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常考题型分类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wangyo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试题信息来源广泛,设置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需要在大量题目信息中,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转化成学科中的问题,再通过对知识点的串联、并联、迁移、转换、分析、综合等方法加以解决。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看,生物学科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题型上:概念原理分析型、基本计算型、图解图示型、坐标曲线型、表格分析型、信息给予型、实验设计与分析型等。在复习中,如果能找出每一类题型命题的特点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在高考中就能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提高成绩。笔者在备考中,尝试对生物高考常见题型命题特点进行探究,并通过典型例题进行解读,提出解题思路,取得了较好的复习效果,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一、概念原理分析型
  概念原理分析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本概念、原理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掌握情况,及对相关生理过程的原理理解程度,能否准确对易混概念进行区分。同时要求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解释实际问题。命题时往往结合一定的生命现象,要求做出解释或进一步的推测。
  【例1】(2011年福建卷)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解析:本题考查酶、激素等相关生物学概念及辨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的是固醇类物质如性激素等,有的是氨基酸衍生物,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有的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如呼吸酶,有的酶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唾液淀粉酶。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种类很多,主要有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酶是生物催化剂,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将被相应的酶分解,失去活性。故C正确。
  答案:C
  【解题策略】概念原理题型解题的关键是认真研读试题,抓住关键词,联想所学概念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辨清相似概念术语间的区别点,克服思维定势.防止因一字之差,而导致错答。
  【复习指津】对于生物学概念的复习,要抓住以下要点:
  (1)准确理解概念术语的内涵和外延,辨清易混概念术语间的区别点,认真研读试题,抓住关键词.克服思维定势.防止因一字之差,而导致错答;(2)深人研究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迁移应用;(3)在通读教材的过程中.要记忆、积累生物学知识、观点和术语,并注意会应用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4)把握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在复习概念、原理知识的时候,要注意分析、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和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图形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如对于基因重组中的交叉互换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可以通过列表比较法进行概念区分(见表1)。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相关概念就能形成清晰的思路,准确把握概念,提高解题中答题准确率。
  二、图解、图示型
  生物图解、图示是一种语言,它是用特殊符号、图形来反映生命现象的发生、发展及生物的结构、生理和相互关系,它蕴含了大量的生物知识信息,是生物知识的重要表达方式。图解图示试题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新情景:即通过图解图示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二是重能力:以图解图示的方式展示生物原理、过程等,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例2】(2010年江苏卷)图1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 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 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与分析能力。解题中首先仔细审读题干及所给示意图,明确考查的知识是神经调节的反射弧知识,然后结合图解、图示,联想所学知识找答案解题。依据突触的结构可判断图中Ⅰ为传入神经,Ⅱ为传出神经,伸肌肌群中既有传入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感受器),也有传出神经元的神经末梢(效应器);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活动可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双向传导,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则a处将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后又恢复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D
  【解题策略】图解、图示类选择题解题思路为: ⑴审题。图解题要学会剖析方法,从整体到局部,把大块图解分成小块,看清图解中每一个过程,图像题要能识别各部分名称,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分析,寻找突破口。⑵找答案。首先理清知识点,了解图解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是一个还是二个或是三个以上;其次要分析思考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联系或迁移所学知识作出正确推断。
  三、坐标图型
  坐标图类选择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坐标曲线图,另一类是坐标直方图。坐标曲线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或某一生理活动中某种物质量的变化等有关的数值变量函数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直方图又称柱形图,是在坐标轴的平面上画出长方形(即柱形)图像,内部可以填涂细点或条纹等,其最大特点是反映着某个“点”上的量变多少。此类试题主要用于综合考查学生审图、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例3】(2011年安徽卷)某种蔬菜离体叶片在黑暗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呼吸速率和乙烯产生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t1、t2表示10℃~30℃之间的两个不同温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与t1相比,t2时呼吸速率高峰出现时间推迟且峰值低,不利于叶片贮藏
  B与t2相比,t1时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时间提前且峰值高,有利于叶片贮藏
  C. t1、t2条件下呼吸速率的变化趋势相似,t1>t2,t1时不利于叶片贮藏
