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就是比“美”好一点!

来源 :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ang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每当妈妈带她出去,遇到熟人,人们总是说这孩子长得真美。
  那个时候,她知道美也是漂亮,遇到这样的夸赞,当然她心里很美。
  但妈妈说:“我希望的不仅仅是这些。”
  她问:“还有什么?”
  妈妈说:“我对你的希望是——美好!”
  “美好?”
  “对!”
  “美,不好吗?”
  “好!”
  “那美好是?”她忽闪着漂亮的大眼睛,不解地问。
  “美好就是比美要好!”妈妈说。
  由于她的漂亮的长相,时常受到人们的关注。一次,一家媒体为了宣传暑天环卫工的辛苦,造假让环卫工假装中暑晕倒在马路上,让她撑起一把伞,为晕倒的环卫工遮阴,说把这样的镜头拍摄下来。既可以让人们关注环卫工,又可以让人们记住一个美丽女孩的美丽动作。
  摄影师问女孩愿意配合完成一组照片拍摄吗,女孩很高兴,刚想答应,突然想起妈妈说过的话——美好就是比美要好。她想:美丽的形象,加上美丽的动作,拍摄下来上报纸、电视一定很美。但这是造假啊!造假,总归是不好吧?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了真,怎么会好呢?
  她看了看在一旁的妈妈,对摄影师说:“我不想拍。”
  妈妈欣慰地笑了。说:“你做的对!”
  她在班级算是“班花”,在学校里算是“校花”。但这个“校花”惊艳的是,她不仅仅是美丽,其他方面也是很出色。无论学习,还是体育,还是在活动演出方面,都做得很好。
  鸿霖姐姐对你说:
  美丽的外表,只能算是美;美好,才是人应该有的更高的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综观低段年级的数学教材,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从原来旧教材的对文字题意的理解上转移到了对新教材图的理解上,特别是对图文结合题的题意理解上。如何破解低段数学图文结合题的解题难点是一线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解答的难易程度把图文结合题进行分类,寻找出学生解题的错因,再根据知识的难点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低段年级 图文结合题 解题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终身发展的起始与奠基阶段。学前教育对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重要作用。随着学前教育对个体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意义的日益彰显和人们对其公益性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对现代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识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政府已把学前教育立法提上议事日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已于2006年年底正式委托国家教育
【摘 要】以“认识百”探究活动设计为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与动机、观察与准备、游戏与操作、反思与总结、关联与拓展几部分来设计“认识百”的学科实践活动课例,以期为教师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提供思路与素材。  【关键词】学科实践活动 认识百 学生活动  北京市实施的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中指出,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设
[摘要]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指激发原告告状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在对收集到的231个幼儿告状行为事件进行分析后,研究者把幼儿告状行为动机分为求助、求赏、求罚、试探和陈述五类。这五类动机发生的频率是存在差异的。对于5~7岁幼儿来说,促使他们告状的主要动机是“求助”和“求赏”。  [关键词]5~7岁幼儿;动机;告状行为;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
例题,承载了核心知识的发展、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提炼、应用,渗透着数学的情感、价值观的传递。例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例题教学,再辅以适当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培育基本思想,经历数学本质的抽象过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逐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  然而,教师在解读并设计例题教学时,是不是每节课都能有效把握教材的
【摘 要】运算律教学的核心是对运算律本身的理解,对其“通性通法”的理解。“什么是交换律”“交换律为什么存在”“如何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交换律却又体验到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些都是需要明晰的核心问题。数学上的定义和证明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需要融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将“通性通法”予以直观、简洁、正确的呈现,再结合学情进行预测,最终形成关注运算律“通性通法”的教学方案,以教学片段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其主要学习任务是“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执教这一课时不可避免要组织学生进行测量物体体积的实验,笔者感觉教材中只是进行石块体积的测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单一性。因此,为了使实验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测量方法,同时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课堂上笔者采用了让学生分小组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教学
由“一课研究”团队和《教学月刊·小学版》编辑部合作举办的每月一次(每月7日19:00-21:00)期刊导读活动,每次都吸引着大批的读者参与其中。作为《教学月刊·小学版》的忠实粉丝,对这份期刊我是每期必读,每月的交流活动,也都会准时参加。2017年12月8日,作为年轻读者代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期导读活动,就金海波老师的《例谈空间观念培养的策略》一文与广大在线交流的读者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参加这样的
【摘 要】“核心素养”处于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其体系结构中“问题意识”越来越被教师所关注。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营造自主学习场,注意方法指导,让学生能问;巧抓教学时机,搭建思考脚手架,让学生善问;立足数学本质点,关注教学及生活实践,引领学生辨问。化心动为行动,努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问题意识;能问;善问;辨问  关于“问”,中外教学传统都有记载。问由疑生,有了疑,解
【摘要】本研究对河南省274所民办幼儿园的运行保障机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在政府保障机制方面,制度体系的不够完善导致政策执行的不协同。(2)在经费保障机制方面,经费投入的不足导致资源分配结构的失衡。(3)在教师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教师准入机制的“无为管理”“无能为力”以及教师权益保障的“有为不足”问题。(4)在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方面,存在治理结构不平衡问题。研究者据此建议,要加强有关民办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