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与现实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lchen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的各项制度中,小农经济作为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至少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这种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低投入一低产出。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加上城镇农产品市场消费人口过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市场化需求,从而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工商业发展空间的狭小,制约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近代中国的工商业之所以难以发展,就是因为占人口90%以上的小农缺乏购买力。
其他文献
旧南京的官僚机构庞大臃肿,生产基础异常薄弱,这是南京城的主要社会特征之一,也可以说是南京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建国初南京失业高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国民经济尚未恢复,社会缺乏正常的就业环境;不稳定的政策对社会就业结构造成不利影响,当时的私营企业大多依靠国家的加工订货过日子,国家一旦停止加工订货,工厂便会陷于无法开工的状况;国民政府南迁后产生了大量滞留人员。
到20世纪90年代末,德国共有汉学研究所近20个,教授约40名,其中还不包括大学和专科大学内的东亚专业、其他从事中国研究的社会科学专业和专事汉语教学的部门以及一些独立的科研机构,阵容之庞大为欧洲之冠。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经济开放化进入新的阶段,而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市场化也进入新的阶段,因此,1979~2001年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近些年来,在继续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时候,常有一种不和谐的噪音,即所谓中国当务之急是“要补资本主义的课”,或谓“要补新民主主义的课”。在这种种“补课论”的变奏曲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歪曲历史的办法来提供所谓现实的依据。例如,这些年来,一些热衷于“补课论”的人旧话重提,利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做文章,
期刊
期刊
期刊
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问题,至少有三个重要的方面值得考虑:其一,将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的内容,即要把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不同发展阶段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理论和实践中体现出来。其二,在分析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发展阶段、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理论和实践的时候,不仅要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且要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所谓文化的角度,包括先进文化、中性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诸方面的影响。其三,要研究重要人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及其群体
毛泽东在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了工农民众和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对于工农群众来说,最具现实意义、最急需表达的言论是对政府的不当政策提出批评的言论和对因政府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所造成的损害提出控诉的言论;向政府部门和媒体写信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和批评是实现群众言论自由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对此也特别重视。1951年5月16日。他批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应设立适当人数的专门机构或专门的人,处理这些信件。”毛泽东还充分地肯定了知识分子的文艺创作自由和学术争论自由
1957年下半年,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大辩论和讨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开展农业生产大辩论为中心,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将近半年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似乎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批判了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提高了基层干部的思想觉悟,解决了当时一度令中央担忧的农民闹社、退社和粮食问题,但是这场运动是在对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估计的前提下进行的,加之运动的方式是所谓“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因此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遗留的诸如组织规模过大、公有化程度过高、平均主义等问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