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普通高中健康教育模块设计例析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_t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教育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模块之一,这一阶段的健康教育既要衔接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和掌握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还要充分考虑他们未来走入大学和走入社会后健康生活的需要,是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深度学习理念不仅适用于体育学科中运动技能等实践类内容,对健康教育内容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构建的高中健康教育模块是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既能凸显体育学科特点,又能够满足高中生发展需要,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高中学生学业质量水平的达成提供保障。要使学生从深度学习中受益,需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活动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项目组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框架内,将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有机融入模块学习过程,并借鉴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模型,初步完成了对高中健康教育模块的构建。
  一、学科核心素养下健康行为的模块学习目标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深度学习理念有助于“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健康教育教学,强调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制订健康教育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主题、选择学习方法,都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
  通过健康教育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自觉采纳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轻和消除健康风险,预防疾病发生,提高生命质量等,这极大地促进了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与此同时,模块中包含的大量合理运动、安全锻炼、损伤处理等知识对于运动能力素养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引导学生学会情绪控制、压力调节和人际交往等,也为体育品德素养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结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健康教育模块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项目组制订了本模块的主要学习目标。一是加深对于科学运动健康价值的认识,掌握科学锻炼和安全运动的原则方法并能够主动运用于运动实践中,自觉坚持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二是理解健康内涵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掌握营养、卫生、作息、环境、疾病预防、安全急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三是在学习生活和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稳定的情绪和心态,展现出珍爱生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具备较强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与同伴友好相处,并能较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二、围绕健康观构建的模块学习内容
  由于健康教育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再加上涉及学科的宽泛性,高中生对部分学习内容在学习之前就有所了解,有的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或其他学科的学习获取,有的通过生活经验、大众媒体等有所接触,但这些知识多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其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这也让高中健康教育模块的教学面临内容涉及学科分类多、彼此联系不紧密、逻辑主线不清晰、模块课时有限、多安排在恶劣天气授课时间不固定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项目组走访和征求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专家、北京市一线优秀教师等,形成如下共识。
  1.健康教育模块的内容“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印发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编制的,包括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四个方面[2]”。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本模块知识的逻辑主线。
  2.对涉及的各类知识内容,要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需要与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对高中学生安全和健康发展的重要程度等角度出发进行取舍,剔除已经在义务教育阶段或其他学科中系统学习过的内容,确定在高中阶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框架内必须和重点讲解的内容,把有限的时间用于真正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关键内容上,避免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的浅层学习发生。
  3.教师要具备对学科和模块内容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健康教育模块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的能力,在开展新的学习内容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与旧知识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设计了“模块—主题—知识点”的模块层级内容结构,并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安排参考示例(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示例中提供的内容安排并非规定性的要求,教师可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内容、课时、顺序等进行灵活调整。教师也可以参考教科书、教参中的安排,组织和实施健康教育模块的学习活动。
  三、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挑战性学习任务
  现代健康教育提倡教师采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辩论赛等参与式活动组织课堂学习,让学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完成对健康教育学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这与深度学习强调的活动与体验特征高度一致。而所谓的“挑战性”活动,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协同合作、转变思路、调整方法,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检索、加工、运用,完成知识结构化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学生与教师、同学的沟通、交流、合作、竞争等,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社会化发展的目标。[3]
  以“团队合作与公平竞争”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准备2~3个拓展游戏(表1),组织学生在充分体验后进行讨论。学生在经历了激烈竞争获得了成功或失败的情感体验后,对于个体与团队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内涵等方面的认识,会比坐在教室里听教师单调地解读心理学概念深刻得多。
  四、着眼“知识、技能、行为”的持续性学习评价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深度学习提倡持续性学习评价,强调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全过程。《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供的健康知识纸笔测验试卷、健康行为评估问卷和家庭生活方式调查表等,正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前的经验基础、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态度、学习后的行为表现提供的学习评价工具。因此,教师在设计健康教育模块的学习任务时,应该同步配套设计相应的评价任务。
  健康教育的评价不仅应该针对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等“本质”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学生能否进行举一反三的知识深度加工,是否具备相应的运用和应变能力。以疾病防控内容为例,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防控传染病的三要素(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因为这是对所有传染病最重要的防控原则;尽管不同种类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存在差異,但只要按照三要素的规律做好防控,就能对抗人类已知甚至未知的绝大多数传染性疾病。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具体内容的需要,设计结合真实生活情境的评价任务,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及时了解学习效果和改进活动设计。以“校园与社会公共安全防护”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模拟拥挤踩踏、暴恐袭击等场景下的自救任务,观察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急救技能、互助精神等能力,综合进行评价。
  五、融合“物理、虚拟、人文”的开放性学习环境
  深度学习要求为学生提供具备一定弹性和开放型特征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虚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以健康教育模块的物理环境为例,桌椅如何摆放、设施是否齐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能够设计何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此外,教师要突破“健康教育=室内课”的固有思维限制,根据不同的内容需要,可以在教室、操场、健身房甚至展馆中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华.如何理解“深度学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1):89-95.
