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声编织民族精神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625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同心结》合唱作为全剧音乐的组成部份,与乐队、独唱、重唱等完成了合唱演出的本职功能,同时也完成了多重表演功能,为剧目的整体呈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歌剧在艺术表现和意义作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从艺术精品的角度,肯定还有很多可再提升的地方,这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助力。
  “歌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以“音乐”为核心,融合了戏剧、舞蹈、美术、灯光等艺术门类。歌剧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经过了漫长曲折的探索,形成了自身的结构和风格,自格鲁克“歌剧改革”后,“合唱”在歌剧中的地位得以恢复并逐渐加强比重,延续至今。纵览中外经典歌剧,耳熟能详的合唱曲目比比皆是,不仅深受人民喜爱,也为歌剧本身的成功做出了贡献。本次创新性复排演出的歌剧《同心结》,编剧导演对原剧的叙事结构、表演形式均做了较大的修改,尤其是音乐方面,近一半的唱段由著名作曲家栾凯先生重新写作编配。在合唱方面,编剧与作曲做了认真细致的考量,全曲共计合唱唱段19曲(有标题的),其中合唱与独唱10首、混合合唱4首、女声合唱4首、男声合唱1首,合唱部分占了极大的比重为全剧的成功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总得说来有以下几个作用和特点:
  一、不可或缺的群体角色塑造
  众所周知,歌剧同话剧一样,也是通过角色的饰演表达戏剧冲突、展示故事剧情。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除了自身鲜明的个性,同时也有大背景和群体下的人物交际。歌剧《同心结》是以英雄黄继光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为背景,战争、战斗、战友是必定的叙事背景和表演环境,合唱队队员通过化妆造型,在舞台以“志愿军战士”的形象出现,自然而然地成为不可或缺的群体一一志愿军战士群体,同时布满舞台形成战争环境,使得“主角”在人物刻画上,具有交流对象和背景支撑。如序幕开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豪迈场面,如果没有一大批“志愿军战士”呐喊、高歌,以及肢体表演,肯定没有奋慨激荡的气势和画面。第三场《兰溪河水清清亮亮》中,朝鲜姑娘在河边清洗军装,活泼生动气氛首先由清亮灵动的女声合唱歌声中挑起,此时的女声合唱队员们,“志愿军战士”的装扮形象特点切合了大的背景,风格鲜明的歌曲演绎展现出地域特色和“朝鲜姑娘们”的人物性格,鲜明的外在形象与生动的音乐个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弥补了“叙事体”演员的表演空白,舞台表现浑然一体。再如第五场中,男声合唱《千百门大炮昂起头》气势恢弘,此刻的男声合唱队员们化作“志愿军战士”,将同仇敌忾、英勇杀敌的的决心毕现无遗;《我对红旗宣誓言》又掷地有声地展示出战士的忠诚和无畏,可以说在全剧表演中,合唱队员都是以“志愿军战士”的角色塑造与其他角色融入一起,对人物的衬托、情景的烘托、剧情的推动起到了极为的重要作用。由此我们清晰地看到,合唱队员通过群体性的角色塑造,满足了舞台的“角色构成”“空间填补”“背景造型”等多重要求,充分地发挥了合唱的重要戏剧功能,它不仅与艺术合唱显著地区分开来,在实际表演中,也具有独唱、重唱等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优势。
  二、恰到好处的场景氛围烘托
  在歌剧中,用合唱来烘托场景氛围是常用的表现手法,由于合唱的声部构造、语言语境以及一定的肢体形态表现,可以构成组合成形式多样的情景变化,许多的歌剧作品都充分运用合唱渲染营造氛围的功能。如歌剧《卡门》中“斗牛士”之歌,它第一次出现在序曲中,以器乐主题的形式构成序曲的中段部分。当它以合唱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幕时,他的作用就是强化斗牛士英武豪迈的性格,并与欢腾热烈的序曲器乐主题交织起来,展现出庞大交响性的渲染和烘托,营造一种欢乐热烈的氛围。在歌剧《同心结》中,也使用一大批合唱唱段,均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氛围。如第一幕中,女声合唱《桔梗谣》,鲜明的旋律风格、简单的和声、轻柔的演唱,自然地将观众从鸭绿江边带入朝鲜地境,让观众“瞬间移景”的同时“瞬间移情”,歌声中那略带忧伤的情感暗示出“顺姬”一家不幸的遭遇,让观众对“小姑娘”的怜爱不禁油然而生。在第二场中,“继光”为掩护“顺姬”与“战友”撤退而受敌负伤在荒野中艰难前行,女声合唱“黑夜沉沉暗无边……”缓缓慢升,与昏黄的灯光下巧妙结合,一幅悲凉、孤独的氛围油然而生,在没有背景映衬的条件下,让“继光”独自流落荒野的场景变得更加真实,同时悲怆的歌声中又透露出坚韧和不屈,在悲伤、无助、坚韧、不屈的情感交织营造出来的氛围中,观众对“继光”的遇险受伤充满深深同情,渴望获得力量继续前行。音乐的地域性也是一大特点,将“继光”思绪带回家乡,来自于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巧妙穿插,高亢明亮的合唱与独唱“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哕郎啰”,仅此一句,“朝鲜荒野的悲凉”瞬间变成了“四川家乡的欢腾”,没有借助背景道具的情况下,完成时空大挪移、情感大转换、剧情大推动,合唱的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如果说在本场中,充分发挥了合唱营造氛围的功能,将场面和情感渲染的淋漓尽致,那么在剧中的第五幕“志愿军英勇战斗”和“继光英勇牺牲”的场景中,合唱的表现更是起到了“坚不可摧”的作用。