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方法很多,“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把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非凡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熱(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定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假如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中所示,当忽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要害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相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假如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点,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轻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同时还应指出,比较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没有分析,就没有比较的双方,就没有比较的内容和标准,就没有比较的各个方面;没有综合,就没有比较的结果,就不能将比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结论。正因为比较与分析综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它才是思维的基础,使它在开始刚学习物理的初中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量也相等。这样,排除了质量和温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扰,突出了吸热和物质种类的关系,通过水和煤油在同等条件下吸热情况的比较,为“比热”的引出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又如在“电磁感应”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点明在以下实验中,使用的灵敏电流计、导线、开关、磁场及磁场中运动的导体都是完全一样的,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理解决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两个因素。这堂课,学生较牢固地把握了电磁感应这一重要物理现象,他们又一次体会到比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
二、比较法可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
由于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隐蔽在非本质特征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易使学生混淆,影响着学生对所学概念深刻、准确地把握。突出比较法,可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例如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非凡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置了能暴露和纠正学生这一错误的比较性例题,通过做题,将压力和重力进行比较,收到了明显效果。
三、比较法可使学生灵活运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定义方式、物理意义及单位等内涵。将表达式间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达式V=S/t和功率的表达式P=W/t相比较,它们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变化快慢的共同特征,它们的单位都由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单位复合而成。另外,象密度、电阻率、比热等概念,从公式上都可看出,对同一物质来说,它们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反映着物质本身的属性。这可消除诸如“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为零”、“一杯水比热(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熱(密度)大”等之类的错误。
四、通过比较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例如:把两只标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样的白炽电灯分别进行并联或串联后,接入220V的电路中,判定这两种情况哪个灯泡较亮?根据平时的经验都是100W的灯泡较亮一些,即使老师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串联时40W较亮,并联时100W的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假如我们通过可控实验来进行对比,学生就会信服了。
五、利用比较法可以防止知识的负迁移
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物理现象不同方面的精细比较,为概念的正确应用提供了出发点,正确的概念应用建立在对不同物理现象比较的基础上。例如,用惯性概念解释图中所示,当忽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的现象时,思维的起点和要害就是要通过比较拉动前后小车状态的不同之处,揭示小车拉动前后木块上部和下部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就在头脑的记忆中搜寻以前经历过的相类似问题,通过某些相同方面的比较,拟定解题方案,这是学生在物理练习中思维广泛采用的一种比较方法。假如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对新旧问题不仔细地进行比较,既看到它们间的相同点,又看到它们间的相异点,采用“拿来主义”的态度,盲目代换,就会出现概念僵化,形成知识的负迁移。又如在学习动滑轮之后,学生由于受“拉力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用一个动滑轮,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一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利用如图的练习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了结论的适用条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识的负迁移。
综上所述,比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和对教学重点的突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轻易直接从理论上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而直观。同时还应指出,比较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分析和综合,没有分析,就没有比较的双方,就没有比较的内容和标准,就没有比较的各个方面;没有综合,就没有比较的结果,就不能将比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结论。正因为比较与分析综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它才是思维的基础,使它在开始刚学习物理的初中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