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韵律,展想象,悟诗情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vhfdv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学生虽然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但面对着意在言外、言简义丰的古诗,却常常不解字义,因此,教师常尽力解释字词。笔者认为,低年级古诗教学的关键不在于解字解词,而在于诵读、想象体验。
  一、 吟之诵之,感受韵律
  古代诗歌历来的传统是“诗言志”,古诗是作者内心情感外化的结果。《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的嗟叹咏歌,便是以吟诵的方式来诵读古诗。吟诵是一种传统的读诗方式,有其基本的规则,徐健顺等人编写的《我爱吟诵》中,在依字行腔的基础上,将吟诵的规则细化为三条:平长仄短入声促;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韵尾字拉长。这些规则,其实是将古诗中最精华的韵律美,通过拉长或缩短声音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以吟诵的方式来读古诗,最能体会古诗中的韵律美。如果教师采用“两字一顿”的单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久而久之,在学生眼里,古诗将变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使得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吟诵采取的“平长仄短”等依字行腔的读诗方式,使得古诗的节奏变得鲜明且富有变化;又因为依字行腔不像音乐那样有固定的旋律,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再配以手势,手舞足蹈,吟咏歌唱,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低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时,一开始,笔者就采用吟诵的方式来教他们。起初,他们并不知道任何规则,只是模仿我的吟诵来唱诗,唱得很开心。在笔者的吟诵课堂上,学生们手舞足蹈地唱着《古朗月行》,从“不、识、月”等入声字中,体会大诗人李白儿时的可爱与童真;学生们低吟浅唱着《游子吟》,从悠长深远的声韵中,感受母爱的光辉与温暖;学生们读《渡汉江》,那一句先是急促,转而犹豫踟蹰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让他们初识游子心;学生们读《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句中只有两个平声字,吟诵起来字字铿锵有力,是金石般的劝诫之语。
  吟诵依字行腔的方式,虽没有华丽的表达技巧,却朴素平淡地展示了汉字的音乐性,反映出“大巧若拙”的审美观。让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外在的音乐性,并进一步去体味其“内在的节奏”,即情感的律动,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有效的调动,与诗中饱含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达到领会古诗中所具有的情感之美的目的。这样的体验,比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更有效,因为它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学生主动去感悟的。久而久之,同学们便能感受不同诗歌的韵律,在把握了节奏的基础上,再来想象诗境,感悟诗情,自然是水到渠成。
  二、 展开想象,身临诗境
  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怎样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来进行古诗的教学呢?笔者在吟诵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走进诗歌的情境。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正确,读出节奏;在流利吟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在学生对诗意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吟诵,学生闭眼想象,反复数次,引导学生走进诗境。此时,如果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有很多话要说;然后,再引导学生吟诵,教师闭眼想象。学生的想象,有时可能并不与诗意完全重合,但有时学生的想象比诗意更加丰富。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我吟诵,让二年级的小朋友闭眼想象画面:他们从我的语调变化中,仿佛看到了乌黑的像墨汁一般的云彩,看到了很急很大的如珍珠般亂跳的雨,好像看到了一阵狂风吹来,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大雨,也看到了雨后望湖楼下的水,好像连到了天上。这都是诗歌的内容,学生能够想象得到已是可贵,更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他好像看到雨停了之后,望湖楼下的水与天连在了一起,有一道彩虹挂在天边,美丽极了。彩虹是诗中没有的内容,但他好像已经真的走进了诗歌,真的在望湖楼经历了这一场风雨,也真的看到了彩虹。读到这里,学生已经能够身临诗境,体悟诗情了。
  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闭眼想象诗境,还可以让学生动笔创作,把在诗中仿佛看到的情景画下来。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迅速,他们对画画有极大的热情与兴趣,画出诗意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感知诗境,体悟情感的过程。在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学生想象了这首诗的诗境,思维非常活跃,脑海里出现了许多壮观的景象。这时,我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画下来,并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达出来,使画面与诗文相吻合,颜色与情感相结合,学生能够把所想的景物画下来。假以时日,长久训练,学生自然也能把想象到的画面完整地写下来。有思维想象这双翅膀,感悟诗情并非难事。