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主义正在断送人类未来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25日,乔根·兰德斯出席北京大学“北大政治学论坛”,发表题为《未来四十年的中国及世界预测》的演讲,其新作《2052——全球未来40年的预测》中文版本同日首发。
  40年前,我和我的两位朋友德内拉·梅多斯和丹尼斯·梅多斯一起写了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现在我们比上世纪70年代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样就不仅仅可以做出场景的模拟,还可以对未来进行实实在在的预测,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去年写了《2052》这本书。
  未来40年:人们会选择少生孩子,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
  我对于全球未来40年的预测,主要把世界分为这样几个大区:第一个是美国;第二个是中国;第三就是除美国以外的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是由30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经济组织——编者注),也就是非常发达的国家;第四就是世界上其他的140多个国家,这些国家非常小而且非常贫穷。把这几个地区的预测总和加起来,就是对整个世界的预测。
  首先对世界人口的走势做一个大概的预测,人口在2040年会达到峰顶,也就是80亿,之后在2052年会大幅下降。为什么?第一、在比较发达国家的一些女性,她们会选择工作、事业,而不怎么要孩子;第二、在比较贫穷的国家,一些女性搬到比较现代化的都市,这时候她们知道要孩子的费用会更加昂贵,也会选择少生孩子,整体来说世界范围内女性的生育率会普遍下降。
  对世界的GDP,也就是商品和服务的整体发展做一个预测。如果世界经济以40年前的速度增长,那么到2052年会是现在的4倍之多。但是我并不认为这种情况会发生,不认为2052年时经济会比现在的规模大4倍,我认为2052年的经济规模是现在的2.2倍。
  世界经济在未来40年会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随着人口达到峰顶之后下降,劳动力同样也会达到峰顶之后开始下降;第二,在非常富裕的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趋于成熟,而在一个后工业化的国家,提高生产力是非常难的。
  40年后的世界:人类消费增长停滞,需要花更多的钱用来修复和适应气候变化
  过去1/4的GDP用于发展,而3/4也就是大部分用于消费上。在2052年,人类可能会花更多的资金用来修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治理污染,这种比重会越来越大。
  现在的全球温度比工业化之前已经上涨了0.8摄氏度,而40年后的2052年将会超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的警戒线,即温度上升将超过2摄氏度。
  如果国际社会仍然以一种非常不明智的方式继续着现在的行为,直至全球温度超过2摄氏度的警戒线,你们可能会问到,提高2摄氏度结果会有那么糟吗?我的答案是它并不会带来特别灾难性的结果,但可能把世界变得更加复杂,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会更高,可能有更多的风暴、洪涝、森林火灾,同时海平面会上升30毫米。
  对于中国而言,2052年的气温可能会比现在高出4摄氏度。由于中国是个内陆国家,不会过多受到海洋变化的影响,但中国的陆地面积可能会有更多的沙漠被侵蚀,同时,上海也需要花巨资去维护它的海岸线不被侵蚀,北京的雨会比现在更多。同时,食物和土地资源也可能出现紧缺。
  因此,在2052年,世界人口和经济增长会比人们预期的增长更慢,但足够引发气候危机;人类消费的增长会陷入停滞状态,因为国际社会需要花更多的钱用来修复和适应气候变化;污染危机继续发展。
  还有一些不利因素,比如贫困会增加;也会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比如能源、食物和水的供应相对来说会更加充足一些,并不是人们不需要它,而是因为贫困人多了,他们的收入降低,买不起这些食物。总体而言,世界在2052年增长会更加缓慢,气候变化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接着看下几大区的不同增长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发达国家,也代表了最强的生产力,从1970年到2010年之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但我并不认为在2052年这一局面还会延续下去。我认为2052年美国人的富裕程度会减少15%,一个理由就是美国是世界上最成熟的经济,劳动力很大一部分从农业转向工业领域,特别是转向第三产业,比如一些服务业、娱乐领域、医疗保健等等,很难把美国的产业进行系统化分类,17%的美国人工作在保健卫生领域,使其国民能够更加健康,但在这一领域提高生产力非常之难。
  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会下降?他们欠中国的债太多,对中国的债务可能占到GDP的三分之一,这些债务是必须要偿还的,也就意味着美国需要进行经济重组。而美国政府无力进行这样的改变,因为美国的民主体制使得决策的时间非常漫长,需要不断讨论决策好不好,会把整个过程拖延非常长的时间,总之,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下降趋势。
  另外一种趋势是以欧盟、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它们的生产力下降会比美国少一些,因为它们的负债没有美国那么多,虽然这些国家的决策过程也不是非常完美,但至少比美国的决策要更快一些。
  根据我的预测,在未来的40年,中国人均收入将快速增长,到2052年中国人的富裕程度将是现在的5倍,变得很有钱,因为中国也会走日本和韩国的路子,他们从一个农业国家发展成为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用了不到三五十年的时间,日本和韩国能做到,中国也可以做到。
  另外,14个主要新兴国家,其中有一半会像中国一样,面临很大的发展和经济起飞,而另外一半国家不会有这样大的发展。像巴西、印度尼西亚这些国家发展的可能会比较好,而印度、委内瑞拉等国家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
  政府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胜任这样的转变,我不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由的市场和民主主义就可以完成转变。还是那句话,日本和韩国能做到,中国政府必然可以做到。
  而世界上其他140个比较小比较穷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总人口大概有20多亿,他们的发展模式将与过去40年没有太大区别,收入将会翻一番,就比如1970年他们每天以1美元维持生活,而现在的水平提高到2美元,在2052年水平会提高到4美元,但还是非常的贫困。
  为什么我对自己的预测这么肯定?背后是否有很强大的科学依据支撑着这样的预测?如果人类继续选择这条路,继续选择这种解决方案,这样的结果在未来势必会发生。如果我们一直选择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一直选择将短期人均收入最大化,并且追逐最大化的利益和最有利可图的那些行业发展,以这种目光短浅的模式看未来,2052就会是这样的。这种未来是非常可悲的,这是一种非常可悲的发展之路。
