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实效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58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部分。何谓师生关系和谐?那就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人格上平等,心理上相互悦纳对方,形成真纯的、至爱的情感关系;学生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合作,获得健康愉悦的人际关系体验。这种和谐的关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课堂上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创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课堂实效大大提高,让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但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 遇事冷静、克制情绪是师生关系和谐、创建实效课堂的基础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耐心细致的教导,对学生耳濡目染的熏陶。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有极强的克制能力,遇事不能冲动。冲动是魔鬼,极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对立面。中学生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很可能会将对教师满腹的怨恨转移到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故意搞小动作、说话,或不参加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甚至连教师的知识点拨也不听,那课堂的实效性将从何谈起?教师克制情绪是师生关系和谐的关键。笔者所教的班级曾发生过这样的事:笔者去上语文课,走上讲台,将语文课本放在讲桌上,将手自然地放在讲桌上,感觉满手粘糊糊的,抬手一看,手上粘满了胶水,再仔细一看,桌面上涂满了胶水。看着手上和课本上的胶水,笔者努力平复着心中的愤怒,很平静的瞅了瞅学生,以平时的语气、语速开始了课堂教学。笔者发现,平时表现很差的学生这节课居然积极地参与小组交流,并主动站起来作为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令笔者很是意外也很兴奋,平时这个学生可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其他学生好像也受到感染似的,积极提问、激烈争论、有效答疑,一节课在紧张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笔者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有效。
  但面对上述情景,笔者如果气急败坏,发一顿火或摔门而去,很可能会伤到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反感,不但这节课会泡汤,还会带来不好的连锁反应。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其实在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克制能力。
  二、后进生转化放首位是师生关系和谐、创建实效课堂的保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平等地看待学生,与他们建立朋友般的和谐关系。尤其是那些后进生,我们更应该放在教育天平的中心,作为教师重点关心的对象。有些后进生上课时要么故意吐痰、擤鼻涕、挪动桌凳,要么打扰周围同学,要么故意大声问一些与本课时内容毫不相关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教师的讲课思路时时被打断,课堂秩序很不好掌控。因此,转变后进生就成为教学是否能达到实效的重中之重,只有转变了后进生,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课堂教学才能顺利完成。七年级刚接触学生王某某时,笔者十分头疼。第一次学校组织的调研考试,他的语文成绩居然考了4分。该生学习习惯差,自控能力差,脾气差,极度敏感,经常与任课教师发生冲突,让课堂教学一团糟。笔者一开始不了解这个学生,也发生过几次冲突,课堂气氛因此变得很紧张。经过反思,笔者下定决心,去疏导他,笔者相信他是一个好学生。给他语文学法上的指导,利用语文的德育功能进行感化,拿起表扬的“法宝”……渐渐的,笔者感受到他的敌意消失了,我们成为了朋友。从此他很少再违反课堂纪律,能较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因此课堂上出现“故障”的情况几乎没有了,他的语文成绩能够达到50多分了。
  转化后进生,引导他们向良性转变,会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会使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三、改变传统作业批改方式,是师生关系和谐、创建实效课堂的延续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是:教师用红笔将学生做错的题目划上一个大大的叉号。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对错误的关注,刺伤学生柔弱的心,阻挡其上进的热情,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笔者批改作业不再是划勾划叉,而改为:1、批改字词、默写作业,仅指出本次作业中有几个错,让学生自己找出并修改,然后交给教师复查。如果改对,教师就给学生批复一个鲜红的100分,这既培养了学生自己查错的意识又让学生受到鼓舞。2、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答案呈多样化,笔者主要采用文字说明法。对于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给予文字说明,然后在评语中给予指导性的做题方法建议。这样学生既了解了错误,又受到了专门指导,学生会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3、利用批改作业写评语的机会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比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会觉得教师格外关注自己,拿自己当朋友,当然会心悦诚服。
  改变批改作业的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效果自然会好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的关系如何。”其实,就教学的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看师生的关系如何。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会将课堂作为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将课堂教学的实效发挥到极致!
其他文献
情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在促进因素,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良好的情感对于优化教学氛围、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创设和谐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心思细腻、思维敏捷,对于外界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温馨、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能够成为学生更加投入语文学习的重
现代中学生学习压力大,负担重,近年来,中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了一个在教育界日益严重的问题。因此,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有效地减轻心理压力,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向与适应性行为,有效应付应激事件已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迫切需要。为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各地中小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还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如语文学科就具有特有的辅导功能。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
常言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句话经常能得到印证,一位好教师往往可以影响和培养一批好学生。而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特别是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短缺的偏远地区,庸师易得,名师难求。加之传统教学往往是由一名教师担任一到两个班的语文教学,运气好的学生也许能幸运地遇到名师指点迷津,顿开茅塞,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运气差的学生就只能“众里寻师千百度,那师却在隔壁班”了。要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而将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的宗旨相符合,即为了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并体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法达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并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更多的语文知识。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针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不是很浓的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像雨露滋润禾苗似的那样无声、无私。如何实现语文教学实践的雨露滋润,笔者有以下几种看法,仅供参考。  一、雨露滋润的语文教学要求学习情境要适应学生  情境教育不仅是热闹的课堂教学,还应是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情与为学生所设计的学习活动的境高度融洽。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
情境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种新突破。何谓情?何谓境呢?情即是指情感,境则是指文本之境,境是情的基础,情又在境中被激发出来。正是通过情境创设,架起一座直观到抽象,教材到生活的桥梁,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之美,品味到人文的馨香。那么,在情境教学中,该如何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情境,拉近审美距离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要让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与其强制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不如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
初中文言文教学素材中不仅蕴藏着深厚的语言文化知识,还体现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一、活用教材资源,深化传统美德教育  文言文教学文本不仅能够在语言层面深化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些流传千古的名言佳句中也蕴含着许多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传统美德才使得这些文字能够成为经典,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教书育人的良好素材。要想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好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这一点已经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能让学生静下心去阅读,往往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老师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只要“懒”那么一点点,对学生多点刺激、多点激发,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以目标激励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对中学生早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结构的形成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设置上,教师
古典诗词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凝炼、含蓄。它们或将周围的事物作为参考,然后由景生情,发表对生活、社会的某些感慨;或是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凌云壮志、或是对生活和政局的无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很多中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奥秘,因此,如何丰富课堂知识,增加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中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内涵,在提高他们鉴赏水平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是新时期教师在摸索古诗词教学策略时必须要考虑的内容。  一、读懂是先
很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缺乏感悟的能力,缺少情感积累,写作时自然不能充分调动起内心情感,不能激发表达生活感受的欲望。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时感情真挚,能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一、观察自然,培养情感  只有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