男声合唱《千百门大炮昂起头》气势高昂、铿锵有力,营造出来战争开始进行的紧张氛围;炮弹落地炸响,战争开始打响了,女声合唱“走啊走啊向前走,胜利就在路尽头……”,伴随急促紧张的歌声,让观众们感受在炮火飞溅、火光冲天的战地边缘,“军民们”运送弹药的急切场面;《我对红旗宣誓言》凝情庄重,声声誓言表现出“继光”和“战友们”的必胜信念和无畏气概……随着战斗越发惨烈、战友们相继牺牲,黄继光在面临如此艰难的惨景做出堵机枪的英勇决定,在最后一刻,合唱队员们助力主角演员一起发出“祖国,再见;战友们,再见……”的肺腑呐喊,将人物内心和劇情高潮推到顶端,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这一系列的合唱组合,生动地营造了惨烈的战斗场面和急迫焦灼的环境氛围,音乐本身蕴含的情绪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使“继光”作出“选择牺牲赢得胜利的决定”有序合理、真实感人,使得剧情的逻辑发展和戏剧张力得到最佳的体现。可以说,没有合唱的营造,要想获得如此撼动人心的效果是无法实现的。   三、协调有序的层次构造
  我国民族歌剧从第一部正式歌剧《白毛女》诞生起,已经涌现出了百部以上的优秀作品,其中一些已经成为艺术经典,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但并不是每一部经典的作品,都将所有的合唱队以“角色塑造”的形式搬上舞台,更多的还是将合唱队与乐队一起放在乐池,如经典歌剧《江姐》《白毛女》等。笔者认为:歌剧《同心结》导演将合唱队以“群体角色塑造”的方式全部放置舞台,除了达到上述两个作用和功能以外,还有重要的功能就是增加舞台空间的层次和表演的层次,从而收到使用背景、道具等其它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序幕《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70人合唱队伍组人物雕像,时而变换波涛激流勇进,时而排成人墙坚不可摧,既切合场景表演又丰满舞台;第三幕中《兰溪河水清清亮亮》,“合唱女战士”们和“叙述体”一起展示朝鲜的美丽乡野和生动活泼的洗军衣场景,既让主要人物角色的焦点地位凸显,同时又使舞台层次分明、协调丰满,紧张的战争空隙间,一幅轻松和谐的“军民鱼水情”“中朝兄弟情”跃然眼前。第四场《可知道黄同志下落》中,“顺姬”在夜色中穿过小树林回家中探望,合唱队员又用手势肢体语言配合灯光营造的“树林”场景,夜幕中微风习习树枝轻轻摆动,女主角“顺姬”穿梭其中虚化又真实。此类场景在剧中还有很多很多,如时而变化成芦苇在暮色中轻舞,时而微移形成“妈妈出门的小路”,时而纵开形成了“继光进出的房门”,这样大胆、写意、创新的手法,既避免了合唱队“呆板单一”,又避免了多次的换景、上道具的繁琐。除了空间层次的构造,就合唱本身的演唱形式来讲也有很强的层次。要感谢作曲家在创作中精心的谋篇布局,剧中男女混声合唱、独唱与合唱、合唱与重唱,运用多种声乐形式的交叉构成了多重声部的交响,加强了音乐表现力的扩展,使歌剧中戏剧表现更为丰富立体,巧妙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在剧情发展中取得了具有鲜明层次区分,同时又协调一致的戏剧效果。这些特点,观众可在《太阳出来喜洋洋》《猛然看见同心结》《再见,亲爱的祖国》等多个唱段中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歌剧《同心结》合唱作为全剧音乐的组成部份,与乐队、独唱、重唱等完成了合唱演出的本职功能,同时也完成了多重表演功能,为剧目的整体呈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歌剧在艺术表现和意义作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从艺术精品的角度,肯定还有很多可再提升的地方,这需要更多更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助力。作者仅站在歌剧合唱的视角与观众欣赏的角度,认为此剧还缺乏如:《游吟诗人》中“铁砧大合唱”、歌剧《纳布科》中“希伯来奴隶合唱”、民族歌剧《江姐》中“绣红旗”、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洪湖水浪打浪”等中外经典的瞬间存于脑海的作品,再者以“凡是舞台之上皆为角色”的著名论断而言,也对本剧合唱队员的舞台表演提出了继续提升的要求。一部优秀的作品需要长时间的打磨、修改,更需要编剧、作曲、导演、演员的多方合力才能历久弥新。我们期待《同心结》能有更大的提升,成为我们心中永远怀念的“同心结”。
  何正军
  HE ZHENGJUN
  出生于1980年,籍贯四川什邡,本科学历。现供职于德阳市文化馆,长期从事群众文艺工作,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擅长声乐、合唱指挥,以及文藝晚会策划。近年来积极尝试音乐创作,歌曲《幸福山歌多又多》获四川省民歌大赛银奖,《太阳出来照北岩》获得西部民歌大赛银奖,并有多首作品发表于《北方音乐》《音乐天地》等刊物。
其他文献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持续跟踪关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及使用情况。在研读过程中发现,有部分课文在语言文字方面作了一些修改,小至一个标点,大到调整段落结构、增加段落篇幅等。这些改动显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倾注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因此特别值得推敲、研究和思考。那么,课文修改得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要进行修改?这样的问题自然不时萦绕在笔者的脑中。现在我们以二年级上册课文《玲玲的画》(原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为例,采