  D. t1、t2条件下乙烯产生量的变化趋势相似,t1  【解析】本题以细胞呼吸和植物的激素调节为命题素材,侧重于考查识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分析呼吸速率的变化图和乙烯产生量的变化图,乙烯产生量的变化与呼吸速率的变化是同步的;呼吸速率越低越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损耗,越有利于贮藏;呼吸速率高峰、乙烯产生量高峰出现越迟,越有利于贮藏,故A、B错;图中显示,无论呼吸速率还是乙烯产生量,都是t1>t2且t2时利于叶片贮藏,因此C对D错。
  答案:C
  【例4】(2011年上海卷)图3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A. 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 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 ②代表染色体
  D. Ⅰ-Ⅳ中的数量比是2:4:4:1
  解析:本题以直方坐标图形式考查细胞分裂过程及物质变化规律,同时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分析图示可知:I为精原细胞,Ⅱ为初级精母细胞,在减I前期、后期可发生基因自由组合。Ⅲ为次级精母细胞,Ⅳ为精细胞,①表示染色体,②表示染色单体,③表示DNA,I-Ⅳ中,③DNA的数量比是2:4:2:1,故A正确。
  答案:A
  【解题策略】解决坐标曲线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一看标,二明点,三析线”三个基本步骤。一看标:理解坐标图中横、纵坐标的含义,找出横、纵坐标的关系。二明点:找出曲线中的特殊点(包括:起点、转折点、终点、顶点、交叉点等)所表示的生物学含义。三析线:分析曲线的形状,上升、下降或趋向平缓的时间等,揭示各段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含义。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归纳整理文字表述内容。例如,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减少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直方图题解题的关键:(1)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2)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3)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文”、“直方图→坐标图”等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四、表格分析型
  表格是信息呈现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内容比较表、实验过程表、数据对比表等。这类试题最突出的特征是以表格形式把生物学现象、事实、规律、原理及其他资料呈现出来,包含了较多的信息,既能全面考查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等能力,同时也能考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5】(2011年江苏卷)(多选)某种铁线莲的根茎可作中药,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下表为不同遮光处理对其光合作用影响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适当的遮光处理,可提高其干重
  B. 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呈正相关
  C. 叶绿素a/b可作为其利用弱光能力的判断指标
  D. 遮光90%时,铁线莲不进行光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对表中信息的处理能力。遮光比例由0调到10%时,净光合速率增加,干重增加,A正确;比较表中的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当遮光率在10%~90%时,叶绿素含量增加,但净光合速率不是增加而是减少,B错误;当遮光率在10%~90%时,遮光率越高,叶绿素a/b的含量越低,净光合速率低,说明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低,C正确;当遮光率在90%时,植物干重增加,有有机物的积累,说明光合作用在进行,D错误。
  答案:AC
  【解题策略】表格类选择题中常见的表格图有两种,一种是对现象或过程的分析,另一种是对数据的分析。两者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大致相同。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是:
  (1)采取对比或分组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一定要进行纵、横双向比较,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2)要注意分析数据中的最小值、最大值和特殊值,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出现原因或作出相应的评价;(3)注意熟练运用图、表、线的转换,以此来分析出其中的变化规律;(4)有多张表格或有多个项目比较的表格类题目时,要结合题意理清主次要点,分析相关数据,并进一步对比选择项,找出解题的门路。
  五、信息给予型
  该类试题一般具有如下框架:题干(信息部分)十选项或若干简短问题(问题部分)。题干是向考生提供解题信息,多以文字叙述为主,有的再辅以图示和数据等信息,内容覆盖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各方面知识,若干问题往往以连环式、并列式.渐进式或综合式的结构关系形成系列,构成对题干信息的比较完整的研究和应用。此类试题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且新知识往往作为信息的载体,真正要考查的内容还是在考试规定的范围之中。
  【例6】(2011年安徽卷)图4中甲、乙图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 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 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解析:本题以图示方式展示相关信息,考查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以及细胞分裂的知识,同时注重识图能力的考查。甲图以DNA两条单链均为模板,而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且产物是一条链,因此确定甲、乙所示过程分别表示DNA的复制、转录。DNA的复制形成的子代DNA的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另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模板链,为半保留复制,而转录的产物是单链RNA,不是半保留复制,A错;真核细胞内,DNA复制和转录都在细胞核中进行,B错;DNA分子解旋时,甲、乙过程都需要解旋酶,C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同种蛋白质可多次合成,故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D正确。
  答案:D
  【解题策略】由于信息给予题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解答时应遵循的一般方法:
  (1)理解题干苗皇:认真阅读题干,能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景中的新知识。
  (2)提炼有效信息: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3)适时联想迁移: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旧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4)方法解答问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数据计算型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许多知识都可以量化,涉及的定量计算题主要是依据生物学原理,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计算题的考查核心在于通过定量计算考查考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定量计算题的取材主要涉及蛋白质、DN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胞分裂、遗传定律、基因频率、种群数量、食物链与能量流动等方面的内容。
