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算完全失败”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百五十年前,亚伯拉罕·林肯发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如今这篇演讲被认为是经典的演讲典范,镌刻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四壁上,其演讲手稿被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常在重要场合朗诵它以志纪念或鼓舞信心。
  葛底斯堡是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座小镇。1863年7月初,联邦政府的北军与南方军队在此鏖战。北军最终击溃南军,赢得胜利,扭转了整个南北战争的战局。这是北美大陆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斗。在这场战役中,南北双方伤亡、失踪人数多达五万余。不少战死者只被匆匆掩埋,甚至暴尸荒野,惨不忍睹。为此,当时的宾州州长柯廷任命葛底斯堡的地方律师威尔斯为联邦军建一块墓地。四个月后,占地17英亩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建成。
  1863年11月19日,葛底斯堡国家公墓落成典礼在当地举行。仪式安排时任哈佛大学校长、著名演说家埃弗里特做主要演讲。林肯也受邀参加,但他并不是主要的演讲人。林肯在演说顺序中排名第二,类似于现今的受邀请贵宾。实际上这次公墓落成仪式原本并没指望总统能来,仪式的主办人威尔斯先生给社会各界发出邀请,其中给总统的请柬更多地带有礼节性质。威尔斯先生回忆,他是后来才想到应该邀请林肯来参加的。他在给林肯的信中写道:“敢请屈驾,于演说之后,以全国行政首长之尊,赐以适切之短评,使此土此地因蒙官式对待,得添神圣庄严。”
  他们以为他是不会来的,总统却出人意料地答应前来,并且十分重视这个“适切之短评”。收到请柬后的两个星期内,林肯在穿衣、刮脸、吃饭时也想着怎样演说。演说稿改了两三次,他仍不满意,典礼的前一天晚上,还在做最后的修改。
  “我告诉你:它洗不掉了,它是彻底的失败,老百姓失望透了。”
  布兰德·豪斯在《林肯的机智》一书里提到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说前,已经在摄影师那儿,先看到了哈佛大学校长爱德华·埃弗里特准备在那个场合演说的讲稿。那讲稿是埃弗里特先送给林肯过目的,林肯称赞埃弗里特的周到,因为当天安排埃弗里特先发表演说,显然怕林肯的讲稿内容跟他重复,给林肯带来不便。林肯看过后,表示不会有重复的可能,因为他的讲稿“极短、极短、极短”,并且还没写完,还没写完的讲稿他正带在身上,他要在摄影师准备照相那段空档里,看看自己的讲稿。
  当日被视为“葛底斯堡演说”的并非林肯的讲话,而是埃弗里特长达两小时的演讲。那场今已罕闻的13609个字的演讲以此开头:
  “立此晴空下,眺及四野,静谧自己逝年代之劳苦,伟大之阿尔根尼山脉耸立,隐朝我等,以及脚下诸同志安息之处;以我卑微之声破上天动人之岑寂,实感踌躇。然则奉各位之召,其责无可辞卸——其以尔之悲悯,应我祈求。”
  在慷慨激昂的两小时后,以此作结:“然我坚信,其将同我等齐声传颂,共禀烈士之骸:遍探已开化之世间,凡传颂此役赫赫功勋之处,下及信史之尽头,于我等共享之国,煌煌之史中,再无他页较葛底斯堡一役更为灿烂。”
  詹姆斯·鲍德温在《林肯传》里,提到在那天的演说中,埃弗里特的演说被认为是大获成功,而林肯的演说却是失败的,国务卿西华德公然表示:“总统的演说是大大令人失望的。”林肯自己也后悔他没有用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他向一个朋友说:
  “我告诉你:它洗不掉了,它是彻底的失败,老百姓失望透了。”
  那天埃弗里特的演说长达两小时,演说后林肯的演说只有两分钟。1931年,时年八十七岁的莎拉·麦尔斯夫人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当时很靠近总统,听完全部演讲,但好像太短了。然后是一阵令人印象深刻的静默。他讲完后并没有掌声。”据历史学家谢尔伯·富特考证,在林肯发表完演说后,掌声迟疑、零乱且“敷衍了事”。本杰明·托马斯版的《林肯传》里也描绘了同样的场景:“听众刚刚注意听讲的时候,总统已经讲完了,掌声零零落落的。照相的人还没摆好三脚架,林肯已经转身入座了。”
  真正肯定林肯这次演说的,反倒是当时抢尽他的风头的埃弗里特。埃弗里特写信给林肯,认为自己两小时的演说精髓实在已尽在林肯的两分钟之中。林肯很高兴,随即回信说:“那天,从我们各自的身份而言,你不得不做长篇演讲,而我又不得不做短篇的讲话。我感到高兴的是,按你的判断,我的微不足道的讲话还不能算是一个完全的失败。”
  林肯演说在当时好评乏乏,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短评的价值,直至将之奉为全美乃至举世第一流的政治文献。
其他文献
我和我的老婆就是结发夫妻。  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她人很好,几十年来煮饭,帮我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普通话讲不好,所以不接,怕人家会笑她。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帮她买的,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她不会买东西。  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的控股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人家说这个公司是曹德旺的,但实际上从法律关系上说是我太太的。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这是因为在我还没