  其实,解决气候变化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就可以完成,而且成本也比现在的解决方案只贵一点。但是,我们现在缺乏政治层面的意愿,以及人类集体的支持,所以目前还没有达到一种一致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要解决气候变化,仅需要把GDP的2%,也就是把人力和财力由污染最重的行业转向清洁能源的行业就可以。这就意味着要把现在开发石化燃料汽车的那些人转向生产电动汽车,将煤碳行业发电站转向生产光能、太阳能还有生物智能。
  这就意味着把传统比较大户型的、墙壁非常薄的房子改造成比较小户型的、墙壁比较厚的、能够隔源的房屋,这样就不需要空调了。你们可能会问,为什么如此简单而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只用占GDP2%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却没有做到?这是因为,个人、企业、政府以及整个国家,往往都会选择成本最低的解决方案,所以无法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
  这非常可悲。人性中的短视主义使人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很多人不愿意现在牺牲一点点的利益,用稍高一点的代价为子孙后代换取一个更好的未来。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政府可以发挥更大的执行力和决策力,同时有更多明智的人,他们会选择牺牲眼前暂时的利益,然后用更高一点的成本来为子孙后代换取一个更好的环境。
其他文献
Q 您在生活中手写的机会还多吗?  a 越来越少了。离开学校的人,很多年不用正儿八经写字了,都用拼音打字,汉字就是这么被忘记的。  Q 提笔忘字,缘于信息化时代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a 这种情况往往在成年人中更普遍,小孩子反而问题不大。老师严格要求他们用笔写字,他们对汉字的拼写还可以。  Q 您学生时代手写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a 我们当年有一个基本的训练,就是写大字。在五四以前,中国只用
期刊
天之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在天与地之间,充满着诸神、草木、动物,人也在其之中。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吧,但在这些年里,我才体会到了它对我的重要。因为每天的新闻包围着我,国际的国内的,太多的冲突和动荡,太多的病疫和灾难,刺激着、威逼着,使我紧张而惶恐,面对着写作,茫然、挣扎,甚至常常怀疑写作的意义。正如人人都知道人最后是要死的,却仍是先活着。  几十年前我选择了写作,几十年后写作
期刊
Q:陈芳 李灏 马国川 灵子 包丽敏等 A:周有光  周有光,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  近年来反复提倡“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他提出“双文化论”,并直指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本篇汇编自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接受媒体专访的所思所言。  回归到常识的正确道路上,就应当遵循历史的规律性。  Q:您曾说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您认为什么是常
期刊
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近百年以来中医文化面临的深重危机,尤其是当今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实现
期刊
过度崇尚极端叙事,有时反而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小说应该越写越有平常心  真正优秀的文学,是通过个别写出普遍性来。如果个别只是代表个别,那就不算成功。偶然的事件,极端的举动,匪夷所思的情感,作家不是不可以写,只是,如果一部作品,通篇都充满这种偶然、极端和匪夷所思,就有问题了。好作家,往往不是通过极端来体现作品的力度的,相反,他可能通过一些习焉不察的常识和经验,把力量隐藏在平常的人与事底下。这就好比真正
期刊
2013年10月8日,青年经济学家陆铭教授做客第四届《讲刊》“大声讲”人文讲堂,以“理性、情感与世界观”为题,向复旦大学新生讲述自己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呼吁学子相信这个世界总体是美好的,大家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一定能推动这个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要告诉他们:不要忘记你们掌握的这个权力,是为了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力和所有人的幸福的而不只是我的权力和我的幸福。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经济
期刊
焦点  “金色警示”:从“送”文化转为“卖”文化  去金色大厅“镀金”?  9月底,一则文化消息引起国人关注。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30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但演出票大多是送出的,真正的观众寥寥无几,当地媒体也不关注。金色大厅几乎成了中国演员自娱自乐的“卡拉OK厅”。  维也纳金色大厅乃一高端演艺场所,正常的演出无可厚非,“送”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方式。
期刊
常识行之不远,常识本来就解释不了怎么看都反常的事情  常识的一层意思是差不多人所共知的事实、关于一些简单而基本的事实的知识。常识的又一层意思是这些基本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所谓常理。接着这层意思,常识又指自然而然的理解,以及依于这些理解而生的基本的判断力。寻常事实和自然理解之间当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所认可的基本道理,本来就是寻常事实培养起来的,知道了一批事实,自然而然就会领会这些道理,具有基本的判断
期刊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
期刊
一百五十年前,亚伯拉罕·林肯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如今这篇演讲被认为是经典的演讲典范,镌刻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四壁上,其演讲手稿被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常在重要场合朗诵它以志纪念或鼓舞信心。  葛底斯堡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座小镇。1863年7月初,联邦政府的北军与南方军队在此鏖战。北军最终击溃南军,赢得胜利,扭转了整个南北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