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课的理论依据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2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课的产生是建立在深厚的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依据之上的。文明全息重演律是电影课的哲学理论依据,儿童少年心理特点是电影课的心理学依据,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是电影课的社会学依据。电影课可以加速复习人类文明,增进儿童少年学习兴趣,促进儿童少年积极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电影课 理论依据 全息重演 心理 社会化
  
  所谓电影课,是指通过播放由专家、教师精选的影片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程。其宗旨是,不要让学生看所有的电影。要让所有学生看最好的电影。我国著名学者雷祯孝先生最早提出将电影引入教育的设想并付诸实践。
  广义的电影课,就是将电影资源全面地引进教育。就好像几千年前人类将文字全面引进教育那样。狭义的电影课,是要用最好的电影作为课文,逐渐形成一门与语文课、历史课并列的独立的新课程。电影课是将人类积淀的优秀影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教育资源,以专家推荐、学生自选的方式编选出既有传承价值,又受学生喜爱、具有教育性的影视教材,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电影课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笔者试作以下探析:
  
  一、哲学依据:文明全息重演律
  
  人类文明的全息重演实质上是一个文明进化的问题。个体精神的发展概括地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黑格尔在其名著《精神现象学》中指出:“每个个体,凡是在实质上成了比较高级的精神的,都是走过人类精神发生这样一段历史道路的。而他穿过这段过去。就像一个人要学习一种较高深的科学而回忆他早已学过了的那些准备知识的内容时那样,他唤起对那些旧知识的回忆而并不引起他的兴趣使他停留在旧知识里。各个个体,如就内容而言。也都必须走过普遍精神所走过的那些发展阶段,但这些阶段是作为精神所已蜕掉的外壳,是作为一条已经开辟和铺平了的道路上的段落而被个体走过的。”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个体的发育过程实际上是简单而迅速地复演了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重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漫长的童年建构起人类历史积累起来的文明的成果。使个体在童年结束时能够在知识和智慧上达到同时代人的成熟水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亦承认个体的精神发生史和人类文明发生史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恩格斯认为:“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加简略一些罢了。”文明全息重演律认为人类每一个健全的个体的认识发生过程都是人类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缩影,是其简略而有迅速的重演,由于前者浓缩了后者的全部信息。故称之为文明全息重演律。精神进化仿佛也遵循着经济原则,使人在短暂的童年期就可以迅速地走过人类所经历的漫长的精神进化道路。原则上讲。一个人在18岁以前,要把人类的基本文明或者经典文明复习完。人类文明的历史有几千年了。文明还在不断发展中,每年都有很多新的经典产生,信息爆炸,人们要在18岁之前将其基本复习完毕。但通过文字的媒介复习太慢。有记者对教育部推荐给初中和高中学生的文字名著的阅读情况做过采访问卷,发现极少学生去阅读。而成人工作学习任务繁重,他们更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阅读浩如烟海的全人类的文字巨著了。而电影可以加速度地帮助现代人复习人类文明,迅速了解本民族及各民族文明核心的东西。
  