期刊
Q 您在生活中手写的机会还多吗?  a 越来越少了。离开学校的人,很多年不用正儿八经写字了,都用拼音打字,汉字就是这么被忘记的。  Q 提笔忘字,缘于信息化时代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a 这种情况往往在成年人中更普遍,小孩子反而问题不大。老师严格要求他们用笔写字,他们对汉字的拼写还可以。  Q 您学生时代手写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a 我们当年有一个基本的训练,就是写大字。在五四以前,中国只用
期刊
天之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在天与地之间,充满着诸神、草木、动物,人也在其之中。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吧,但在这些年里,我才体会到了它对我的重要。因为每天的新闻包围着我,国际的国内的,太多的冲突和动荡,太多的病疫和灾难,刺激着、威逼着,使我紧张而惶恐,面对着写作,茫然、挣扎,甚至常常怀疑写作的意义。正如人人都知道人最后是要死的,却仍是先活着。  几十年前我选择了写作,几十年后写作
期刊
Q:陈芳 李灏 马国川 灵子 包丽敏等 A:周有光  周有光,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  近年来反复提倡“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他提出“双文化论”,并直指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本篇汇编自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接受媒体专访的所思所言。  回归到常识的正确道路上,就应当遵循历史的规律性。  Q:您曾说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您认为什么是常
期刊
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近百年以来中医文化面临的深重危机,尤其是当今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实现
期刊
过度崇尚极端叙事,有时反而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小说应该越写越有平常心  真正优秀的文学,是通过个别写出普遍性来。如果个别只是代表个别,那就不算成功。偶然的事件,极端的举动,匪夷所思的情感,作家不是不可以写,只是,如果一部作品,通篇都充满这种偶然、极端和匪夷所思,就有问题了。好作家,往往不是通过极端来体现作品的力度的,相反,他可能通过一些习焉不察的常识和经验,把力量隐藏在平常的人与事底下。这就好比真正
期刊
2013年10月8日,青年经济学家陆铭教授做客第四届《讲刊》“大声讲”人文讲堂,以“理性、情感与世界观”为题,向复旦大学新生讲述自己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呼吁学子相信这个世界总体是美好的,大家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一定能推动这个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要告诉他们:不要忘记你们掌握的这个权力,是为了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力和所有人的幸福的而不只是我的权力和我的幸福。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经济
期刊
焦点  “金色警示”:从“送”文化转为“卖”文化  去金色大厅“镀金”?  9月底,一则文化消息引起国人关注。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30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但演出票大多是送出的,真正的观众寥寥无几,当地媒体也不关注。金色大厅几乎成了中国演员自娱自乐的“卡拉OK厅”。  维也纳金色大厅乃一高端演艺场所,正常的演出无可厚非,“送”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种方式。
期刊
常识行之不远,常识本来就解释不了怎么看都反常的事情  常识的一层意思是差不多人所共知的事实、关于一些简单而基本的事实的知识。常识的又一层意思是这些基本事实中包含的道理,所谓常理。接着这层意思,常识又指自然而然的理解,以及依于这些理解而生的基本的判断力。寻常事实和自然理解之间当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所认可的基本道理,本来就是寻常事实培养起来的,知道了一批事实,自然而然就会领会这些道理,具有基本的判断
期刊
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站在前台时,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并且和鸟兽虫鱼诸物也都一样。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为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