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活动区正在逐步成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区域。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运用自己的感官,感知事物的关系和变化。作为幼儿的教师,在启蒙和指导的同时,应该用心善待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科学的探究力。
关键字:科学活动区;探求能力;幼儿
科学活动区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区域,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选用活动方式、活动方法进行操作活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现事物特征,了解事物间的关系。
实践中发现,小班的孩子已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并且进行初步的分类比较,尤其是平时沉默寡言、缺乏表达主动性的幼儿在活动区表现更为突出。作为老师,应立足启蒙,真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用心创设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活动区。
一、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满足幼儿好奇心并产生探究的愿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既要有合适的环境,又要有适宜的材料。
1.材料的准备贴近生活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首先,活动的主题应联系课程与生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适宜适量。小班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不会与同伴合作玩,他们往往想独自占有玩具,材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幼儿探索的效果。
2. 活动的空间相对独立
良好的活动空间,不仅能维护幼儿愉快的探索心态,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在丰富的科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的科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专注科学探索的品质。
3.活动的时间保证充足。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正规的科学活动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保证幼儿在科学活动区有充足的探索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完成探索过程,疏理出相关经验。
二、给予恰当的能力支持,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科学区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在活动区中,幼儿一般都是以自己理解的活动方法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探索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探索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探索活动进展的支持者。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能力支持的方式。
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幼互动提高探究水平。
我们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科学探索经验。教师和孩子共同操作时,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启发幼儿去仔细观察理解,培养幼儿的操作意识和能力,克服活动中的盲目性。
二是利用幼儿的自身优势,生生互动增强活动兴趣。
全面发展的幼儿毕竟只是少数,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观察仔细,或擅长表达,或乐于操作,或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们往往各有所长,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优势,形成互补作用,让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科学活动的快乐,使他们都能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品质。
三、鼓励自主的创造精神,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没有创新,科学操作活动便会逐渐失去活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析幼儿的不同发展规律和水平,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主动学习的情境,让他们按自己的发展水平、速度,创造性的进行科学区活动。
面对幼儿的创造,教师应尊重幼儿、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对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
而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提供各种材料,科学地利用各种方法引导、支持,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就一定能引导其向深层次完善地发展,从而促使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关键字:科学活动区;探求能力;幼儿
科学活动区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区域,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己确定活动内容,选用活动方式、活动方法进行操作活动,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发现事物特征,了解事物间的关系。
实践中发现,小班的孩子已能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开始探究和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并且进行初步的分类比较,尤其是平时沉默寡言、缺乏表达主动性的幼儿在活动区表现更为突出。作为老师,应立足启蒙,真心呵护幼儿的好奇心,用心创设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活动区。
一、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新《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满足幼儿好奇心并产生探究的愿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因此,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既要有合适的环境,又要有适宜的材料。
1.材料的准备贴近生活
材料是物质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皮亚杰认为,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首先,活动的主题应联系课程与生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要在科学活动区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其次,材料的投放要适宜适量。小班幼儿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不会与同伴合作玩,他们往往想独自占有玩具,材料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幼儿探索的效果。
2. 活动的空间相对独立
良好的活动空间,不仅能维护幼儿愉快的探索心态,还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幼儿在丰富的科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的科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专注科学探索的品质。
3.活动的时间保证充足。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正规的科学活动时间总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保证幼儿在科学活动区有充足的探索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完成探索过程,疏理出相关经验。
二、给予恰当的能力支持,提高幼儿的探究水平
科学区活动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在活动区中,幼儿一般都是以自己理解的活动方法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教师在幼儿探索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应该是:探索活动环境的创设者;探索活动过程的观察者、引导者;探索活动进展的支持者。在科学区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种能力支持的方式。
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幼互动提高探究水平。
我们教师应以引导者、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互动,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科学探索经验。教师和孩子共同操作时,教师可以不断地向幼儿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启发幼儿去仔细观察理解,培养幼儿的操作意识和能力,克服活动中的盲目性。
二是利用幼儿的自身优势,生生互动增强活动兴趣。
全面发展的幼儿毕竟只是少数,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或观察仔细,或擅长表达,或乐于操作,或喜欢尝试新事物……,他们往往各有所长,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优势,形成互补作用,让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科学活动的快乐,使他们都能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索品质。
三、鼓励自主的创造精神,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
没有创新,科学操作活动便会逐渐失去活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析幼儿的不同发展规律和水平,为孩子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主动学习的情境,让他们按自己的发展水平、速度,创造性的进行科学区活动。
面对幼儿的创造,教师应尊重幼儿、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进行不同的适当评价。对能力强的幼儿,评价是为了下次更高层次的活动,因此,需要教师多激励其创造性的发挥,使其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更好的。
而集体评价,除了让幼儿展现各自的作品与个性外,更多的则是引起幼儿的共鸣、分享成功的快乐,开放性地展开一些讨论,激发幼儿继续在活动中探索的欲望,自然生成出他们自己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
爱因斯坦曾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只要科学地提供各种材料,科学地利用各种方法引导、支持,鼓励幼儿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就一定能引导其向深层次完善地发展,从而促使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