主管单位:达州市达川区委宣传部  达州市达川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达州市达川区作家协会  符纯荣  FUCHUNRONG  《川东文学》执行主编。曾用名符纯云,笔名远帆、巴山石头。四川省作协会员,达州市诗词协会副主席,达州市达川区作协副主席。先后策划、主编《秋韵诗报》《碑河风》《蒲江势》《川东文学》等多种文学报刊。  寄语  达州市位居川东偏北、巴山南麓,巴河、州河、渠江终年流淌,得益于
摘要:莫言在小说中的语言运用独树一帜。他勇于在创作中突破语言常规,灵活搭配和重组词语,以自己敏锐的主观感受,自由发挥对语言的运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莫言风格。本文试结合莫言小说,总结分析其中语言使用特点。  关键词:莫言小说 语言  引言  莫言是当代著名作家,自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和他的作品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聚焦莫言,仔细品味其创作的小说,从《红高粱》到《透明的红萝卜》,再到
从2004年开始,我国香港地区开始推行全港性系统评估(territory-wide systemassessment,简称TSA)。TSA为低风险评估,旨在评估学生的基本能力。TSA于每年5月举行,评估的范围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评估的对象包括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和中学三年级的学生。以语文学科试题为例,TSA试题设计包括阅读、写作、聆听和说话四个方面,其中说话评估的设计颇有特色。本文以201
冠毒肆虐起尘嚣,神州大地顿寂寥。滚滚云霾生魅魎,灼灼心潮灭瘟枭。八面四方援三镇,万众一心筑爱桥。军民融合擎天柱,天使奋力斩毒妖。   古风.静待花开   早春二月待花開,万物复苏放眼来。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都是爱!   廖赤军   1962年生于成都市,现任成都电力行业协会会长,曾任四川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会科技委委员,省民革委员,四川省税务局特邀监察员,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19年被市经信
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皮连生等编著的《小学语文学习与教学论》基于教学心理学,采用了语文能力分类与课型相结合的全新思路,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教学将课本的内容与形式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读写综合能力。本书是作者及其团队在语文教学科学化方面探索十年的结晶,旨在通过把握教学目的与学习规律,利用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引导教育工作者走出当前“高耗低效”的课程设计困境。  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已经走过两年多的时光。两年间,“新”的不只是教材,更伴随着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方向。在所有的这些“新”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无疑十分关注新教材背景下的“新测评”。学业水平测试无法像新教材在开学时便可揭开面纱,总在学期末才姗姗来迟,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笔者真切地体会到,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们,这两年,常常是在“战战兢兢”的状态中度过。教师们的焦虑,不仅源于新教材所带来的观念革新与调整
四川谐剧创始于1939年,1943年定名为谐剧,也是诙谐之剧、和谐之剧。它由一人独演,通过演员与虚拟的人物对话来完成故事的叙述。它以诙谐、幽默为主要手段,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谐剧创始人王永梭1939年在四川合江县各界庆祝新年游艺晚会上,自编自演第一个谐剧《卖膏药》。他扮演了一个跑江湖的流浪汉,运用虚拟手法,使空旷的舞台上显现出众多人物,从而烘托了所表演的角色。  笔者写到这里,已然双目含泪。谐
当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几个问题: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忽视学段特点;教学内容杂乱无章,忽视训练系统;教学策略本末倒置,忽视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缺乏变化,忽视学生心理。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根据20年来的习作教学研究,首先认真研读课标,梳理写作目标体系;然后立足年段差异,厘清教学内容;最后根据学段特点,选择教学策略,借此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分三个学段进行具体阐述。  一、第一学段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