  【例7】(2011年海南卷)假定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子代中,有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四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 )
  A. 1/32 B. 1/16 C. 1/8 D. 1/4
  解析: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计算。DD×dd,子代肯定是杂合子,因此题意可简单化为求“AaBBCcEe×AaBbCCEe产生的子代中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1/2×1/2×1/2×1/2=1/16。
  答案B
  【解题策略】解题时,首先要明确知识体系,找准依据的原理;其次要理顺数理关系;最后要注意计算过程的准确性,注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科学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在解答生物学计算题时,除了运用常规的方法外,还应重视学习中积累的一些技巧及科学的解题方法,如:公式法、图解法、设数法、关系量法、模型构建法等,通过回想这些方法在复习中使用解题。
  七、实验设计与分析型
  实验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和命题的重点。近年来有关实验的考查,一是重视回归教材,直接考查教材实验内容或拓展考查教材相关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但考查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通过创设新的情境,考查考生对教材实验的分析、理解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特别重视对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的考查,表现在考查实验操作技能,考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验证性实验,考查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与处理、科学探究能力等。
  【例8】(2011年全国卷)某同学从温度为55 ℃~65 ℃的泉水中筛选出能合成脂肪酶的细菌,并从该细菌中提取了脂肪酶。回答问题:
  (1)测定脂肪酶活性时,应选择__________作为该酶作用的物质,反应液中应加入________溶液以维持其酸碱度稳定。
  (2)要鉴定该酶的化学本质,可将该酶液与双缩脲试剂混合,若反应液呈紫色,则该酶的化学本质为___。
  (3)根据该细菌的生活环境,简要写出测定该酶催化作用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鉴定和有关酶特性知识,及学生对实验的分析与设计能力。脂肪酶能催化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因此反应的底物是脂肪,在反应液中加入缓冲溶液能够维持其酸碱度的稳定,避免酶的活性受到pH变化的影响;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由此推断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测定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就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由于该酶来自一种细菌,而这种细菌是在温度为55~65℃的泉水中筛选出的,因此可将实验的温度范围设为55~65℃,在这个范围内设置温度梯度,如果处理的结果出现峰值,说明在这个温度范围内存在最适值,如果没有出现峰值,则可适当放大温度范围,继续设置温度梯度,寻找最适温度。
  答案:(1)脂肪 缓冲 (2)蛋白质 (3)在一定温度范围(包括55~65℃)内设置温度梯度,分别测定酶活性。若所测得的数据出现峰值,则峰值所对应的温度即为该酶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否则扩大温度范围,继续实验,直至出现峰值。
  【解题策略】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实验设计题目总体上可以用以下流程进行分析和设计。
  了解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类型(验证和探究)→明确实验目的(干什么)→分析实验原理(根据实验现象、结合教材原理或规律进行推断)→确定实验变量(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设计实验步骤(根据提供的材料或要求进行分组编号、控制变量、确定观测对象)→预期结果与分析及结论。
  掌握了这个设计流程,在高考中涉及的多数实验设计及分析题目都能迎刃而解。
  【复习指津】在实验复习中,首先,要依据考纲“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与技术进行逐一复习,各个击破,充分熟悉各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等,并能够对基础实验所涉及的方法与技能进行迁移与综合运用,才能达到考纲对基础实验的考查要求。其次,要能够选用一些经典实验,对其实验方案的设计内容进行剖析,从中领悟实验设计的方法,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从而完成实验能力的迁移与转化。第三,要注意科学方法的复习归类,学会根据所给材料提出所要研究的课题,设计表格用于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运用数学模型在内酌各种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等。
其他文献
导数内容引入高中教材,极大地丰富了高中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导数的应用实现了函数与不等式、方程、解析几何等多个知识点的交汇,涉及多种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
<正> 近期,在沧州地区流行一种产蛋鸡开产不久,普遍拉绿粪的疾病,使用一些抗菌药物治疗后,大部分鸡只粪便稍有改观,但造成产蛋率下降。下面就本病的治疗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总结了凌桥水厂出水泵房使用德国产节能型VAG阀门16年的安全运行状况,建议在城市管网中使用该产品替代传统的闸阀和蝶阀。
冠状动脉何时开始发育?从哪里生长而来?又是如何&#39;发展壮大&#39;的?经过十余年研究,中国科学家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的研究成果解开了冠状动脉&#39;
为做好信息化建设,扶余市以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为切入点,筑牢卫生信息化工作基础,提升免疫规划工作层次,带动了整体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加大信息化工作投入,保障信息化基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类活动要考虑自然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中淘金常选择凹岸B.跨流域调
以构建福建省用海审批业务系统为需求驱动,本文对福建省用海审批业务系统的业务流程、数据库构成以及数据交换模式进行研究,最终设计与实现基于WebGIS的用海审批业务系统。该系统实现全省用海审批业务的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高了审批效率,为福建省海域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平面的法向量的应用问题在新课标选修2—1中几乎没有涉及,这就容易使人们忽略平面的法向量在解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立体几何中许多问题用法向量法来解是很简捷的.下面通过近几
我们每天的生活被大数据包围着,一切行为和事件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储存和处理:早上出门,电梯的摄像头记录着出行时间;工作期间,网页记录着浏览习惯和搜索记录,电话记录着
一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是人民群众反映较大的社会问题之一。许多老百姓看一趟病,不仅挂号难,付费检查都要排很长的队,诊疗、付款等程序十分复杂。作为信息通信业的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