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农广校: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方式

来源 :农民科技培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浦东新区农广校是全国2000多所基层农广校之一,承担着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任。多年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村基层干部、农业实用人才和技能型农民,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浦东新区作为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之一,始终坚持团结、进取、奉献、创新的精神,使培育工作创出特色和亮点。
  学校前身是1966年成立的川沙县农业技术培训学校,主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总部位于川沙新镇,校区面积70余亩,另有20亩实训基地,两个分部,川沙分部位于川沙镇川沙路,南汇分部(原南汇区农广校)位于惠南镇,还有两个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一个农业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学校拥有教学楼、办公楼、电脑房、语音室、阅览室、图书资料室,学生宿舍、浴室、多功能活动大厅、室内乒乓球场、羽毛球馆、网球场等,教学生活设施配套齐全,建有校园网络和闭路电视等系统,为学员多方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组织行政机构下设综合办公室、农业科技培训部、学历教育部、教科研办公室、综合培训部、总务科。在编教职工57人,其中教师科技人员49人。专职教师31人,24人具有中高级职称,并有一支多学科校外专家型教师队伍,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坚持多层次、多样化的灵活办学模式。主要承担农业、农民、农村的各类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类委托和合作办学,每年培训各类人员2万多人;行政许可的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开设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开放大学在校学生人数达3000余人;服务基层农技推广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中农大远程教育,在校学生200多人。
  学校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开发学习者的需求为宗旨,以“立足三农、服务基层、回报社会”为办学方针,贯彻多渠道合作、多元化办学、综合性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立校、质量强校、特色兴校、服务三农、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战略,紧密结合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努力成为浦东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努力成为全国基层农广校的标杆。
  在历届校党政班子领导下,学校倡导“团结、进取、奉献、创新”的校风,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连续多年被评为“浦东新区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一直名列前茅。在近年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中,浦东新区农广校探索和总结的培育模式、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在上海郊区推广。
  浦东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先行先试的典范,农民培训工作也不例外。浦东农广人始终以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的决心和勇气,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拓创新,在提升教师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加强资源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创出新特色。
  一、以赛促练,不断提高教师能力
  浦东新区农广校的公开课比赛在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类培训班中举行,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教学研讨场景。公开课举行时做到“三评”:学员评价、教师互评、评委点评。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每类“评”,都力求触及问题的根本,既要评出成功之处,又要评出问题所在,更要提出意见建议。不怕红脸、只为进步,已然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讨氛围。2015年,浦东新区农广校首次创新性地举办首届农培教师说课比赛,现场精彩纷呈,教师们在阐明“讲什么”、“如何讲”、“为什么”的过程中,使农民培训教学研讨进入一个新的层面,农培教师越来越“专业”。
  二、以赛代训,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
  浦东新区农广校将技能培训与技能竞赛结合起来,以赛促学、以赛代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目前已在蔬菜、农机、农残检测、农机驾驶和维修等专业中成功开展,每年超过1000人参加竞赛。主要做法是:专家组根据培训大纲组建竞赛题库(包括应知、应会,重在应会),明确评分标准,制定竞赛方案。区农广校建立相应的竞赛基地,配备规范化的设施设备。培训结束后,学员进入“初赛—决赛—展示”流程。通过竞赛,营造了科技务农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员争做技术能手的热情,有助于学员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在决赛之后,选拔出部分选手参加现代农业从业技能展示活动。
  三、以师带徒,为学员提供导师式指导
  浦东新区农广校努力创建和应用丰富的资源,打造永不落幕的课堂,为学员提供保姆式培训服务。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为学员安排带教老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以师带徒有助于巩固培训成果,帮助学员学用结合,在指导过程中获得新的提升。2015年,浦东新区农广校主要是在两个项目中实施以师带徒。一是职业农民培训,师生比不超过1︰10,共有1321名职业农民享受到“关键农时必到 其他时间随叫随到”的农技专家服务。二是基层新进编制青年农技人员培训,师生比不超过1︰2,教师为学员量身打造为期两年的带教计划,通过项目带教、岗位带教等方式进行实战培养。针对这两个项目,浦东新区农广校建立区—镇两级联动监管机制,确保带教有效落实。
  四、送教进企,提高农企竞争力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组织只有不断提高竞争力才能立足市场、赢得未来。浦东新区农广校调研发现,农企对提高员工业务能力的渴望远远超过了培训管理者的预期。浦东新区农广校在农企的强烈要求下,邀请专家根据企业需求定制教学计划,送教进企,采用“分段式、参与式、重实训”的教学模式,为农企员工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并给予前瞻性的指导。2015年,浦东新区农广校先后在民信合作社、爽快合作社、红刚合作社和沧海桑田农业公司开设技能型员工培训班,受到企业和员工的广泛欢迎。
  五、加强教材建设,增强培训能力
  一是编写书面教材,浦东新区农广校已组织专家,围绕本区主导产业,编写了水稻、蔬菜、西甜瓜、果树、农产品质量安全等23册新型农民培训系列教材。系列教材总结了本区农技推广专家的知识、经验和成果,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成为农业从业人员的指导书。二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浦东新区农广校组织制作了各主导产业技术培训课件,较系统地呈现了关键技术,成为农培面授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三是建立微课资源,应对信息化时代学习特点,与上海开放大学新农村建设学院合作,建立了农药安全使用、疫病防控等微课资源。四是开发视频教材,与市农技推广部门合作,经录像、后期制作,以视频呈现农业生产全过程技术,做到可视化、形象化,进一步提高培训成效。目前已开发水蜜桃、西瓜、甜瓜、水稻、青菜高效栽培技术等5个视频教材。
  六、开展课题研究,寻找创新突破
  一是立项开展《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课题,探索出的培育模式、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已在全市推广。二是申请中央校立项的《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特点研究》课题,形成的课题报告获中央校优秀课题奖,研究成果对今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是自立的《浦东新区新型职业农民继续教育路径研究》课题,形成的课题报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继续教育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为培育工作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视,浦东新区农广校将不断提升工作立意、提升创新精神、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务品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抓住浦东二次创业发展契机,不断确立新起点、作出新贡献。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阐述工程竣工结算审核的主要内容,重点针对审核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式被应用到了教学中,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微视频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并且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教学
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思路相比,素质教育在培养理念培养方向和培养过程中,都显得更加全面科学合理.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在于其特别重视教育这一行为的本质
本文主要探讨了高等职业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上的变革研究,主要探讨了混合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机结合方式,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针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团课教育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如何开辟团课领域,如何创新团课思路,作了以一下几点探索.
伴随科技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微课已走进人们的视线,并被广泛应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新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教学需求,微课逐渐被教师导入课堂,与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微
目的:讨论个性化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膝过伸的临床效果及有效率影响观察.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脑瘫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于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于观察组进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