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在制度上确保教师流动管理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kang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成都会议上,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表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特别是质量上的均衡,各国公认其关键在于教师。诚然如是,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实行教师在城乡之间、优质校与薄弱校之间的流动,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而这一举措的成功实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对流动教师的各种保障措施和动态管理。其一,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吸引不了优质师资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办学条件较差。所以,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添置、补充、完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配齐补足实验室、图书室和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并鼓励、督促学校努力硬化、绿化、美化校园,使其办学条件接近城区学校和优质学校的水平。其二,出台倾斜措施,鼓励优秀教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等方面出台倾斜措施,引导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并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通过交流从其他学校引进急需的学科骨干教师。比如,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绩效工资,提高农村教师评优评先比例,职称评聘、干部选拔要有一至三年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等。其三,加强动态管理,保证教师有效流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选派重点培养教师到城区学校、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城区学校、优质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支教。这项举措使教师成为“流动的兵”,能有效均衡义务教育学校师资差距。可是一些学校考虑眼前利益和个体的需求,选派出去的却是他们不需要的教师,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选派跟班、支教教师的质量严格把关,使教师交流制度真正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服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要让这些教师带着“任务”上岗,在他们跟班、支教期间和期满后进行关注与考核,使跟班者真正提高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使支教者切实带来崭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并为支教学校培养若干名优秀教师。另外,师资互派、资源共享还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即教师的定时流动和不定时流动。如划分小片区,以一所优质校为“带头大哥”,几所学校捆绑结对,每学年定时、不定时地举行教学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借班上课、同课异构、专题讲座等),互派教师,加强小片区内部的师资流动。(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
其他文献
一、山西省某市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意愿研究 目的:研究山西省某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配额抽样的方
作为校长,怎样引领教师品尝职业的幸福感,逐步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并把快乐传递给学生,构建和谐幸福校园,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2003年8月通过公开选聘,我担任大余县东门小学校长。赴任之初,有老领导提醒我,在这所全县师生人数最多的百年老校,人际关系复杂,为人处世要格外谨慎。老领导的嘱咐让我沉思。我想,只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建设教师队伍,用尊重、理解、发展、提高、温暖、体贴的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管理氛围
教师的不均衡分布,是各类学校之间存在悬殊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均衡需要教师的合理流动。然而,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流动存在着一些困难,要么有教师不愿流动,要么有教师被动流动。那么怎样让教师真心流动、争先流动呢?至少需要以下三种角色的转换。一是接受方在待遇上要厚待流动教师。流动教师不是“流放”,而是客人。流动教师并非是在原学校工作得不行,或者是在原学校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被“流放”到其他学校去,
研究目的:评价以社区为基础,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宣教干预与服务干预对核心家庭成员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流行病学社区干预性研究。在
教师工作与一般的行政、经济等工作相比,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严格的示范性、独特的个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流动管理不宜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必须遵循公平、自愿、激励等市场原则。自实行教师流动以来,我国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的管理缺乏严谨周密的制度安排,在操作教师流动工作时仅出台个别临时性措施,把决定权交给流出学校与流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只起一个“中介”作用。这种没有经过广泛论证的临时性措施,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