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内容重底蕴,考查角度重思辨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五年间(2009年~2013年)搜集到的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111套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分别是安徽、福建福州、广东深圳、广西南宁、黑龙江哈尔滨、湖北黄冈、吉林、吉林长春、江苏南京、江苏无锡、江西、辽宁大连、辽宁沈阳、山东临沂、山东潍坊、陕西、山西太原、上海、四川乐山、天津、浙江宁波和重庆的中考试卷(2013年,重庆的试卷数为两套,2013年的试卷为23套)。本研究关注对试题“测试内容”的分析,“测试内容”是指试题评价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即“考什么”的试题维度。
  2009年~2013年五年间,中考作文试题测试内容经历了“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理性思辨”“关注生活——关注自我生命成长”“体验生活——注重人文素养提升”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追寻生命哲思,关注精神成长,提升阅读素养,体现了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
  一、2009年~2013年写作试题测试内容的变化趋势
  五年来111套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由“记录生活”走向“感悟生活”,进而强调“理性思辨”
  从样本试卷来看,2009年、2010年的试题多注重引导学生抒写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如2009年安徽省作文试题“师生之间”、吉林长春作文题“告诉你一个我的故事”、江苏南京作文题“今天真好”、江西试题“我很幸运”、陕西试题“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等;又如2010年福建福州试题“在尝试中成长”、黑龙江哈尔滨试题“真心换真情”等。这些试题贴近学生生活,便于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审题难度不大,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利于学生发挥写作水平。这些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得到尊重。2011年~2013年的作文试题呈现出注重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感受生活向理性思辨拓展的态势。
  2.由“关注生活”走向“关注自我生命成长”
  五年的111套样本试卷中,2011年起,一些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如:面对充满悲欣痛喜的生活,我们要“升起心中的太阳”(2011年山东潍坊卷),照亮平凡的生命;面对俗世纷争,我们需要不断“垒高自己”(2012年江西卷);我们要以平和与感恩的心“走在路上”(2013年山东临沂卷),且行且思,且歌且吟;我们要不断打磨心灵,雕琢自己的青春(2013年辽宁沈阳卷),与最美的自己相遇……
  3.由“体验生活”走向“注重人文素养提升”
  阅读在人的精神成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积攒写作的内力。以阅读素养作为作文考查内容可以更为直接地检验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是否博览群书,深思慎取,笔耕不辍。在111套样卷中,2012年、2013年关于阅读素养的作文试题明显增多,如“你是我的一本书”(2012年浙江宁波卷)、“带一本书去旅行”(2012年江苏南京卷)、“书里有个‘我’”(2013年江苏南京卷)、“阅读,真好”(2013年重庆B卷)等。
  二、测试内容变化趋势之原因探析
  在笔者看来,五年来111套样本卷所设的写作试题中,测试内容变化的原因是命题理念的改变。
  1.感性与理性共存,感悟与思辨并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中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从样本试卷来看,2009年~2010年试题多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感受;2011年~2013年作文试题则呈现出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感受生活向理性思辨拓展的态势。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素养,而且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发育与人生发展。增加作文试题中的“思辨”考察维度,引导学生对生活、生命细察深思,体现了中考作文试题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测试内容由感悟走向思辨的特点,从辽宁大连近五年的试题也能体现出来。辽宁大连卷中,从“亲切的怀恋”(2009年)、“寸草心”(2010年)等对真情实感的捕捉逐渐走向对“容纳”(2011年)的探索,对“我的心灵憩所”(2012年)的探寻,对生活“原味”(2013年)的深思,这就引导考生由关注身边生活开始,进而完成走向内心深处的一次远游。
  2.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命成长,完成自我超越
  作文命题中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命的成长,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等理念是一致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表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培养人文态度,陶冶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最终的显现就是学生成长为“大写的人”,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成功的欢欣、失败的磨难、痛苦的挣扎、真诚的反思。学生只有在反思的时候才能懂得提炼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懂得寻找自己前行的阶梯。只有反思,学生生命中原有的内心平衡才能被不断打破,重新建构新的精神世界,完成弥足珍贵的自我超越。写作是帮助学生静心沉淀生命感受的宝贵平台,它能不断引导学生向自己内心深处探索,寻找突破自我的精神营养。
  3.注重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身阅读素养,积聚生命养料
  作文题目中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题目增多,与《课程标准》中“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是一致的。有质量的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面对直接考查阅读素养的写作试题,若要“下笔如有神”,考生需在平时“读书破万卷”。
  三、2014年中考写作试题命题趋势展望
  在测试内容方面,命题者将继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强调感悟与思辨并重,感性与理性共存。作文题目将为学生打开通向生活的一扇窗口,写作范围广阔,思维起点明确。作文还将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与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捕捉自我生命成长的足迹。   1.以关注生活为要旨,以精神成长为主导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切身体验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关注自身成长和社会生活,是作文命题中永恒的进行曲。对考生而言,关注身边生活并细察深思,才是写好作文的根本。
  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关注自我生活仍为热点。“成长”仍将成为热词,“成长”经历的书写、“成长”体验的铭刻、“成长”路上的助力都可能成为题目或隐性或显性关涉的内容。初中生心理尚不成熟,作文题目也将注重引领考生进行审视、反思与调适,让考生直面生活中的挫折、纠结、困扰、郁闷,也捕捉真实的自我“超越”力量,获得精神成长。“阳光心态的主旋律和关注当今初中生真实生存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次色调并存的命题格局,符合科学发展观对当今教育提出的要求,将成为今后中考作文命题的新亮点。”在这种趋势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触摸内心,描画心迹,倾吐心声的命题将不断增多,2012年上海作文“心里美滋滋的”,2013年上海卷“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都是要求学生捕捉“内心印记”的题目。
  2.以抒发真情为主调,以积极心态为导向
  《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建议中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是一种具有独创性的精神产品,学生只有说真话、叙真情,才能写出好文章来,如果无病呻吟,空说大话,只会令人生厌。从命题趋势看,注重真情实感是2014年中考作文的必然趋势。
  命题基本上要求考生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真实的东西。从思想上来看,不仅要求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要求学生对社会具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命题导向以引领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为主,也不乏对考生走出心理阴影的引导。“温暖”“幸福”“微笑”“美”“爱”“珍惜”等传递正能量的词汇仍将为命题人所青睐。唯美、励志、向善仍将成为主流命题思想。
