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命题改写的有效方法

来源 :教育管理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由于每个命题的改法不一样,改后的文字与原命题的文字又有区别,学生找不到改写的有效方法,面对不同的命题就会感到特别的迷惘。
  下面,我就以上问题并结合平时的教学,谈一谈在教学“命题改写”中的一些做法。我主要是利用分类教学的方法,把类型相同的命题归类,从而归纳出改写命题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从中体验命题的改写其实也是有法可依的。
  第一类,还原命题中修饰主语的数量词,即还原命题中主语隐藏的数量词,用数量词修饰主语,从而得到改写的方法。
  如“对顶角相等。”这个命题,主语是“对顶角”,而对顶角是几个角的关系?学生很快明白是“两个”,所以可以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又如,“直角都相等”。这个命题,类似地,命题中的主语是“直角”,而“直角”是几个呢?哪个字可以给我们提示?“都”字比两个要多,表示三个或三个以上,我们可以用“一些”或“几个”来表示它的数量。所以可以改写成“如果几个角是直角,那么这几个角都相等。”
  像这样,确定主语所隐藏的数量词,就找到改写命题的关键。用此方法还可以有效地改写以下的命题:①同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②同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③等角的余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的余角也相等。”④等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的补角也相等。”
  第二类,前置命题中的主语。即先找到命题中的主语,再把主语前置表述,从而得到改写的方法。
  如“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相等。”这个命题中的主语是什么?“的”字后面的“两个数”,这两个数是怎样的?“绝对值相等”,那么结论是什么?这两个数也相等。确定主语并前置可以改写成“如果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数也相等。”
  又如“末位数是5的整数能被5整除。”这个命题的主语是“整数”,把主语前置可以改写成“如果一个整数的末位数是5,那么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第三类,补充已知条件的形成条件。命题中已知条件的表述是比较简单的,甚至隐藏了使其形成的其它条件,因此通过补充已知条件的形成条件,从而得到改写的方法。
  如“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很多学生遇到这种中间用逗号分开的命题,直接在前一句加“如果”,在后一句加“那么”。我先让学生读一读“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学生读完后并画一下图,发现条件是不够的,因为只有两条平行线,是不会出现同位角的,所以需要加上一些条件。思考同位角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很快能想到需要“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这个条件,找到了这个条件便找到了改写的关键。所以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又如,“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其中“同位角相等”是已知条件,而使它形成的条件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以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需要对学生强调的是,这两个命题的改写是有区别的,前一个命题的题设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后一个命题的题设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利用补充已知条件的形成条件的方法可以对平行线的其他两个判定方法和性质作类似的改写。
  第四类,确定命题中的初始条件。即找出命题当中所具有的初始条件,并由此得出对应的结论,从而得到改写的方法。
  如命题“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互相平行。”我先让学生画图,思考此命题中具有哪些初始条件?(一条直线及直线外一点)这个命题的初始条件就只有两个,所以可以把这两个条件写在“如果”的后面了,而对应的结论就是“经过这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互相平行”。所以可以改写成“如果直线外有一点,那么经过这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互相平行。”仔细看看改好后的命题,发现原来的命题全写在了“那么”的后面。像这样,只要找到原命题中的初始条件,再叙述这些条件所得到的结论,就可以得到改写命题的方法了。类似的方法可以改写命题“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互相垂直。”
  而对于“垂线段最短”。这个命题,由于它是一个简称,所以我让学生回忆它的全称,“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这个命题的初始条件仍然是一条直线及外一点,所以可以改写成“如果直线外有一点,那么这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中,垂线段最短”。
  总之,要学好数学命题的改写,除了可依循一些有效的方法之外,我觉得对命题要反复地读和说,用心去体会每个命题的意思,弄清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用文字表述出已知条件和结论,不要拘于原命题中文字的限制。
其他文献
一、高三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很多,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掉,才能为高考扫清障碍,顺利的升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如下。  (一)“高原现象”又称“瓶颈效应”  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很多同学都说,遭遇了学习瓶颈。  (二)
期刊
梦想是什么?他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我们一步一步走来时,身后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题记  船,因为有舵而远渡重洋;雏鹰,因为有翅膀而在蓝天自由翱翔;人,因为有梦而铸就生命的辉煌!我亦有梦想,我的梦想没有那么伟大,心系祖国过去的耻辱与未来的美好。我的梦想很小很普通,但却也只因为这一小小的梦想,激励我一步步踏实而来。我的梦——做一名普通又特殊的老师!  并不是现在已经做了教师这个职业来谈我的梦想。
期刊
课程领导力,我基于培训学习之后的个人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从学校层面看,即课程顶层设计能力,也就是以校长为中心,对学校课程的组织研究、建构开发的宏观规划能力;二是从教师层面来讲,应是在课程宏观规划下教师的具体微观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的执行能力;三是学生层面来讲,学生全程参与课程开发,积极报名选修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主体地位的体现,是课程领导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以上认识,在课程领导力建设中,
期刊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维系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初中教师,该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  要时时处处尊重学生,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挥
期刊
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第一次在数学课本中接触到分数。通过教学要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如“几分之一”的含义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几分之一”分成三个部分层层深入。一个实物(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一个“量”的几分之一和一个数量(或多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对于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掌握较好,而在学习“一个量的几分之一”时有与学生的思维脱节的地方,因
期刊
在每次考试中都会涉及到计算题目,分值大约占20~30分。然而每次考试计算题目的得分率却低得惊人。老师普遍反映,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无论是计算的正确率还是速度都不如以前。学生的计算能力低已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发展思维的主要障碍。怎样避免失分,提高计算能力已经迫在眉睫。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产生呢?我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存在问题。  一、老师存在以下现象  第一,教师对
期刊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
期刊
以前我有一种思想,认为作为教师上好自己的课,教好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全部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的思想和认识也在慢慢地转变,教师的阵地不再仅仅是那三尺讲台,更多地在三尺讲台之外,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让你对教育进行着思考。  时代在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三至五年我们的知识就有了一次更新,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局限于自己已具有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手段,
期刊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力求语文课多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第一,空间情境: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也可以是本校学生
期刊
幼儿艺术教育中,舞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内容,在促进幼儿发展、陶冶幼儿情操、开发幼儿智力诸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以生为本,有效培养幼儿的舞蹈兴趣与热情,是衡量一名幼儿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标尺。下面,笔者就自己的几点做法与大家共享。  一、理解动作,是培养幼儿舞蹈兴趣的一块基石  舞蹈,即运用动作、语言、表演、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反映幼儿的日常生活,对自然、社会的观察与理解。有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