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历史教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fffffffffffff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束鹏芳老师通过他执教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告诉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精气神、有文化味、有真性情的历史教师。
  [关键词]历史教师 职业素养 精气神 文化味 真性情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94
  如何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历史教师,是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思考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在面对不同的学情时,笔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但在学习和观摩了束鹏芳老师执教的《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课后,笔者在对“我们可以成为什么样的历史教师”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用精气神来吸引学生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成功的历史教师,但是任何成功的历史教师,在自己的历史课堂上一定首先是有精气神的教师。笔者作为一个才工作了6年的年轻教师,面对周而复始的课堂,似乎已有了职业的倦怠感。但是束老师的亮相和开场深深地吸引了笔者:他是如此地淡定儒雅,如此地和蔼可亲。整堂课下来,他都面带笑容在学生中间走动,或是对学生投去赞许的目光,或是鼓励性地拍拍学生的肩膀,这一切就是一种无法包装和简单复制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很快就收揽了学生的心灵,课堂的凝聚力也由此而生。
  也许,专业素养和教学技巧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打磨提高,但是这种文化的、学者化的精气神,却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持之以恒的修身养性,用心去丰富自己的内涵。束老师的这种精气神,不仅彰显了他自身的个人魅力,也彰显了历史学科的魅力,更让笔者深深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二、用文化味来熏陶学生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是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八的内容,里面包含了许多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美术、音乐方面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平时笔者在讲授这个专题的时候要么变成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及作品的简单堆积,要么借助多媒体展现了过多的作品,变成文化欣赏课,而这都少了些历史味和人文性。所以这是一节普遍认为不好上、难上好的课,一般也不会被选作公开课、示范课。
  但是,束老师却给我们上了一节赏心悦目、激情澎湃的课。新课导入环节,束老师播放了《小夜曲》,带着学生沉浸于音乐声中,并幻想着眼前有绿叶,有潺潺流水……随后他又朗诵了《西风颂》的选段,给学生介绍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的故事,向学生展示了美术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和《梅杜莎之筏》。课中束老师还多次援引了恩格斯的论述和《彩色欧洲》的节选,并在课堂结尾的时候深情地朗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切的展示,都让学生在听、看、想、说中领悟了浪漫主义的情怀。恰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忘记,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而他的成功之处,除了与众不同的精气神和收放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外,更重要的就是他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束老师是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还是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这种双重身份,是源于他对历史学科那发自肺腑的热爱和刻苦钻研,对知识对文化坚持不懈的追求。他的这种文化味,不仅使他的历史课堂更加人文化和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由此产生了长期乃至永恒的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追求。
  三、用真性情来感染学生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也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背景因素。在听了束老师的这节课后,笔者认为一节成功的历史课可能有很多标准与角度,但有一点肯定要有,那就是真性情。正如苏争艳老师所说的:“没有情感投入的历史课一定是苍白的,没有情感交流的历史课一定是干瘪的,没有情感共鸣的历史课一定是无效的。”
  束老师这节课的成功,自始至终在散发着他的真性情。其中有对历史学科的热爱,有对教师事业的追求,更有对学生持久的人文关怀。课堂上他的诗歌朗诵和美术欣赏,绝不是一种附庸风雅,而是源于他对文化艺术的真爱。他与学生的对话就像是和蔼的长辈在和晚辈聊天。新课结束时他还带领学生朗诵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艾略特的《荒原》,并抛出一个深邃的人生话题:“你是希望拥有单色人生呢还是彩色人生呢?” 并送给我们一句话——“文艺是有灵性的,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所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不就是束老师课堂上的这种无需修饰的真性情吗?
