看,无论采用什么的模型,其结果都显著地支持了产业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产业价值链的控制主导权,取得了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丰厚报酬。
  2. 价值链上“龙头”企业与获得的丰厚利润
  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年还是下一年,所有模型(1到8)的结果都表明,企业的营销投入与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主营业务利润率-行业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2的预期一致。这个结果说明在产业价值链上,那些以营销投入为特征的,处于产业价值链终端的“龙头“型企业,能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丰厚利润。这个结果无论对采用超过行业平均毛利率(销售毛利率—行业均值的销售毛利率)作为因变量,还是将研发投入强度以中位值为界,中值以上取1,反之取0的哑变量作为自变量都得到了相同的显著性结果。
  这些非常稳定的显著性结果说明,无论采用什么的模型,其结果都显著地支持了产业价值链上的龙头企业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定价控制权,能取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丰厚报酬。原因是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市场营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产业价值链的终端,进而可以按市场需求影响价值链前端的新产品开发,取得价值链上的制高点和丰厚的利润。
  3. 值链上配套型企业与获得利润的“紧筘咒”
  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尽管有大量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却不能取得丰厚的利润。从表2模型1到模型8的结果表明,无论是当年还是下一年,所有模型都显示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与企业超过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没有任何的显著关系。这个结果说明在产业价值链上,那些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间的制造型企业,没有获得超过行业主营利润的丰厚利润。原因是这些企业无论是受到产业“七寸”核心企业的技术驱动,还是受到产业龙头企业的拉动,在产业价值链上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控制权和定价权,只能被动地接受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的定价安排,导致这些企业的利润率较低,难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丰厚报酬。
  在价值链上,生产制造能力与获得丰厚利润没有显著关系,这与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但处于国际化价值链的低端、收益微薄的实际情况不谋而合,充分地映证了我国尽管有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但对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不能做出实质性的贡献,结果是效益差、收入少、回报低。
  4. 价值链上的高科技企业与利润的“领头羊”
  高新技术行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对技术研发的依赖性强、需求大,与其他产业相比,通常具有更高的技术领先性和技术复杂性,同时也具有更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对此,本文参照OECD的分类将样本分为:即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生物制品和信息技术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其余的行业为非高新技术行业,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回归结果表3可以看出:两组样本的研发投入强度均与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显著相关。其中,高新技术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当年主业超额利润指标的相关系数为3.285,而非高新技术行业的系数仅为0.802。可见,与非高新技术行业相比,高新技术行业的创新投入对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贡献率更大。
  为了进一步证明该结论的可靠性,本文将总样本中的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为1,非高新技术行业为0(变量名HI),通过在模型中加入高新技术行业虚拟变量HI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中所示:在控制行业因素下,所有各个模型的交叉项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说明是否为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会对创新投入对企业获得丰厚利润产生显著性的正向影响,或者说高科技企业的研发投入相比非高新技术行业,更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上述所有这些结果都显著地支持了假设4的结论。
  5. 不同公司规模对研发投入获得丰厚利润的影响
  在上述所有表2、表3、表4 中,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在所有模型中都是显著为负的。为进一步验证这个结果,我们通过分规模,即按总样本规模的中位数将样本分为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两组样本进行独立样本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规模以上的大企业在各组样本中获得的利润都没有超过行业的平均利润(均为负值),而规模以下的企业在各组样本中都获得了超过行业利润的丰厚利润(均为正值),而且这种由于规模造成的利润差异(约3%)具有1%以上的显著性。分别对规模以下和规模以上两个样本进行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的回归结果看,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两组子样本的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超额利润指标均显著相关,与前面各结果完全相同。但从回归系数看,规模以下的样本公司相比规模以上公司的要高得多,前者的贡献率为2.702(模型1),而后者的贡献率只有1.293(模型5),其他模型的结果完全相似。所有这些结果都说明我国规模以下的企业从创新投入中获得了更多的丰厚利润。原因是:
  第一,大企业存在着灵活性差、转换成本高和决策迟缓,阻碍了技术创新获得的“撇脂”收益 (薛风平,2005),因而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已成为企业研发新产品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第二,尽管规模较小企业由于受到资金、人才和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规模较小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快,容易通过模仿创新,取得创新周期短、风险小、成本低、创新投入回报高,速度快的效果。比如,Mansfield(1981)发现模仿成本只有开发成本的65%;而大企业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所取得的60%的专利创新在4年之内都会被其他厂商所模仿。
  六、结论与我国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策略选择
  (一)结 论
  本文把创新投入上升到价值链管理的高度,对价值链控制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价值链上七寸企业、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的获利特征和对价值链的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了理论假设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由此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创新投入对企业获得丰厚利润有显著的正向积极作用,这说明高创新投入的企业在整个价值链曲线上都能取得更高价值,是在价值链上微笑的企业;对以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制造型企业,在所有模型中都不显著,很难微笑或哭笑不得;营销投入的价值创造能力在所有模型中都显著正相关,是能否成为龙头企业的基石;高科技企业获得了更高的毛利率和主业收益率,是价值创造的领头羊。此外,本文的研究还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容易产生溢出效应,导致能获得利润的能力下降,因而规模以下企业的创新投入对企业获得丰厚利润的贡献率更高。这些结果为我国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方向和决策,为搭建企业价值链管理和策略选择提供了依据,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二)我国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策略选择
  1.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战略决策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者,需要分阶段地决定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和应扮]的角色。由于我国企业是在粗放式发展中成长起来的,需要通过干中学来逐渐地积累起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根据本文的分析和实证结果,产业价值链结构定位了企业的存在价值,创新投入作为取得企业核心技术和能力的基础,要求每个企业都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和在产业链上所处的位置,来分阶段地策划在价值链中的定位、应扮]的角色和应取得的目标。
  比如,对没有研发基础的企业,要制定分阶段的实现目标:第一阶段是通过技术引进,包括兼并和技术购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注意抢占国内市场,扩张国际化的销售网络,目标是积累起雄厚的资金和资本;第二阶段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实现从贴牌制造走向设计制造,在产品研发中配置好各种技术,目标是积累和取得先进技术与知识;第三阶段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实现再创新,目标是要在技术研发中积累创新技术和知识,逐渐实现与国际先进企业的竞争,逐步地取得价值链上的控制权。
  2.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研发投入方法
  企业只有选择合适的研发投入方法,才能不断地积累企业的创新知识,这也是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由于我国许多企业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积累企业的研发知识不仅需要投入,也需要时间,这就要求企业从适合企业的情况做起:既可以从产业连的最终产品做起(如联想,TCL),也可以从产业链的零配件加工活动做起;既可以采用OEM 模式通过 “贴牌”收取代工费做起,也可以走OEM 到ODM 再到OBM 的不断升级途径来取得关键技术(专利);既可以通过并购来取得的完整技术,也可以通过战略合作或收购研发部门来取得核心技术。企业的研发知识不仅需要从价值链上积累,也需要在价值链上实现价值。无论积累还是实现核心技术的价值都有多种选择方式(Saliola,2009),本身也需要形成知识价值链,才能最终转化成价值(Roper,2008)。
  3. 企业如何从价值链低端走向价值链高端
  本文的研究表明,对以大量固定资产投入的制造型企业,很难取得高报酬。这意味着企业家要不断接近并最终抓住产业价值链上的两个制高点,一个是靠领引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技术,取得价值链上核心技术的控制权;另一个是以市场营销网络为核心,取得价值链上的产品定价权。这两个制高点主要与企业的无形资产相关联,原因是知识经济的虚拟性特征使得无形资产的盈利能力越来越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不断地通过无形资产的积累来摆脱有形资产的约束,使得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比例达到4∶1(李立志,2009)。因此,我国企业一方面应通过研发取得技术制高点,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市场的力量,还要通过占领营销渠道、扩大品牌知名度、贴近顾客服务来取得市场制高点。
  4. 大型企业研发强化权益保护,中小企业研发强化政策支持
  本文的研究表明,对规模以下的企业,其创新投入对利润的贡献率要高于规模以上的企业。这个结果的政策意义有多个方面。首先,对于大型企业,由于组织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而导致市场反应慢,将增大技术创新溢出的时间,为竞争对手的技术模仿和进入市场提供了机遇,这对研发创新再投入十分不利。这就需要大型企业不只是要提升研发项目和研发活动的速度,更要注重提升对产业价值链的反应速度,同时采用专利、版权、商业秘密保护等制度,才能减少创新价值损失。其次,尽管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不完善、缺乏资金和技术人才,在整个创新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其活力强、效率高,政府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对以核心技术为中心的产业价值链活动或建立与大型企业配套合作研发活动的支持,比如通过创新基金向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扶持、提供贴息贷款,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收政策倾斜等。   [27]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 509–533.
