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尊重生活和经验的常识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度崇尚极端叙事,有时反而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小说应该越写越有平常心
  真正优秀的文学,是通过个别写出普遍性来。如果个别只是代表个别,那就不算成功。偶然的事件,极端的举动,匪夷所思的情感,作家不是不可以写,只是,如果一部作品,通篇都充满这种偶然、极端和匪夷所思,就有问题了。好作家,往往不是通过极端来体现作品的力度的,相反,他可能通过一些习焉不察的常识和经验,把力量隐藏在平常的人与事底下。这就好比真正痛苦的人,往往是没有声音的,是在饮泣:那些哭得惊天动地的人,反而有可能是在做戏,是故意哭给人看的。
  在表达人心这件事情上,平常心有时比极端叙事更为有力。因此,我不赞成一些成名作家,写了几十年小说了,还把自己的小说面貌弄得很乖张、很极端。过度崇尚极端叙事,有时反而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小说应该越写越有平常心。所谓老僧说家常话,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作家,不肯说家常话,不肯尊重常识,他们还是想在极端和新奇上费力气,结果呢,作品出来的效果可能很强烈,但写作最为核心的——真诚,他却丢了,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写作有时要写得像科学一样精密,这种科学,其实就是要尊重生活和经验的常识。今天的作家,宏大的精神思考很多,但基本的常识却很缺乏。什么叫有常识?就是要作家都来做生活的专家。他对生活的表达,不能只看到生活中极端和偶然的部分,他要看到生活中的常识部分——因为只有常识部分的生活才具有普遍性。这个常识要怎样才能建立起来?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要着手去调查和分析自己所要写的那种生活。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你要想把这个民族的秘史写出来,不对这个民族的文化、风俗和生活进行调查和分析,是不可能的。一旦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有了足够多的常识,你的笔下就会自然呈现出这个民族的生活风貌。所以,沈从文说,所谓专家,就是一个有常识的人。一个丝绸专家,任何绸缎一到他的手中,他就知道是什么质地的,什么年代和什么地方出产的;一个瓷器专家,瓷器一拿到手上,他就知道这是什么朝代的,它是不是官窑的作品。写作也是如此。你只有对一种生活调查了,研究了,或者说你经历过了,懂得了,有常识了,你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
  只有像曹雪芹这样的经历过富贵、繁华生活的人,才敢正面写荣国府的器物,甚至把荣国府的引枕,坐褥、椅袱全部写成“半旧”的
  有一次,我听格非(当代作家——编者注)说,当代作家写历史,一般都不敢写器物,为什么?因为他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即便写,也写不好。格非说这个话的时候,还举了《红楼梦》第三回的例子。林黛玉进荣国府,第一次去王夫人的房里见她。小说中写到: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初读这段话,并无特别之处。但脂砚斋在评点的时候,就上面的三个“旧”字,大发感叹:
  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日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
  甲戌本的眉批接着又说:
  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只有像曹雪芹这样的经历过富贵、繁华生活的人,才敢正面写荣国府的器物,甚至把荣国府的引枕、坐褥、椅袱全部写成“半旧”的——那些“未身经目睹”的,一定以为荣国府的引枕、坐褥、椅袱都是绸缎的,簇新的,闪闪发亮的,因为他没有富贵生活的经验和常识,所言必然是“在情理之外”。
  没有常识,光凭不着边际的想像,有时是写不出可信的文字来的。因此,小说家,有时也要是一个研究家。福楼拜的小说像机械钟表的仪器一样,严丝合缝,没有对生活的认真研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严丝合缝必然会产生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恰恰是从一些具体的常识和细节描写中累积起来的。为什么伟大的作家往往都是写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小地方?像鲁迅写绍兴,沈从文写湘西的风情,莫言写他的高密东北乡,福克纳写自己那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每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写作根据地,这个根据地是他所熟悉的、所懂得的。这就是写作的常识。你没有经历过那种生活,没有研究过那种生活,你就写不好那种生活,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银子问题,生计问题,往往能够把作家的专业素质暴露出来
  没有常识作基础,小说就会缺乏说服力。王安忆在《小说的当下处境》一文里,也专门谈到了说服力的问题,她以小说中的“生计”问题为例,问了作家们一个问题:小说中的人物是靠什么生活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日用的钱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很庸常,却问得尖锐。现在很多的年轻作家,都在写一种都市男女的时尚生活,他们笔下的主人公,出入于高级酒店,住昂贵的房子,开好车,穿名牌衣服,喝洋酒,到国外度假,过着很奢华的生活,可是,作家从来没有对他们的生计和收入作合理的解释,也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王安忆说:“如果你不能把你的生计问题合理地向我解释清楚,你的所有的精神的追求,无论是落后的也好,现代的也好,都不能说服我,我无法相信你告诉我的。”
  没有哪一个优秀的作家,不注重现实的合理性和细节的说服力。就拿生计问题来说吧,鲁迅把阿Q每一阶段的生活问题,都交代得很清楚。阿Q是没有家的,他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有时做点短工,赚点小钱。后来靠典当维持生计,当到最后,“屋内是空虚而且了然”,结果就进城做小偷去了。一路下来,鲁迅把阿Q的生活来源写得清清楚楚,这就是写作的功力。惟有如此,作家在阿Q身上所塑造的性格和精神,才有可信度。
  有一次,在电视上看二月河(当代作家——编者注)的一个讲座,我发现,他能把历史小说写得比一般人好,是有道理的,听他讲话,就知道他对清史是下了苦功研究的。他在那次讲座上举了一个例子,说到不同朝代的银两的形状、切割、携带、价值,都不一样,有些历史小说,动不动就让主人公带着几千两银子上路,一看就是缺乏常识。因此,银子问题、生计问题,往往能够把作家的专业素质暴露出来。
  这方面,我很喜欢举金庸小说作为例子。金庸写的本来是武侠小说,可是,在许多时候,他笔下的现实,比很多历史小说还真实。他笔下的人情、人性,是很细微、很动人的。比如《神雕侠侣》里,写到小龙女第一次古墓里出来,去找杨过,她在路上饿了,见到店里有馒头,就拿着吃,吃完就走,店家问她要钱,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钱,也不懂买卖的道理——金庸这样写的前提是,小龙女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古墓里,她没有接触过社会,所以她不通人情世故,是合理的。类似的事件发生在《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身上,作者就不能这样处理了。黄蓉第一次到临安一带,碰到郭靖前,也饿了,去拿店里的馒头吃,她这是一种离家后的自苦,但你不能把她也写成小龙女那样,吃了馒头就走——黄蓉是懂得这些基本的人情世故的,所以,店家见她没钱,叫她把馒头放下,她就把馒头放下了。同样是吃馒头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作家也有不同的写法,他依据的正是生活的常识和情理。