  记得在聆听专家点评时,陈康衡老师用四个“心”总结了他的发言,那就是“静心读书,有心积累,潜心研究,耐心等待”。这不正是对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精气神、有文化味、有真性情的历史教师的最好注脚吗?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让课堂融入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当下教学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课程强调的重要理念之一。让课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地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促使思想政治课生活化。  一、向现实生活回归  现实生活可以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知识的应用对象、实践活动的场景、体验与反思的材料等等。如果离开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是高考数学中的重头戏,同时也是让广大同学感觉到难度大,很棘手的學习难点。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多、覆盖面广、综合性比较强,往往考查考生的运算能力和综合解题能力,同学们也常常因缺乏解题策略而导致解答过程繁难、运算量大。实际上,此类问题解决方法较多,针对某类的特定问题,另辟蹊径就会踏上坦途,“柳暗花明又一村”。本文就针对利用参数法这一途径对特定问题进行举例分析。  抓住参数方程和参数的特点
摘 要:尺度或标准问题,是收入分配的核心问题,但在现实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的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收入分配尺度思想。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的尺度主要是生产要素的占有与不同占有者的实力。在共产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尺度是劳动与需要。从这些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四种分配尺度,即生产要素、实力、劳动与需要。客观考察各种分配尺度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效用,对解决中
从年幼时起,我就从门缝中窥视爷爷,领略着他如丝如缕的爱,没想到,一直到最后,我也未能将目光从门缝中移开。  爷爷有单独的书房,花梨木柜子安放在小小一角,虽说长年上着锁,但却被爷爷擦得光洁如新。时年七岁的我拥有无限的好奇心,也曾用铁丝铜勺试图打开那带锈的锁,一探其中奥秘,但终究无功而返。直到一天夜里,我从门缝内窥探,却被咳嗽声暴露了行踪。手足无措的我被爷爷带进书房,瞪大眼看着爷爷从柜子里拿出一摞摞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那么,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化”的理念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教师先导,切实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注意
课改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十年了,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改,却有一种“琵琶声停欲语迟”的感觉。其实,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必踌躇,也不必迷茫,一切的教学改革,都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化”。在此,我简单地谈一谈我对课改及高效课堂的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突击”——突出传统观念的重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承,过分注重学生接受学习和被动学习,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身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蒙上眼睛画线段”的有趣实验,结果实验表明:准确、恰当的反馈,直接影响着人的后续行为。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方向的,完整有序的复杂信息传递系统,教师只有取得了对教学效果的及时的反馈信息,才能对教学作出恰当的评价,决定下一步的教学。所以,反馈是否有效、高效,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五条反馈途径,以帮助教师更好
蒙学,即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之学。《易经·蒙卦》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这是我国关于蒙学的最早阐述,也是蒙学概念提出的依据。  在蒙学教材之中,最有名、传播最广的要数“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此外,《声律启蒙》《弟子规》《幼学琼林》《朱子家训》《笠翁对韵》等也是深入人心的蒙学教材。而本文将以《千家诗》为例,谈一谈蒙学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千家诗》由宋代文学家谢枋得
豆豆一家来到了一家奶茶店。  服务员:“欢迎光临!每个人都来杯奶茶吗?”  豆豆爸爸看了看豆豆妈妈和豆豆后,回答:“我不知道。”  豆豆妈妈回头望了望豆豆,回答:“我也不知道。”  听完爸爸妈妈的回答后,豆豆肯定地对服务员说:“是的!”  咦,这是怎么回事?爸爸妈妈都不能确定,豆豆怎么就能确定每个人都要奶茶呢?  答案步步推  ①面对服务员的提问,豆豆爸爸有几种回答的可能,不同的回答方式可以告诉我
桃小薇一如既往地沿着小路回家。她是个沉默的孩子,不喜欢说话。在家里,她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学校,她努力学习。她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可这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沉默如金的桃小薇,让她变成了朋友、家长、老师眼中的怪物。  桃小薇拖着沉甸甸的书包往家走,周围天色阴沉沉地压了下来,快要下雨了。桃小薇记得,一个星期前自己也是回家,也是遇到了下雨,然后躲进了一幢离家不远的居民楼里。  这幢楼黑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