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校新生诸类心理问题分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从中学刚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其中着重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恐惧等因素上。男生与女生、内招生与外招生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调查中我们发现,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6项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我们认为,女生天性比较敏感,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比男生多,同时考虑问题比较细腻,更在乎别人的评价,一些小的事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因此感受到的心理矛盾很多,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对就多。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等3项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我们认为,男生一般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不愿意倾诉,长期积在心里,通常以躯体症状、敌对和偏执行为表现出来。
  同时,我们也发现,外招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招生差。我们认为,外招生离开自己所在国家或地区,到一个文化和生活背景差异较大的环境求学,文化和成长以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较长时间处于心理应激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映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二、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人际交往问题的分析。大部分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这是大一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由于他们原来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在这个大家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心胸狭窄的学生不快,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另外,我们还发现,新生的人际交往的困惑主要体现为对交往技巧、交往原则、交往心理品质的迷惘与困惑。
  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问题的分析。由于环境的改变,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出好成绩,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在中学时站在山顶“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在心里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如何准备读双学位,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及其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感。
  3.自我意识问题的心理分析。高校有许多的学生组织,有许多的社团活动,班上有各种的活动,新生对这些既新奇又困惑,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一些社团,由于缺乏经验,遭受挫折,从而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的深渊。
  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三、心理教育对策
  
  1.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力量。这一环境来自于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共识。如果说全校参与辅导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那么全校可以先一起努力,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大有帮助的。我们要首先对全校的学生工作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让他们了解心理咨询的概况,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全面掌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学生各种工作。其次,可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站等舆论宣传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适作用和凝聚作用。
  2.坚持以预防性和发展性为指导的心理辅导原则。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矫治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预防性原则目的是“防患于未然”。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同时,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而进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
  3.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地成长。我们利用校园网,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的探讨;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心理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现场心理咨询,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学校应采取措施,拓展这方面工作。
  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心病还得心药医”。有了心理问题,人们自然是想到找心理医生宣泄、倾诉。但是,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运用心理学技巧帮助人发掘心理潜能,解决心理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健康。因此,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样他们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韧不拔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学生最重要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助。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学校教育发展方向已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成人教育在“学习化社会”的时代里,面临着来自体制内外的严峻挑战。从体制外来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持续地提高大众的普通知识与技术、文化水准,发挥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从体制内来说,要求根本改革成人教育模仿儿童教育的传统模式,使之真正成为“开发人力资源”“健全公民人格”之手段
几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大招生规模,高校入学率从30%,到60%甚至个别省份达到80%[1]。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前高校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管理,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高校中班集体建设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校风、学风的建设,影响着学生大学生活的质量。  当代大学新生具有敏捷、好学、脆弱、散漫等特点,他们的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经常产生复
一、高校师生冲突的界定及其特点    1.师生冲突的界定  冲突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普遍的现象。齐美尔在本世纪初,就承认冲突与对抗是正常的现象,把冲突列为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美国社会学家克·芬克也曾经说过:“冲突是指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的异议,以及相互干涉。”可见,冲突就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与当事人利益有密切联系的一种关系。据此,师生冲突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之
一、由“技术熟练者”转变为反思型教师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急剧变迁,正以全新的理念挑战原有的课程与教学传统。从深层次上来说是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即从基于工业化社会的现代教育转向基于信息化社会的新教育:学校不是“教育工厂”,而是“学习共同体”;学生不是“产品”,而是“成长中的人”。世界各国和不同地区都通过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学校教育改革而对外界变革做出积极的回应。我国也在推行深刻的教育教学
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要发生交往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个人不与他人交往是不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相互往来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这种相互往来的结果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即人际关系,或亲近或疏远或敌对,表现为情感上的相亲或相斥。如果形成的是亲近和谐的人际关系就使人心情平静、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矛盾就使人感到紧张、焦虑或孤独寂寞。故与人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进入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继进行产业转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
在学校的教书育人统一活动中,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被视为两个齐头并进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校,如果德育工作出现偏差,那么教学工作肯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青少年的思想内容和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如何使“德育”方法与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相适应,特别是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否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充实?  “心理辅导”是
题记:“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  ——拿破仑·希尔  备受人敬重的教师,在忙着塑造人类灵魂时,常常忘记了对自己灵魂的关照。我们注重自己的形象,在学生、在众人面前,要笑对工作、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从而把太多的烦恼深埋进了自己的心底。  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那么,教师首先要激活自己生命中的快乐因素,调整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用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
一、全纳教育的提出    “全纳教育”一词已成为近期国际最流行的教育词汇,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作为一种思潮在国际上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民主化的潮流中,尤其是在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兴起和发展的。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通过了《
我矿生产的钨精矿,-200目部分占4.4%,这些粉钨精矿在干燥、混合和包装过程中损失颇为严重,例如,混合包装一批20吨的精矿,损失80公斤,这是由于粉末状的黑钨矿被抽风机抽走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