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生命教育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smbb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要注重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主要围绕“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生命教育”来进行探讨,强调语文教学在强化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时,在学习中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关怀自己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关键词】人文关怀 生命教育
  古人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从来都是力求“文”、“道”合而为一的。虽然“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但无论哪种解说,都是紧紧围绕着对生命、对人生的解读展开的。在新课改的理念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已经确立起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中,“知识与能力”目标一直以来都为教师们所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常被提及。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逐渐为教师们所接受。而人文生命教育提倡生命意识,探求生命意义,正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贯彻人文生命教育是语文学科当然的目标。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这门工具同时又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美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努力。
  一、构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人文教育,从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孟子到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如“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都有许多关于人文教育的论述。其实,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是很重视人文教育的,美国教育家贝斯特就主张通过讲授历史哲学、人文艺术,甚至宗教等给学生以人文价值的教育。西方很多国家在学校教育中都有一套完善的通过阅读讲授西方经典来灌输其人文思想的作法。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对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视的。
  但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育人思想的淡薄,有的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但却忽略了做人。缺乏健康的心态,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不易面对困难,比较自私狭隘,甚至有因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间的一点小矛盾就怀恨在心。教育的异化、人文教育的淡化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教育缺乏了对人自身的关注与关怀。语文教应该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重视对人自身的关怀与完善。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我想他们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惊喜的,如在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让学生来谈他们眼里的徐志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从徐志摩的才华谈到了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从徐志摩的情感谈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他的《再别康桥》谈到他的《无题》《生活》等。你看一看似简单的作者简介,学生却谈了那么多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和理性的光芒,经过这一铺垫,再去引导学生学习《再别康桥》时就要容易得多了,他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积极地去欣赏语言文字的美,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他们不仅完成了教学做要求的内容,还掌握了诗歌的语言。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 可替代性。
  2、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
  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试行的新教材,编排的都是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因此在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文精神,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二、构建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我们在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青少年自杀或杀死亲人同学的报道,不由得使人心头一阵阵发颤,同时也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是什么原因诱发了这些正处于儿童或少年时期的孩子作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抉择?是他们一时情绪冲动昏了头脑?还是生活本身对他们有什么不公,让他们失去信心和希望,体验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我以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除了家庭期望值过高、学习压力过大等大家所共知的因素以外,与我们一直缺乏对生命的教育,即在引导学生从小就懂得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方面有很大的不足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造成当代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除了社会的功利主义泛滥,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漠视和推崇等因素外,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教育应以人为根本,应全面关注人的生命本身,这应该是教育最初和最终的意义。可是,受应试的束缚,一直以来,形成了重知识灌输轻人文培养,重素质教育轻生命教育的局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关于这一点我想我们语文学科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在我们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中,有关生命主题的文章或著作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这种别人没有的优势,扛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大旗,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那么如何去操作呢?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一个帮助,三个引导”。
  总之,对于语文教学,我们要切实做到,把语文课堂还位给学生,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和欣赏语言。并且在学习中学会关怀他人、关怀自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参考文献】
  《营构与创造—语文教学策略论》、《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曹明海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关 于 “ 人 文 精 神 ” 的定 位 问 题》孟建伟,北京人民出版社)
  《人文艺术》(“人文艺术编委会”编 贵州人民出版社)
  《生命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根据实验研究指出,情感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对人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的英语老师,我听过许多次观摩课和精品课,通过多次的听课我深深地感觉到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一堂课中要传递给学生许多的信息,而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借助肢体语言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  
【摘要】物理是高中理科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一门很重要的自然科学,物理所涉及的知识很广泛,它的实际应用性很强。它是一门以实验为主,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提升 高中生物理 学习兴趣 方法  很多老师反映,在高一阶段很多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不高。虽然有些同学学习很认真,上课认真做笔记,下课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物理成绩却不理想,但有些同学就相反,上课喜欢提问问题,比较活跃,学习
【摘要】作文“画面感”是指运用准确、生动、形象文字使描述的人、景、事立体呈现,同时带给读者所思、所感的一种写作效果。初中阶段,作文体裁宽泛,记叙、说明、议论都划属于考试范围,内容多样性有利于多角度进行研究,同时在初中阶段,个人写作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有价值的教学理念提出也更利于学生本身发展。本文立足于“画面感”缺失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生作文 “画面感”缺失 成因及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如果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必然会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而在中职院校中体育课程对于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重大的意义。但是
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院校为了给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保证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能够及时针对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对人才的
想要深度的改革高职校的人事制度问题需要从根本入手,科学合理的分配在职业务,强化思想统一,转变人员观念和思想。另外,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使高职院校人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浮出
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规模往往是从单个的项目公司发展壮大至一个整体的企业,随着规模变大,公司所开发的项目也会增多,在各地的项目建设中,容易逐渐形成母子公司的形式,这种情况
【摘要】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也早就明确提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的满足”,由此可见,让快乐走进课堂,让学生快乐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享受快乐的语文课堂,从而让高中语文课堂活起来呢?  【关键词】寓教于乐 语文课堂 活跃  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环节,一堂成功的教学课,离不开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巧妙地利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还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是大有益处的,往往能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借“题”导入,巧释课题是一种十分有效地课堂教学导入方式。我们知道,文章的标题,都是作者精心设定的,它就像是人的眼睛,具有统率全文的作用,好的
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在高校中是新发现的交叉性学科领域,它将管理学的知识与会计的工作内容作为重点教学内容。目前呢,已经被很多的财经院校,列为重点专业和重点培养方向。但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