  3.探寻“情”与“思”的完美融合点
  2009年~2013年写作试题中“感悟与思辨并重”的走向提示我们,思辨能力在写作实践中与语言文字和写作技巧同样重要。中学生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见闻逐渐增多,知识面逐渐扩大了,思维能力比较活跃,如果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不注意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势必造成思维的混乱和文章的芜杂,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感性与理性共存”,也引导学生不仅懂得生活中的温情与感动,同时能对纷繁错综的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剖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要有一双洞察社会人性的眼睛,有一个理性智慧的头脑,有思想的深度,有精神的高度——不是语言的力量决定思想的力量,而是思想的力量决定语言的力量。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良好培育,方可开启智慧大门。在“感性”生活认知的基础上增加“思辨”“理性”的考查力度,不断探寻“情”与“思”的完美融合点,将是未来作文命题的发展趋势。
  4.巧妙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倡导“真”阅读
  作文题目中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题目增多,符合《课标》理念,符合时代诉求。朱永新教授认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在学生时代培养起阅读习惯尤为重要。“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成人的内心世界的构建,是以孩提时代所获得的东西为根基的。对初中生而言,丰富厚重的“阅读史”可以为学生濡染人格底色,奠定其人生发展的根基,涵养其平静而生动的气韵。青少年时代借助阅读形成的学养将深深浸入人的生命,成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通过占去中考半壁江山的作文测试提示学生重视阅读,确为当务之急。阅读、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主要任务,在作文中考查阅读素养,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与公平度。如江苏南京卷作文题“书里有个‘我’”,“我”要指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整个题目看,这个作文题更加倡导“真”阅读、“真”写作,更加强调读书与自我的对话,要求读出自我,用我手写我心,要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与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读书中发现、认识并提升自我。
其他文献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农村题材词作。这首词描画了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刻画了翁媪及三个儿子鲜活的形象,抒发了词人对安宁平静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词采用白描写法,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倍受后人赞赏。但是,在众多的研究,包括邓
[摘 要:目前来看,编导需要具备深刻的理解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当然还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和相应职业素养。对于节目的制作,作为编导人员不仅要考虑到节目的创作流程,还要考虑节目在播出之后的收看效果,以及节目播放存在的各种风险。面对这些问题,编导应当将风险降低到最低化。当前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电视节目的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面对潜在的节目风险,应当提前做好防范。本文主要针对电视
[摘 要:新媒体视域下通过充分分析国防教育传播的特征,文章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其传播形式、媒介及影响,创新国防教育工作方法,完善新媒体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传播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国防教育;新媒体传播;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新的阵地。近几年,西方反华势力不断散播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的信息,00后大学生又是通过新媒体接收各种多元信息的主要人群。在新媒体视域下探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让课堂回归生活,让课堂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获得力量。让课堂源于生活中的疑问,解决实践中的困惑,找到认知的途径和方法。应该是追寻知识本质的课堂命题。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搭建了学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其意义日益凸显。  以生为本,还课堂给学生,对于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己过去的教学设计中也一直在尝试和学习。利用一些技巧性的设计,让学生去体验
[摘 要:中国的传统家具蕴含着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承载着多民族的多元审美趋向。如何把中国传统家具文化设计理念融入现代室内设计中,促进现代室内设计健康发展,通过对中国传统家具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研究发现,它不仅能够弘扬传统家具文化设计理念,而且还可以激活现代室内设计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弘扬;吸收;中国传统家具文化内涵]  一、中国传统家具蕴含着深刻的设计文化内涵  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具是作品吗?不是,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几年,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范围内实行了“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在“五严规定”的背景下,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于去年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三阶段”
[摘 要:随着当今教学理念的改变,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学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在当下化学教学课程中,教师应该要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教学,积极改变教学策略,做好教学设计,结合多种教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目的。本文从初中开展探究教学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探究教学的现状,并根据教科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致力于提升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
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是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还有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讲授”,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  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教学无外乎两个词语:一是积累,二是运用。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但在教学中我们却发现学生积累的词语和句子虽然不少,会用的却不多。人们常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词过留声”“句过留影”呢?  一、有声的课堂赏析之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对由来已久的“读”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是不容易的,再加上汉语言本身的模糊性与涵盖力强的特点,对“读”的内涵与外延作界定就一直是学术界伤脑筋的事。我们一般意义上谈论的“读”大多是指朗读。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思维和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朗读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瑰宝,而现在的处境却令人尴尬。下文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