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特殊四边形小综合题解题策略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l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岳夫众所周知,特殊四边形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中考考试的高频考点.现以2012年的中考试题为例从四方面进行解析,供读者在第三轮专题复习时参考、借鉴.
  策略一运用平面几何知识解决最值问题
  1.利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
  例1以边长为2的正方形的中心O为端点,引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分别与正方形的边交于A、B两点,则线段AB的最小值是.
  解析:如图1,因为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所以∠OCD=∠ODB=45°,∠COD=90°,OC=OD.又因为AO⊥OB,所以∠AOB=90°.进而得∠COA+∠AOD=90°,∠AOD+∠DOB=90°,所以∠COA=∠DOB.所以证得△COA≌△DOB(ASA).得OA=OB.因为∠AOB=90°,所以△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OA2+OB2=2OA.要使AB最小,只要OA取最小值即可.根据垂线段最短的性质,当OA⊥CD时,OA最小.因为四边形CDEF是正方形,所以FC⊥CD,OD=OF.所以CA=DA,所以OA=12CF=1.所以AB=2.
  图1图2评析: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垂线段最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知识,题目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本题关键是判断AB=2OA时,AB最小,即OA与OB分别与正方形边长垂直时AB有最小值.
  2.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
  例2 如图2,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
  (A) 1 (B) 3 (C) 2(D) 3+1
  解析:分两步分析: (1)若点P,Q固定,此时点K的位置:如图3,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连结P1Q,交BD于点K1.由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性质,得 P1K1 = PK1,P1K=PK.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得P1K+QK>P1Q=P1K1+QK1= PK1+QK1.所以此时的K1就是使PK+QK最小的位置.
  图3图4(2)若点P,Q变动,如图4,根据菱形的性质,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在AB上,即不论点P在BC上任一点,点P1总在AB上.因此,根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当P1Q⊥AB时P1Q最短. 过点A作AQ1⊥DC于点Q1. 因为∠A=120°,所以∠DAQ1=30°.又因为AD=AB=2,所以P1Q=AQ1=AD·cos30°=2×32=3.
  综上所述,PK+QK的最小值为3.故选(B).
  评析:本题通过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则点P1必然落在边AB上,且P1Q即为PK+QK的最小值.由于点P1、Q均为动点,结合“垂线段最短”可知:当P1、A重合,且AQ1⊥DC时,P1Q最短.解此类问题时,要充分借用正方形(例1)、菱形(例2)的对称性(当然,命题载体还可以换作其他具有轴对称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圆等),通过一次或多次“轴对称变换”,把不能拉直的路线(折线)化归为能拉直的折线,综合已学知识把问题得以解决.
  策略二运用构造法
  1.构造出特殊三角形
  例3如图5,菱形纸片ABCD中,∠A=60°,将纸片折叠,点A、D分别落在A′、D′ 处,且A′D′ 经过B,EF为折痕,当D′F⊥CD时,CFFD的值为( )
  (A) 3-12(B) 36
  (C) 23-16(D) 3+18
  图5图6解析:如图6,延长DC与A′D′,交于点M.因为在菱形纸片ABCD中,∠A=60°,所以∠DCB=∠A=60°,AB∥CD.所以可得∠D=120°.根据折叠的性质,可得∠A′D′F=∠D=120°,所以可得∠FD′M=60°.因为D′F⊥CD,所以∠D′FM=90°,进而得∠M=30°.由于∠BCM=180°-∠BCD=120°,所以∠CBM=180°-∠BCM-∠M=30°.所以∠CBM=∠M.所以BC=CM.设CF=x,D′F=DF=y, 则BC=CM=CD=CF+DF=x+y.所以FM=CM+CF=2x+y,在Rt△D′FM中,tan∠M=tan30°=D′FFM=y2x+y=33,经整理得,xy=3-12.所以CFFD=3-12.故选(A).
