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就补对的钙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log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选择补钙产品,相信很多人都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市面上补钙产品种类繁多,该如何选择?一直坚持补钙,却不见什么效果,是否需要换个品牌试试?什么样的钙片吸收更好呢?……
  针对这些问题,请有关方面的专业人员为大家做权威的解答。同时也提醒大家,补钙产品属于药物,在选择时需慎重、严谨,多了解一些补钙的信息,做周全的考虑。希望大家都能选对补钙产品,强健骨骼。
  
  “钙片吃了十多年了,还真不清楚到底哪种钙片最好,主要是种类太多了,常常不知道该怎么选。大家都说要挑高浓度的钙片,那多少浓度的钙片才是对的选择?”——李女士(12年补钙史)
  
  补钙顾问: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的钙摄入量应当为1000毫克。但是由于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关系,中国人每天从膳食中摄入的钙仅有400毫克左右,除正常饮食之外,每天需额外补充600毫克左右的元素钙,才能保证体内钙质充足。因此600毫克钙含量的钙片会是相对正确的选择。每天一片,满足身体的钙质所需。
  想让钙质被更好地吸收,就需在600毫克钙含量的基础上添加维生素D。因为,维生素D能增强钙质主动转运到细胞内的能力,有效促进钙在肠道中的吸收,肾脏对尿钙的重吸收以及钙在骨骼内的沉积,从而减少补钙过程中的“钙浪费”。
  所以,600毫克钙含量与维生素D相结合的经典配方,往往能确保补钙事半功倍。如果您与李女士有同样的疑问,不妨查看一下正在服用的补钙产品,如果成分表上正是这样的配伍,那么恭喜您选对了。
  
  “我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看到药店里一些包装好看的产品,就想买来试试但又有顾虑,毕竟是药,还是希望选到对的产品,哪种才是对的选择呢?”——王女士(5年补钙史)
  
  补钙顾问:市面上的补钙产品一般有碳酸钙、葡萄糖酸钙、乳酸钙及磷酸氢钙等不同类型的钙盐。钙盐进入体内后,会溶解释放元素钙,元素钙含量越高,代表可被人体吸收的钙质就越多,其性价比也就越高。除了元素钙含量,各种钙盐的吸收率也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
  从元素钙含量和吸收率来考察,碳酸钙是最好的钙源,而且与其他钙源相比,还具有纯净天然,污染概率小,适用人群广泛的特点,是当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钙源。好的补钙产品是经得起时间和市场考验的,经典配方,优质钙源都要比包装形式来得重要。建议大家还是要丰富自己对补钙专业知识的认知,这样才能在林林总总的补钙产品中挑选出对的、适合自己的钙。
  
   “我一直坚持用同一个牌子的补钙产品,都已经成了习惯,可身体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改善,是不是该换个品牌试试?”——张女士(8年补钙史)
  
  补钙顾问:数据显示, 50岁以上的女性中,约有1/3的人会因骨质疏松而骨折。因为年龄的增长所面临的缺钙的症状普遍地表现在抽筋、腰背酸痛、脚后跟疼、腿脚不便、经不起长时间站立等,身姿也会大不如前。
  如果您一直坚持补钙,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并未明显感受到以上症状的话,就表明您补的钙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帮助您抵御年龄带来的缺钙烦恼,这时候只要坚持服用就好。而且,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补钙品牌往往才是对的选择,它的背后凝聚着多年的专业技术及管理经验的积累,严格的临床检验和众多消费者的亲身验证。所以一旦挑对了产品,就应坚持您的选择,让补钙成每日的必修课。日积月累,在生活的举手投足间,和同龄人相比,您一定能体验到选对补钙产品给您带来的回报。
  通过上述的解答,相信你对补钙产品的选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的来说可归结为:
  一:选600毫克钙含量 维生素D的经典配方;
  二:选碳酸钙钙源;
  三:选经过时间和消费者验证的品牌。
  只要认准这三点,就能选对补钙产品,做到明明白白补钙,长期呵护骨骼健康。
  
  补钙一点通
  合理补钙不会导致便秘
  便秘本来就是许多老年人常见的问题,但这也加重了人们对补钙会发生便秘的顾虑。研究表明:适量补钙,并不会引起便秘。相反,适量的钙对人体内激素的分泌有调节作用,参与维持消化、循环等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习惯性便秘的中老年人,建议加强日常调理,多进食富含植物纤维的谷类、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养成良好、规律的排便习惯。无需因为发生便秘而停止补钙。
  服用钙片的最佳时间和方法
  钙片应选择在胃酸分泌高峰时服用。最佳时间是在吃饭的同时或饭后立即服用,因为此时胃酸分泌最旺盛,有利于钙剂吸收。同时,还可用橙汁、苹果汁、乌梅汤等含枸橼酸、苹果酸的酸性果汁送服钙片,以提高钙片的吸收利用率。
  