  二、心理学依据:儿童少年心理特点及电影的多媒体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少年学习时的注意力容易转移,不易专心,由于理智感尚在发展,情绪波动性大,同情绪的不稳定性相联系。儿童少年的意志品质,如自觉性、自制性、坚持性等品质尚在形成中,不能有效地作用于自我控制,这使得自我控制能力仍然处于比较差的状态。
  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阶段少年的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但对抽象的学习材料的理解仍需要形象思维的支持。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获得的直接感官经验非常有限,而电影课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传统的教学媒介包括黑板、模型、实物、图片、提纲等,大多色彩单一、形式单调,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时。学生要一边注意听老师的言语,一边观看媒介,往往导致注意力分散,加重认知负担。而电影这种超文本载体,比单一媒体负载的信息最大。学生从电影中得到画面、语言、音乐的复合刺激。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教师利用文本教学所无法表现和替代的。电影课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深刻的内容直观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情感是认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情感、情绪等作为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发挥,而作为学习的动力。它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起着至关重要的调动作用。电影作为一种带有强烈情感因素的特殊教材。走进学生的课堂,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沟通是不用任何人来帮助的,而是自发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电影人物、感人至深的情节。对学生的情感就是最好的熏陶。《狼牙山五壮士》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名章。五名红军战士为掩护部队主力,顽强的与敌人搏斗、最后跳崖的故事,悲壮中透着壮士们的英勇豪气。怎样让孩子们更加形象、深刻的理解五壮士的壮烈之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帮了大忙。尽管这部国产片拍摄时间早,又是黑白片,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影片效果。学生聚精会神,看得十分投入,当影片演到五壮士在狼牙山顶峰用仅有的武器,用石头与一拨又一拨蜂拥而至的敌人作殊死搏斗时,他们不由得紧皱眉头,攥起了小拳头。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在雄浑的背景乐曲烘托下英勇跳崖的时候,不少学生的眼中已闪烁出泪花。没有反复的讲解,没有分析说明。英雄人物不屈不挠,顽强的斗争形象就这样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了。
  电影属于多媒体技术。它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多种事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全方位、多渠道地去感知、理解、体验电影所呈现的各种事物。影片中色彩绚丽的画面,清晰逼真的音响,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及创新意识的发展。例如《爬山虎的脚》是四年级一篇传统讲读课文,以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讲明白爬山虎脚的样子及它是如何爬墙的。费了不少口舌,最终学生还是不能准确理解。开设电影课后,教师运用了资料片中的内容。银幕上规范的语言。富有色彩的画面,向学生介绍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的向墙上爬的,使学生准确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社会学依据: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
  
