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玩泥”体验 感悟陶艺魅力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aorou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将“玩”介入到学习陶艺过程是最容易激发孩子的游戏性、随意性、创造性的思维。孩子对泥性媒介属性的掌握和对艺术随意性,透过双手捏造形成物象形态的自我体验性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角度交换观看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与提炼物象的取舍、装饰、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而成,使人觉得比真实的物象更加生动可爱。那么,在对陶的材料的试验性与把握泥的成型处理的思考,同时,逐而引导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关 键 词: 玩泥;陶艺语言;创造力
  对于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言,儿童的艺术创造思维是最具有天性的,尤其是在自发性艺术创作活动中,尽显出孩子的纯粹,自我表达的稚嫩、纯真。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以对视觉性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营造特定的情景跟孩子们产生互动,启发创造应景意境,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体验,打开孩子艺术创造力的大门。本文以陶艺教学为例,强调“玩泥”的自由,开发孩子对陶艺生成的丰富性、独特性、趣味性的思维,在课堂中寻找到学习艺术的乐趣。[1]
  一、以“玩泥”生发陶艺语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最为活跃阶段,孩子对某一图像的形的抽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有别于成年人的造型定势的约束。将“玩”介入到学习陶艺过程是最容易激发孩子的游戏性、随意性、创造性的思维。 “泥”是可塑性的物质,让孩子进行陶艺创作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将玩的乐趣尽显在其中,这是陶艺的课程的优势所在。老师只需要给予孩子一些“形与无形”的引导,搭建思维开发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的玩泥,游戏中体验与熟悉泥的媒介特性,生发泥的流性与固性的全新韵味,教学过程中抓住孩子对造型概念没有定式的契机,鼓励孩子“玩”,在潜意识中培养美术语言的利用,以点线面回归艺术的原点,孩子们敢于尝试和捏玩,无意识中概括出对象的形的粗犷与拙笨的表达,这就是陶艺最为原始生态的状态。
  在陶艺课堂中,我多以小榄本土文化的菊花造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玩”泥巴,捏、压、刻、 团、搓、切随心所欲,激发学生从造型、题材、特点、寓意等方面进行思考,重在亲身体验的感受,如用双手手掌搓捏“泥”,生成泥球泥条,感受泥条变细、变长的变化,注意双手手指的力度与方向,以不同的姿势和运动,观察随手捏制泥条盘筑泥片拼接等形成创意组合,探索陶艺的成型一些方法,逐步形成判断作品具有魅力的因素,离不开点线面的组合构建,也许笨拙,也许细腻,甚至是形态的残缺等,这都是孩子天性的一种体现。玩泥的直观性、形象性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渗透审美情感的表达,孩子愿意在童趣的玩泥中寻找艺术创作的乐趣。
  其实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孩子笨拙的造型特点特别有韵味,这种韵味会让人产生更多的遐想,也是孩子们心灵纯真的外显,童心趣味感染着观众。陶土可塑性强,孩子感知物体的属性,随形随时随地地自由发挥,创造出无穷的泥性形态,这一过程体验到陶艺的魅力。
  二、泥性媒介属性的再生状态
  相对于绘画,平面图式、色彩并不是陶艺的优势,陶艺的立体和泥性趣味才是陶艺的特性。围绕着泥性与生活器物的关系,泥土是一种极其有可塑性的媒介,基于水火土这三种物质有关的有机体,人的生活中处处有与泥土有关系,是生命变幻出无穷无尽的美,既然泥是可塑性的,那么泥的粗细干湿,创造力肯定不同,在孩子们创作过程中,需要提示孩子对泥的含水量实现所预设的可塑性。以三维空间意识直接感知体悟陶艺的创造力,在创作过程中闻到自我玩泥的味道,这种才能够将自我的艺术性传递出美的质感,启发孩子欣赏陶的韵味,将陶艺与生活美学产生联系,对生活物件赋予美学思想。[2]
  如何让孩子在玩泥中掌握泥性媒介属性是陶艺教学的重点,当然这个体验强调“玩”,以“玩”中产生的图式是主体语境的激发与创造,对于泥的属性的掌握就是作品成型的关键。捏泥的厚度,干湿式泥的质感直接成因不同于学生因感觉不同而有多种触觉上的体会,同时,因学生个性的性格与操作捏泥的感知水平不同,所体现出的泥的创作力也不同。
  千姿百态的事物带给我们奇妙无比的感受,孩子对造型表达了个性的张扬与内敛,在形态意识中呈现生活的想象,孩子的天真,他们对艺术随意性其实是他们对泥性媒介属性的掌握,以不同的角度交换观看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与提炼物象的取舍、装饰、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而成,使人觉得比真实的物象更加生动可爱。
  三、陶艺烧制生发偶然性,引导学生感受陶艺美
  陶艺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的艺术,亲手动手拉胚,捏塑,作品在自己的手上所产生的,带有泥的味道,更渗透出孩子的个性。对于泥而言,更贴近生活回归自然。在陶艺创造过程中,其实每一个参与者都深刻地体会到陶艺的魅力,最终陶艺作品的产生,还要经过高温烧制,因厚薄的状态的差异,厚的可能开裂,薄的可能会破碎,这种视觉的效果产生,无疑是陶艺作品创作的偶然性,恰恰是偶然性所迸发的艺术气质不同,孩子的思考与审美判断也就不同,即是对陶的材料的试验性与把握泥的成型处理的思考,逐而引导孩子们的思维与创造力的发展。
  关于泥烧制后成型与色泽的變化,可能产生典雅、含蓄,也有可能产生古朴、粗糙等艺术气韵,效果产生与釉色的涂抹、温度有关,作品的生成偶然性会生动感人,别具一格,给观众带来无限的想象,这就是陶艺作品的一种独特魅力。
  总之,陶艺制作具有趣味性,一件作品产生,需经历多个制作步骤,通过创造形、上釉、烧制等一系列创作工序,孩子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了解陶艺的规律,陶艺既能让孩子从朴实的泥土中发现材质本体的美,又是锻炼脑力与体力协调能力,不仅有利于大脑敏感性和创造性的开发,锻炼脑与手的灵巧性,让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塑造健全而优良的人格。
  参考文献:
  [1]肖显军,李涛,李文涛,等.同中求异 异中出奇[J].中国美术教育,2018(6):68-78.