  评析:在直角三角形或能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的图形中三角函数就存在,三角函数说得直观一点就是边的比值.经观察、分析,其核心的构题方法是:首先根据题中条件D′ F⊥CD,自然想到延长DC与A′D′,交于点M,进而得到∠M=30°.其次,通过计算,可得BC=CM=CD.设CF=x,D′F=DF=y,则BC=CM=CD=CF+DF=x+y,FM=CM+CF=2x+y,这样通过数形结合及三角函数可简捷地求出CFFD的比值.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尽显此题在数学基础与能力上的区分甄别功能,同时也使此题反映了应用与创新的光芒.
  策略三运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1.运用等积转化
  例4如图7,线段AC=n+1(其中n为正整数),点B在线段AC上,在线段AC同侧作正方形ABMN及正方形BCEF,连结AM、ME、EA得到△AME.当AB=1时,△AME的面积记为S1;当AB=2时,△AME的面积记为S2;当AB=3时,△AME的面积记为S3;…;当AB=n时,△AME的面积记为Sn.当n≥2时,Sn-Sn-1=.
  图7图8解析:如图8,连结BE.因为在线段AC同侧作正方形ABMN及正方形BCEF,所以BE∥AM.所以S△AME=S△AMB.所以当AB=n时,△AME的面积为Sn=12n2,当AB=n-1时,△AME的面积为Sn=12(n-1)2.因此当n≥2时,Sn-Sn-1=12n2-12(n-1)2=12(n+n-1)(n-n+1)=2n-12.   评析:此题是一点传统的经典几何题,其解法较多,可用面积差、补形法、等积法等方法,但例中所用的方法最为简捷.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求法以及正方形的性质,根据已知得出正确图形,得出S与n的关系是解题关键.规律探究题考查学生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思维、准确的推理,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面积求值问题通常作为填空题的“小压轴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应引起重点关注.
  2.运用等量代换
  例5如图9,P是矩形ABCD内的任意一点,连结PA、PB、PC、PD,得到△PAB、△PBC、△PCD、△PDA,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1、S2、S3、S4,给出如下结论:
  ①S1+S2=S3+S4, ②S2+S4=S1+S3
  ③若S3=2S1,则S4=2S2, ④若S1=S2,则P点在矩形的对角线上.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图9图10解析:如图10,过点P分别作四个三角形的高.因为△APD以AD为底边,△PBC以BC为底边,所以此时两三角形的高的和为AB,所以S1+S3=12S矩形ABCD;同理,可得出S2+S4=12S矩形ABCD.所以,②S2+S4=S1+S3正确,则①S1+S2=S3+S4错误.若S3=2S1,只能得出△APD与△PBC高度之比,S4不一定等于2S2,故结论③错误.由于S1+S3=S2+S4,又S1=S2,则S2+S3=S1+S4=12SABCD,所以④一定成立.
  综上所述,结论②和④正确.
  评析:本题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能够得出②成立.要判断④成立,在这里充分利用所给条件,对等式进行变形.不要因为选出②,就认为找到答案了,对每个结论都要分析,当然感觉不一定对的,可以举反例即可.对于 ④这一选项容易漏选.
  策略四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1.由角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
  例6在面积为15的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垂直于直线BC于点E,作AF垂直于直线CD于点F,若AB=5,BC=6,则CE+CF的值为( )
  (A) 11+1132 (B) 11-1132
  (C) 11+1132或11-1132 (D) 11+1132或1+32
  解析:当∠A为钝角时,如图17,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5,CD=AB=15,BC=6,所以AE=156,AF=3.由勾股定理,得BE=532,DF=33.由于33>5,故CF=DF-CD=33-5,CE=BC-BE=6-532,所以CE+CF=6-532+33-5=1+32.
  如图12,当∠A为锐角时,同理有CE+CF=(BC+BE)+(DF+CD)=6+532+33+5=11+1132.故选(D).
  图11图12评析:此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面积公式、勾股定理等知识点,是一道较难的题目,难在“先构造图形,再构造运算”.由数量关系可知,图形有两种情形,确定图形以后根据面积关系建立方程得到相应的长度,再运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CE、CF的长度.但是,这一道题还有一个陷阱,因为选项A和B合起来就是选项C,相信很多同学很容易选择C,而是一个错误的选项.
