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指示方向
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它反映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的期望与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
(1)强调过程性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首先体现在目标的三维结构上。如“学习XX技术,发展XX技能”是每节课所必须具有的,而“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习体育的信心”等,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这些目标应该在一个学期甚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因此,我们重视过程性目标,把它与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的经历、体验或探索的过程密切结合。
(2)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学习目标。教师应该转换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目标意识是他们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们承担学习与发展责任的本质的表现。
(3)构建开放课堂,把握生成性目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除了预设目标外,还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思考角度的多样性,答案的差异性等,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实现超越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
二、 教学方法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必要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把体育新课程五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融会到体育游戏教学当中去,在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
(1)一、二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生会3个走类游戏、3个跳类游戏、3个投类游戏。
(2)三、四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会编体育游戏。
学生会4个跑类游戏、4个跳类游戏、4个投类游戏。自编一个学校体育游戏(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一个家庭体育游戏。
(3)五、六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体育游戏来调控情绪。
让学生边玩边学,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并进行大胆创造。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地完成动作,以提高他们自我体验、自我支配、自我锻炼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实现载体
(1)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尊重个体差异。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标准,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学内容应具备普遍性。传统的教材中有跳箱和单杠等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项目存在的魅力,它们一般都是考验勇气和运动技术的项目,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可以用别的方式和手段达到同样的效果。
(3)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除了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课外,还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开设了排球、篮球、毽子、棒球、跳绳、游泳等多种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养成,为提高学生体质打下了基础。
四、体育文化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效果体现
体育科组以提高学生体能健康素质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让“每生每天l小时体育锻炼”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尝试:
(1)学校每学年定一个星期为体育节。体育节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别开生面的校内队列比赛和广播操比赛,又有学生个人与团队参加的竞赛项目,更有增进身心健康的趣味活动,同时举办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和讲座,使体育节成为师生回味无穷、弘扬体育文化的节日。
(2)学校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在每天日常课程时间中延长活动时间,形成了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学校的大课间逐渐趋向特色化、合理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八一希望学校)
教学目标是统领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它反映了课程标准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发展的期望与要求。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这种发展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上。
(1)强调过程性目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首先体现在目标的三维结构上。如“学习XX技术,发展XX技能”是每节课所必须具有的,而“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学习体育的信心”等,往往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这些目标应该在一个学期甚至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因此,我们重视过程性目标,把它与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的经历、体验或探索的过程密切结合。
(2)以学生为第一人称描述学习目标。教师应该转换角色,从课堂教学的“主宰”变成教学活动中的“引领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目标意识是他们主体意识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们承担学习与发展责任的本质的表现。
(3)构建开放课堂,把握生成性目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开放的,除了预设目标外,还要善于捕捉教学过程中逐渐生成的目标。学生在经历、体验或探索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发表的见解,思考角度的多样性,答案的差异性等,都是学生们创造的生动的教学资源,据此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互动,实现超越预设目标的跳跃式发展。
二、 教学方法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必要手段
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把体育新课程五大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融会到体育游戏教学当中去,在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目标与要求。
(1)一、二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学生会3个走类游戏、3个跳类游戏、3个投类游戏。
(2)三、四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会编体育游戏。
学生会4个跑类游戏、4个跳类游戏、4个投类游戏。自编一个学校体育游戏(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一个家庭体育游戏。
(3)五、六年级:在参与游戏中学到体育技能,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体育游戏来调控情绪。
让学生边玩边学,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并进行大胆创造。使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好地完成动作,以提高他们自我体验、自我支配、自我锻炼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实现载体
(1)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尊重个体差异。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标准,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教学内容应具备普遍性。传统的教材中有跳箱和单杠等竞技性较强的项目,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些项目存在的魅力,它们一般都是考验勇气和运动技术的项目,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可以用别的方式和手段达到同样的效果。
(3)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校除了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课外,还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开设了排球、篮球、毽子、棒球、跳绳、游泳等多种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的习惯逐步养成,为提高学生体质打下了基础。
四、体育文化创新是体育与健康课改的效果体现
体育科组以提高学生体能健康素质为重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让“每生每天l小时体育锻炼”在学校教育中得以真正落实,在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方面,主要有以下尝试:
(1)学校每学年定一个星期为体育节。体育节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别开生面的校内队列比赛和广播操比赛,又有学生个人与团队参加的竞赛项目,更有增进身心健康的趣味活动,同时举办体育与健康知识竞赛和讲座,使体育节成为师生回味无穷、弘扬体育文化的节日。
(2)学校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在每天日常课程时间中延长活动时间,形成了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学校的大课间逐渐趋向特色化、合理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八一希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