  [2]翟墨.创立陶瓷雕塑新品格[J].美术观察,2006(11):64-65.
其他文献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建校仅8年,却已是亦庄经济开发区乃至北京市南部的学生家长首选的教育学府;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却已让“学会做事、开发潜能、自主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实践,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显示出积极的效果;这是一所以中国孩子为主的学校,里面却有众多外国小留学生,学校和多个国家的学校结为友好校并经常让双方学生友好互访,使这里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国际视野。    一所让学生满意的好学校   
[摘 要] 1993年,新西兰基础教育课程计划对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2006年,为了适应新世纪新形势的需求,新西兰教育部在分析总结原有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课程计划草案,旨在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好的规范模式。本文从全面介绍该课程计划的内容入手,并试图分析其特点和意义,以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新西兰;课程计划;能力  [中图分类号] G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
[摘要]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难以系统表述但却潜在影响其教学行为的知识类型。它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师的缄默知识不仅是教师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教师教育中,可以通过增加职前教学实习和见习的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情境性,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与交流,开展校本培训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来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形成。  
波兰艺术家乔安娜·韦拉札(Joanna Wirazka)喜欢画画,但是她的画布是落满一地的树叶。每年秋天,韦拉札会在自家附近的公园中收集落叶,然后将它们放在书中保存。画画时韦拉札先将树叶染黑,然后再用彩色颜料在叶子上画出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城市景象。韦拉札希望通过落叶作画的方式,来唤醒人们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摘 要] 学生的差异性即参差多态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在学生的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  [关键词] 差异性;情感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国联邦教育部针对原有绩效责任制呈现出的问题和不足,对其进行了制度性维护和修复,提出了以差异化原则为基础的绩效责任计划,需要在州一级层面付诸实施,对需改进学校进行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改进。佛罗里达作为首批参与该计划的州,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差异化绩效责任模式,在参与州中具有代表性,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教育;差异化原则;绩效责任制;佛罗
如今,牙雕业似乎已到了迟暮之年。牙雕从业者走的走,散的散,要么转行干其他的,要么彻底撒手什么也不管。而就算极少数坚持下来的人,也对牙雕业的未来充满担忧。周百均就是这极少数人之一。  海派牙雕的秋天  “只要你点头,马上支付10万元现金,月薪3 000元,提成另算。”一位台湾老板看中了周百均的牙雕技艺,提出合伙开办牙雕厂,并让他出任厂长。那是1985年,一个人人争当“万元户”的年代,周百均月薪仅10
彭建平,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曾任湖南省沅江市草尾联校校长,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广州市天河区长兴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广州市天河区中学德育研究会会长等,现任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校长。近年来,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校长治校方略》、《我们应该了解他(初中生心理)》、《初中数学最后90天》等5部;主编《中学数学重点难点基点》、《求知助手》、《中学数学常
[编者按] 2008年5月2日,美国教育部长玛格丽特·斯佩琳斯发起关于美国教育的全国大讨论,以此方式纪念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发布25周年。斯佩琳斯部长提出的问题是:第一,由于《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实施,我们如今能够测量学习成绩,掌握了诊断问题和观察进步的数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提高学校的效能?我们有不惜一切代价为所有学生提供真正机会的决心吗?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到吗?第二,你
摘 要: 本文围绕着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引入湘江战役精神来进行研究,通过在声乐课程教学中引入优秀的红色精神,学习和演唱红色经典歌曲,提升学生们专业素养的同时也提升精神素养。不仅强调第一课堂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在第二课堂下功夫兼顾好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  关 键 词: 湘江战役;红色精神;声乐课程  湘江战役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湘江战役所传达的红色精神,在长征史上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