  大众传媒是影响儿童少年社会化最主要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儿童少年是大众传媒的最重要受众,大众传媒是其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在社会生活中充任一定社会角色的成员。儿童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一个学习角色的过程。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所说。人的学习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一类是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媒介影响就属于后一类。
  大众传媒在儿童少年的示范性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低品位的传播内容麻醉儿童少年的精神,影响其身心健康。儿童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信息处理能力差,因此,他们对外界信息表现出“贪婪地吸收”“天真地思考”与“盲目地相信”等特点,倘若不加疏导。很有可能走向极端。偶像崇拜和模仿是儿童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程。但儿童少年不当的偶像崇拜,造成宝贵的岁月虚掷在幻境中,对成长是种阻碍。缺乏正面的意义。当前不少学生崇拜的偶像是一些歌星、影星和球星。说起他们如数家珍,而对我国历史上的革命领袖、历史人物则知之甚少。我们可以利用电影课放映《张衡》、《李时珍》、《神医扁鹊》《华佗与曹操》、《屈原》、《秋瑾》、《聂耳的童年》、《自古英雄出少年》等片子,古今中外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人物。将成为学生学习和行动的楷模。通过电影课学生崇拜的将是革命领袖、战斗英雄和民族英雄,这对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起到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电影课可以补偿拓展儿童少年的生活经验,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促进儿童少年社会性发展。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缺乏同辈兄弟姐妹的体验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下降的趋势。如何通过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电影有着它独特的优势。电影可以把儿童带到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情景中去,感受不同主人公的体验、从事不同主人公所从事的活动、应付不同主人公所要应付的生活、解决不同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
  总之,电影课有助于快速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全面提高儿童少年人文科学素质,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雷祯孝先生的电影课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必将显示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相信教育界和电影界的有识之士必能为此事业做出新的贡献,而这也是笔者所盼望的。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内一些为数不少的人,打着“艺术”、“创新”的幌子,全盘否定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混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他们或放血、或自残自虐、或吃死婴,甚至吃粪便,不断制造无美艺术混乱无序场景,用早已过时的后现代主义颠覆着艺术的本质。他们的一些荒谬绝伦的腐朽文化活动所产生的恶劣社会影响,造成了一般人对艺术的误解,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和澄清,以捍卫和拓展中国严肃艺术的圣地。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摘要 传说中的天使长着一对翅膀,从天上飞到人间拯救人类,于是人们习惯于把医务人员称作白衣天使。电视连续剧《柳叶刀》以某中心医院发生的一起驻院医药代表离奇死亡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为线索,演绎了一场善与恶、美与丑、天使与魔鬼殊死拼杀的人性大戏,在揭露和清除医院中邪恶势力的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以顾明道为代表的白衣天使的形象,从而赋予剧作以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天使 翅膀 人性 善恶    天使,中文音译
[摘要]阿Q有着极其贫穷的经济地位、极其卑贱的社会地位,作为人,在当时社会境况下,阿Q没有获得过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权利,但阿Q极不甘心,平生所作的努力都是在“争”,争尊严、争地位、争权力,却往往争而不得,争而必败。阿Q要生存,只好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不正视现实,用精神胜利法获得暂时的解脱。阿Q的病态心理,正是人为生存不得不趋于现实的真实心理、真实人性。阿Q极其不幸,阿Q的“争”令人深思。  [关键词
[摘要] 运用会话含义的理论,对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的幽默误译问题进行探讨,对会话含义的忽视会导致无意误译,有意误译则是意译、活译,而不是无节制的任意发挥,有意误译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会话含义 《老友记》 幽默 有意误译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1.029  字幕的翻译并不比文学翻译简单,误译现象比比皆是。而造成误译的原因有
[摘要]以铁凝、陈染、林白等作家为例,分析90年代女性小说对于少女成长时期生理与心理真相展开叙事的意义,探讨其在文学视野、创作思路、审美指向等几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女性小说 成长 叙事    回顾新文学史。女性作家们常常放弃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控制手段,以“自己的声音”(第一人称)进行叙事,侧重于自我感觉的控诉、发泄。这种“生命化”的写作传统被90年代的女性作家们自觉地继承,并将之演绎为
摘要 有德行本性刚健正直的人,坚持努力奋发不懈,小心谨慎,虽然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祥和中正,坚强执着,终会成功,这是《大长今》折射的深刻道理。  关键词 祥和中正 努力不懈 厉无咎    《易经》乾卦中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有德行、本性刚健、正直的人,坚持努力奋发不懈,小心谨慎,这样就有可能虽然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不会发生过失与灾难。祥和中正,坚强执着,终会
《山河故人》是导演贾樟柯时隔九年回归国内大荧幕之作,讲述了三段跨越时间的情感故事。三段故事分别以1999年、2014年、2025年为时间点,用情感连结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时间与空间的变更中品悟“时间淡化不了”的某些东西,用大量隐喻的手法抒发导演内心情怀,与观众形成心中激荡的情感共鸣。1999年,山西汾阳,沈涛(赵涛饰)陷入煤矿主张晋生(张译饰)与矿工梁子(梁景生饰)的三角关系中,沈涛选择了嫁给张晋
摘要 号称女性主义先锋电影的《无穷动》中存在大量可供阐释的空白。通过对这些空白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个精巧的骗局。片名从疑问式的《谁睡了我丈夫》改为较为费解的《无穷动》实际上造成了对这个骗局的遮蔽。同时,简单地将男女两性对立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女性主义立场。  关键词 骗局《无穷动》 女性主义    《无穷动》并不能带来直观的视觉快感,但蕴藏于其中的大量隐喻和结构的松散所导致的空白点却打开了一个宽阔的解读
摘要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其中写得最好且被历代传诵的,都是以七律为载体的几首无题诗以及《锦瑟》。以《无题》(八岁偷照镜)等五首无题诗和《锦瑟》为例,从这六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李商隐无题诗是他有意进行的试验。通过艺术实践,他为其所要表现的内容找到了最适合的形式,那就是七言律诗的体裁和男女爱情的外衣。  关键词 无题诗 爱情 哲理意蕴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以“无
摘要 许多人看来,秋菊锲而不舍地“讨个说法”乃是体现了一个农村妇女的觉醒,或者说在秋菊身上表现出了她周围人们所不具备的某种现代意识。由于她的努力最终事与愿违,这又展示了人生某种荒诞性的悖论。其实这部影片的主题既非表现秋菊的什么觉醒或现代意识,也没有任何人生的荒涎和悖论。相反,秋菊全然是一个被传统浸染了的农村妇女,她的经历及其结局完全是合情合理,顺乎逻辑的。  关键词 秋菊打以官司 “说法”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