  2.由翻折后边的不确定性进行分类
  例7长为20,宽为a的矩形纸片(10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102a-20,即a<40,那么第三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a-20. 则2a-20=(20-a) -(2a-20),解得a=12;②如果20-a<2a-20,即a>40,那么第三次操作时正方形的边长为20-a. 则20-a=(2a-20) -(20-a),解得a=15(舍去).所以当n=3时,a的值为12.故答案为:12.
  【评析】此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与矩形的性质.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与方程思想的应用,注意折叠中的对应关系.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2种情况:①20-a>2a-20;②20-a<2a-20.对于每一种情况,分别求出操作后剩下的矩形的两边,根据剩下的矩形为正方形,列出方程,求出满足题意的a值.
  例8如图14,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B→D→C→A的路径运动,回到点A时运动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长为x,AP长为y,则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解析: 根据题意,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x与点P到点A的距离y的函数关系式,然后对x从0到2a+22a时分别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段函数,结合图象得出结论.
  因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所以BD=2a,则当0≤x  当(2+2)a≤x≤(2+22)a时,y=(2+22)a-x.
  结合函数解析式可以得出第2,3段函数解析式不同,因此(A)选项一定错误;根据当a≤x<(1+2)a时,函数图象被P在BD中点时,分为对称的两部分,故(B)选项错误;再利用第4段函数为一次函数得出,故(C)选项一定错误,故只有(D)符合要求.故选(D).
  评析:解答此类问题的策略:可以归纳为三步:“一看”、“二写”、“三选”. “一看”——是指认真观察几何图形,彻底弄清楚动态问题从何点开始出发,运动到何点停止,整个运动过程分为不同的几段,何点(时刻)是特殊点(时刻),正如本题,动点P按沿折线A→B→D→C→A的路径运动,因此,y关于x的函数图象分为四部分:A→B,B→D,D→C,C→A,这是准确解答的前提和关键;“二写”——是指计算、写出动态问题在不同路段的函数解析式,注意一定要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求出在特殊点的函数的值和自变量的值;“三选”——就是根据解析式选择准确的函数图象或答案,多用排除法.可先排除不符合函数类形的图象选项,再根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进行排除,然后选出准确答案.
其他文献
数学是21世纪的每一位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是每个公民必备的,简单的消费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等能力将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应用
近年以“改为或换成”类几何问题倍受命题人青睐,这类试题以问题串呈现,其特点是探究方法类似,结论的形式相同或相近.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解答,从中去体会,总结解题思想与方法,然后运用其思想方法去解答它的变式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总结发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例1(1)操作发现:如图1,在矩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将△ABE沿AE折叠后得到△AFE,点F在矩形ABCD内部,延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同属反转录病毒科曼病毒属的成员,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如遗传变异性、抗原性、细
数形结合思想是指把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几何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的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思想方法.主要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助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数作为目的;二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  纵观多年来的中考试题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的主要病原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TGEV可导致仔猪发生呕吐、脱水与水样腹泻,TGE
2007年4月27日,上海展览中心,人声鼎沸.“2007年上海银行界小企业金融服务洽谈会”正在进行,这次“金洽会”由上海23家银行共同主办,中资银行悉数到场,内地首批完成本地注册
稻秸型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质量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稻秸的品质。稻秸经过加工处理形成产品有利于其营养成分的保持和改善,从而能使稻秸更好地被反刍动物利用。目前,国内外对
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也就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要着力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自学、交流、探究、精讲、矫正、应用”六环节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苏科版七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介绍这一模式使用
为保证电流表、电压表、变阻器、灯泡等用电器不致因电流、电压值过大超过其量程和允许值而损坏,常需对其加以限制,这类电路被称为限制型电路,其类型有多种,这类题目能较好地
光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其中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应用辨析,题型以实验探究和选择题为主;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原理的考查,题型以实验探究、选择题和作图题为主.现将其考点归类例析如下.  考点一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解读: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概括为:共面、异侧、等角.  命题题型: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