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剧副语言翻译管窥戏剧文本的动态表演性:以莎剧《请君入瓮》的中译为例

来源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20060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请君人瓮》中文译本的比较分析,探析动态表演性如何在戏剧副语言的翻译处理上得以体现。以语音分隔符号、语音替代符号、语音区别符号和语音修饰符号形式出现的非言语元素,是戏剧文本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也是考察译者如何处理源剧文本效果的重要方面。英若诚和朱生豪两个译本对本剧副语言元素的处理细节,证明了译本中体现动态表演性是行之有效的,而不是“模糊的”“不可靠的”,也让我们管窥到译文中戏剧副语言符号的有效处理如何起到了帮助读者理解戏剧文本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亨利八世》常被研究者视为一部结构松散的剧作。研究者把这一问题归咎于莎士比亚与弗莱彻合著的缘故,但若从剧中体现的外交关系切人,则并不如是。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这一
malapropism汉译的困难在于,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对称性,传统翻译观念中对语义对应的追求往往难以实现。《无事生非》是莎剧中该辞格出现较多的一部,历代译者在不同的历史语
期刊
胡昌勤,生于1958年9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学药品检定前任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国家药典委员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抗生素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药
剧本一般是为了演出而创作的,莎剧也不例外,然而关于莎剧汉译本可表演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提出,为演出翻译的莎剧应有助于取得原剧本的戏剧效果;重译莎剧应以准确理解和充
任何历史剧都是现代戏,莎士比亚从英雄史观的角度,用历史加艺术的手法,主要演绎了前朝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通过英法百年战争、玫瑰战争解开了英法贵族、贵族与王室的盘根错节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自译入中国之日起,紧随中国时代变迁而“变脸”,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构建,塑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身份”。根据译介的身份特征,20世纪初至60年代,“四大
科学史家亚沃尔夫曾说,近代的科学是跟着文艺复兴而来的。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适逢科学革命的时代,医学作为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科学领域之一,必然成为莎士比亚戏剧中一个不可
卞之琳以多弗·威尔逊的版本为基本参照,翻译莎士比亚悲剧,并对威尔逊的《莎士比亚简论》《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和《〈哈姆雷特〉里发生了什么》进行过滤式接受。他的《莎士
将《威尼斯商人》置于传统修辞学框架的研究试图表明,莎士比亚有意按照诉讼修辞原则进行创作。然而本文认为,在《威》剧中莎士比亚不仅无意凸显诉讼修辞的实效性,反而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