  [2]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刘月霞.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其他文献
“仰卧推起成桥”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水平二阶段平衡类技巧内容,虽然动作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控制力和上肢力量。总结以往在三年级进行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由于不能独立完成动作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动作掌握的进程,于是笔者思考在初学阶段如果通过辅助器材垫高学生腰臀部的位置进行练习,将有助于学生体会完整动作的肌肉感觉,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跳一跳
2019年9月笔者接到市教研室通知要集体报名参加“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就和同事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起报名了。期末接到邮件,得知案例获奖了,心中甚是喜悦。兴奋之余,也想做个小结。  一、做个发现者,在发现中研究素材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或文或“武”,或内敛或外放,但是他们都具有儿童的天性。作为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善
这是一篇能较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充满创意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剑术课教学案例。根据个人理解和认识谈谈个人陋见,请教于二位作者及各位同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突出特点  1.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助力学生掌握技能。本案例教师将学生从传统的武术课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依托信息化教具iPad,充分发挥iPad的强大功能,帮助学生学习技术、反馈技术、改进技术、评价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
体操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也是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经常参加劈腿、前滚翻、后滚翻、侧手翻、仰卧起坐等基本体操类练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平衡、力量等素质,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力,增强全身肌肉力量。  一、利用体操类练习发展柔韧素质  以“挑战一字马”为例。  功能价值:发展学生柔韧性,也可作为发展学生关节、韧带伸展性的辅助练习。  练习方法:学
逆向教学设计是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设计是基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思维视角,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逆向教学设计始终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联系并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2]。本文以高中篮球传切配合单位为切入点进行基本问题建构,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传一切配合进行逆向教学设计。  一、确定传切配合单元基本
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学而言,一方面体育器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又存在现有器材闲置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闲置器材是指一些在体育课堂中使用频率小的器材,拔河绳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能科学、充分地利用现有器材让体育课堂更加精彩,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考验。笔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器材的独特性能和学校场地情况等,通过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对拔河绳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在教学应用中效果较好,与广大教师们分享。  一、
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统一战线——居家抗疫。同时开展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练,居家锻炼活动。跑、跳、投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也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针对学生,特别是即将迎来体育中考的学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居家条件下,可以徒手或利用简单器械进行跑、跳、投的练习,在增强体质、抵抗病毒的同时做好开学前的身体准备,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一、跑类练习  1.“凌波微步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长沙市学校体育工作将“学生身体健康、教师能力提升、学校品牌发展”作为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努力推进国家体艺“2 1”项目实施和“一校一品”等活动。在教育等部门各项政策支持下,各学校将教学、训练和比赛同时推进,化解学与练的矛盾,协调练与赛的衔接,兼顾普及与提高,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体质、普及学生运动竞赛、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
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得以扎实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在此背景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  (一)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内涵  “实体(Entity)”可以释义为“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