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趣味性是保证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吟诵还是想象体验,都是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积累。吟诵、想象体验这两种教法,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下一学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只要留心、用心、细心,生活中就会有许多新发现。在描写新发现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写法指导,从而让他们写出完整、具体的发现过程。笔者以实践活动“找‘坏蛋’”为例,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通过实践促进写作提升,教学效果较好。  一、 揣测——多元思考,发现寻找的乐趣  新课伊始,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教室里有“坏蛋”进入,学生即刻变得警觉,四处张望。谁是“坏蛋”?“坏蛋”在哪里?这时,教师出
期刊
儿童与故事密不可分,我们不妨将目光聚焦,继而深入,将故事习作的教与学,作为习作教学的“第二条路”。中年级写故事,高年级还是写故事,将故事进行到底。在实践中区别、形成不同学段故事的达成目标与细化目标。  事实上,抓住写好故事这个原点,我们可以做的事很多。很显然,写好故事的绝大多数精力,会聚焦在“记叙文体”上,由此伸展出来的应用文、说明文,乃至议论文练习,都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汲取精华,只需依据不同的文
期刊
一、 做一位能说会道的小导游  旅游时,面对一块石头、一棵树,我们一般不以为奇,但在那些能说会道的导游面前,它们却能吸引许多游客。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导游能把握景物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中年级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常常有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学生不仅能把画面上的内容看出来,还要能把画面上的内容说出来,并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人。如在一次看图训练时,教师在黑板上画
期刊
随文识字是老师教学生识字的一种常见方式。所谓随文识字,就是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把生字词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  然而,有些老师在听低年级语文课时,产生了这样的困惑: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学生处在认真读课文的状态,执教者突然拎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学生认读,说结构、找朋友、练习说话
期刊
课间的“兴奋点”  这一个月以来,风靡班级的课间活动绝不是“拍手、跺脚”一类的游戏,而是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人手一本书,读得哈哈大笑。当然,也有女生愁眉紧锁,甚至还不停地抹眼泪。因为,这一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班的每一位同学——《鲁滨逊漂流记》。自从学习了苏教版六上的课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杨红缨阿姨向同学们大力推荐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后,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插图,深深地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
期刊
【编者按】2016年9月27日,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南京汉口路小学为现场,举办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以‘语文素养-养成’为核心的小学语文课程深度开发研究”成果展示研讨活动,董艳老师代表子课题组上了这节研讨课——  一、 拉近距离,导入新课  师:老师初次来到六朝古都南京,送给大家一首小诗——“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这首诗描绘了你们的家乡——南京一年四季
期刊
自然的课是清晰的,心存敬畏的,这样的语文课是适度的、精度的、深度的。没有适度的课是忙碌的,没有精度的课是贫瘠的,没有深度的课是狭隘的。我们今天要说的语文课堂的新常态是自信的、流畅的、丰润的,它有着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 文本读得透  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但不是一般的读者,上课前需要把文本读厚、读透、读穿,读出属于小学语文的精髓,整理出属于学生的认知,设计出符合学生积累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不
期刊
“言”是话、说;  “语”是演说、谈论、议论,是论争辩驳;  “说”是讲话,口头表达;  “讲”是纵横论述,详细解说;  “道”是讲解、说明、表达;  “云”是不确切地言说;  “曰”是说、叫做,正式表达;  “议”是论辩是非,商议、意见、言论;  “论”是商讨准则,评说是非;  “谈”是中和、平淡的对话;  “聊”是闲谈、漫谈,且听且说;  “侃”是闲聊、说话滔滔不绝;  “囔”是小声地说话; 
期刊
一、 诗词对比,感悟特点  师:同学们,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提到春天,你的脑海里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成语或者诗句?  生:桃红柳绿、万紫千红、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评析】通过复习,唤醒已经积累的知识,为下文诗词的对比学习做好知识的铺垫,同时也为后面的运用做好准备。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天君(指大脑),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可见,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