  所以,现实的严密性、细节的逻辑性、合理合情的物质结构,这是完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血肉基础——它是半点都忽略不得的。有时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细节,但背后却隐藏着一整套生活标准和生活常识。这些,都是要求作家下功夫去钻研的。
其他文献
英国《自然》期刊在2012年末刊出2012年对科学界影响最大的“年度十大人物”,36岁的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俊是其中唯一一位中国人。  “基因测序本身只是个技术,这个技术希望达到的目的是对人类自身和我们身边的世界在基因水平上的认识。”王俊说,“不管是谁最终引领,生命科学这个浪潮都会往前走,我更希望我们能够在其中起到引领作用。”  被导师“激将”成为华大“元老”,用速度和韧劲占据基因研究领域前沿
期刊
好的社会就应当是这样的:用平等的心去看每一个人,同时,又用不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就慈善的外部特征来看,慈善就是帮助他人、有益于他人。打个比方,饥饿来临了,给饥饿者送去馒头,这就是慈善。是这样么?显然不是这样。所以,如果我们要谈慈善,光谈慈善的外部特征是不够的。  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我们要帮助的对象是什么?是人,是生命。这样一来慈善的本质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那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面
期刊
似乎在一夜之间,“慕课(MOOC)”成了许多世界名校不得不面对的新事物。  随着2012年“慕课”井喷现象持续发酵,“慕课”正在拆掉大学围墙,震醒昏昏欲睡的课堂,把老师和学生卷入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全球教育变革浪潮中去。  当你在车站等待下一班公交,当你在地铁上需要打发时光,当你躺在床上准备就寝却丝毫没有睡意,当你为了生活忙碌奔波苦于无暇学习充电……当时间被碎片化,“慕课”(MOOC,又译作“幕课”
期刊
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像Twitter之类的都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瞧不起它,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他定下来的规则非常简单。就如爱因斯坦在建立质能方程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公式表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简单而且美。  很多物理学家会说我们发现宇宙的规律是很简单的,既然宇宙的规律都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把很多事情搞复杂化?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
期刊
书名原是借来的,没有“十万”个“为什么”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后,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以华罗庚、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为代表,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科普写作和宣传投入了重要精力。  当时出版社无论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读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给工人农民看的实用技术类
期刊
我和我的老婆就是结发夫妻。  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她人很好,几十年来煮饭,帮我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普通话讲不好,所以不接,怕人家会笑她。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帮她买的,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她不会买东西。  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的控股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人家说这个公司是曹德旺的,但实际上从法律关系上说是我太太的。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这是因为在我还没
期刊
Q 您在生活中手写的机会还多吗?  a 越来越少了。离开学校的人,很多年不用正儿八经写字了,都用拼音打字,汉字就是这么被忘记的。  Q 提笔忘字,缘于信息化时代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a 这种情况往往在成年人中更普遍,小孩子反而问题不大。老师严格要求他们用笔写字,他们对汉字的拼写还可以。  Q 您学生时代手写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a 我们当年有一个基本的训练,就是写大字。在五四以前,中国只用
期刊
天之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在天与地之间,充满着诸神、草木、动物,人也在其之中。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吧,但在这些年里,我才体会到了它对我的重要。因为每天的新闻包围着我,国际的国内的,太多的冲突和动荡,太多的病疫和灾难,刺激着、威逼着,使我紧张而惶恐,面对着写作,茫然、挣扎,甚至常常怀疑写作的意义。正如人人都知道人最后是要死的,却仍是先活着。  几十年前我选择了写作,几十年后写作
期刊
Q:陈芳 李灏 马国川 灵子 包丽敏等 A:周有光  周有光,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  近年来反复提倡“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他提出“双文化论”,并直指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本篇汇编自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接受媒体专访的所思所言。  回归到常识的正确道路上,就应当遵循历史的规律性。  Q:您曾说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您认为什么是常
期刊
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近百年以来中医文化面临的深重危机,尤其是当今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实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