  附:单剂钙含量越高,每天服用的钙剂数量就越少
  每天所需钙含量(600毫克)÷单剂钙含量 = 每天所需服用的钙剂数量
  例如:高浓度碳酸钙(600毫克/片)600毫克÷600毫克/片=1片
  氨基酸螯合钙(275毫克/片)600毫克÷275毫克/片=2.18片
  葡萄糖酸钙 磷酸钙(150毫克/支)600毫克÷150毫克/支=4支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在看门诊,刚忙完一个病人,还没有来得及坐下,四个小工模样的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男病人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后面还跟着一位女士,手上提着一双男式皮鞋。  “哎哟,疼死我了!”担架上的男病人哼哼唧唧地叫着。见状,我急忙嘱咐他们将病人放到床上。经检查,我诊断这位男病人患了腰椎后关节滑膜嵌顿症,需要进行手法复位。由于复位治疗需要助手,我便喊实习医生小魏过来帮忙。不料,病人家属却不同意,大声嚷道
读者在大众医学网站论坛“百姓问性”版块发的帖子   我和妻子结婚好几年了,双方感情还不错。她有性洁癖,平时比较回避性生活。问她为什么,她说感觉性器官“比较脏”。每次性生活过后,她总是马上起床去卫生间洗很长时间的澡,里里外外清洗一番。后来,我也慢慢适应了她的这种生活方式。但是,我们结婚有好几年了,她还没有怀孕,大家都有点着急。我最近听人说性洁癖的人会不孕,又查了一些资料,也有类似的说法。请问专家,
生活实例  多年糖尿病,无需用药了  刘大爷患糖尿病七八年,一直进行胰岛素治疗,并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而且彻底戒掉了多年的烟酒嗜好,血糖控制得还算不错。他经常对别人感叹“要是还能像从前那样,吃喝不受限制,无需打针吃药血糖也不高,那该有多好!”  想不到,刘大爷的愿望最近还真变成了现实。前段时间,虽然胰岛素用量没变,但他却屡屡出现心慌、出汗、饥饿感等症状,经化验证实为低血糖发作。将胰岛素减量后复
在生活水平大大提升的今天,大鱼大肉等动物性食物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家庭餐桌上的“主角”。由营养过剩导致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离脂血症,肥胖症等“富贵病”的发病率“节节攀升”。  为了促进健康,中国营养学会倡导以植物食物为主的食物多样化平衡膳食。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的益处,吃素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从防治慢性病角度和现代的营养学观点来讲,这的确是一个好现象,而且吃素也是一种低碳、环保的
提起急诊科,大家头脑里闪过的可能是“紧急、迅速、生死离别”。医院的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紧张中也浓缩了真情和仁义。这里24小时连续运转,全年无休,时刻承担着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任。  我是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自从2006年工作以来,我只回家过了两次春节。今年,我又是一个“不归族”,工作的忙碌代替了家庭的热闹,仔细算一算,今年春节长假(初一到初七)我一共工作了58个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亦有称“女儿节”的,是神话传说中牛郎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日子。围绕这一节日,以夫妻恩爱、家庭美满为主题出现了乞巧、求子等一系列纪念活动。    无后七夕来求子  七夕求子,是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脉相承的。育龄妇女在这一天要买“摹睺娃”(泥塑、木雕、象牙雕成的象形娃娃),也有“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的,或者把煮熟的鸡蛋、红枣放在河中任其漂流。这些活动都表达了古
耳朵不好,有必要检查鼻子吗  我最近感冒后,时常出现右耳闷胀,有时觉得耳朵里面有水的感觉,听力也有下降。到医院看病,医生让我做鼻内镜检查,我当时没做。我想知道,耳朵不好,检查鼻子有必要吗?鼻内镜检查痛苦吗?  浙江 刘文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厚勇:从您描述的病情看,您可能患了分泌性中耳炎,这种疾病多是感冒诱发。但是除了感冒,其他因素也会引起此病,尤其是鼻咽部疾
含糖口服液,中西药品中均有,以中药口服液居多。一般地说,口服液中使用的糖,除蔗糖等甜味剂之外,尚有冰糖、饴糖、蜂蜜等,在口服液中主要作为附加剂使用,以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也有少数情况下用于治疗目的,如史料记载中《备急千金要方》的“地黄羊脂煎方”中的蜜糖,“益母草膏”中的红糖等。长期以来,蔗糖或白糖都被糖尿病患者列为绝对禁忌,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糖尿病
如今,我国发胖的儿童越来越多。最近调查显示,上海学龄期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已超过1/3,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也就是说,每3个儿童就有一个小胖墩。  当儿童体重超重10%时,就要提高警惕;超重20%,就是肥胖;超过50%,为极度肥胖,极易患上脂肪肝和隐性糖尿病。此时,家长应该带孩子去医院找专业医师或营养师,接受合理的营养指导和肥胖的干预治疗。  导致儿童肥胖的四个主要原因  第一,吃得太快、太多。儿童吃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数已高达2.6亿人。为尽快遏制我国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卫生部等15部门于2012.5.21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追根溯源,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