  [28] Teece D J.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J]. Research Policy ,1986,15:285-306.
  [29] Wang H W. and Wu M C.  Business type, industry value chain, and R&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high-tech firms in an emerging market[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2,79(2):326-340.
  [30]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 5: 171-180.
  Study on the Value of R&D Investment and R&D Strategy Choices
  ——Based on Empirical Research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ang Qingquan ,   Li Yidong,  Zhou Jing
  (School of Busines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In China's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the biggest dilemma is how to upgrade China's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and how to combine R&D and innovation with value chain management so as to achieve high attachment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relationships between R&D investment and control rights in value chains and comes to the main conclusions: enterprises with high investment in R&D, no matter what the position is in value chains, are able to achieve higher value, especially those high-tech enterprises which are bellwethers for gross profit ratio in value creation; there exists no significant value in all models for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with large quantity of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the value of marketing investment in all models i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hich is the corner stone for leading enterprises. Thus, the enterprises’ R&D investment tend to indicate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the enterprise’ transforming and updating and obtaining high-end value as well.
  Key words: R&D; R&D investm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value creation; high-end value chain
  (责任编辑:张丹郁)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近几年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凸现以及部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上市后业绩变脸 ,使得人们质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参与是否有利于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改善。文章以92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支持企业为样本,研究了社会责任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对政府的责任、供应商的责任正相关,而与债权人的责任、社会的责任负相关。  [关键词]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基于MIT的14种商业模式原型,从商业模式角度,对中美上市公司的总量分布, 4种资产类型的商业模式对比分析,发现各不相同,其原因是中美企业一个是追求企业现金流,一个是追求企业价值;作为创新主体一个是标准的“工业时代”的企业家群体,一个是标准的“信息时代”的企业家队伍。产业所处的周期也有所不同。基于中美之间的对比明晰了中国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从一般的制造商到创新型制造商、从单一的商业模式
期刊
[摘 要]我国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其内部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为应对以上趋势,各地政府均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这为学者们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问题的研究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众多的素材。文章按照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概念、相关理论、发展阶段、典型模式、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内容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与服
期刊
[摘 要]基于知识接收方(即中外合资企业)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实现程度的因素,深入剖析了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的实现机理,并给出了基于竞争价值方法的知识接收方的效能的测量指标体系,对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过程“黑箱”问题的探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外合资企业;知识转移;实现机理;效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期刊
摘 要 对转型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以西方转型国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东欧四国为例,基于面板数据,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本国货币贬值与国民购买力(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转型国家的FDI流入具有正面影响。这说明东道国的FDI流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本身的经济表现。因此,致力于本身投资环境的健全,并维持稳定的政治经济局势是转型国家应持续努力的目标。  关
期刊
[摘要]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我国农业能源利用效率及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运用协整理论、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分析了农业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能源效率;能源价格;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07-04  一、 引言  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
期刊
摘 要 演通过山东临沂10个村的农村劳动力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距离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健康、年龄、性别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距离具有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就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 演人力资本;空间距离;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引 言  我国不仅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很大,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
期刊
摘 要 分析了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的重要意义,总结了辽宁文化资源产业化现状,提出了本土文化资源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化的机制,包括创新文化资源开发观念、创新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新本土文化资源传播方式和完善本土文化资源产业化制度。  关键词 本土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转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5-0067-06  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明显扭转,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我国的影响密不可分。该理论对传统农业部门特征的判断和对“制度工资”的认识,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我们必须对其重新认识,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基本特征判断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有效扩大农村货币供给量和逐步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等措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消除二元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二元经济;货
期刊
[摘 要]今年以来,对大宗商品市场超级周期即将终结的声音不绝于耳,CRB指数1年来走出W型走势,不同类别大宗商品出现价格大幅波动,QE3引发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升高的普遍预期。中国需求为原始动力的大宗商品牛市是否已然终结,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引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普涨成为近期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大宗商品;超级周期;降负债; 反衰退;量化宽松  [中图分类号]F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