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紧扣话题与化实为虚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fe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上要求作文“符合题意”,这个“题意”是什么?试卷上有一句话是对“题意”最好的解释,即“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一则作文题目,“材料内容”就摆在那里,它是固定的、明显的。但“材料含意”却往往是游离的、甚至是隐含的,它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把这个游离、隐含的意义明确出来是审题的难点之一。
  【样题分析】
  (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目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构成,人物、事情、原因和结果明明白白。但考生要写什么,审题时的落脚点却不是像故事本身一样明显。想从材料里面直接选取某一个词语作为写作时的话题关键词已经不可能了,那就有必要对材料做一番完整的分析。
  故事中出现两个人物:修船工和船主。
  每个人物有一个行为:修船工在给船刷漆的时候,顺手补了船上的一个小洞;船主后来就给了修船工一个大红包。
  还有各自对行为的解释:修船工认为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不值得收取报酬;船主认为这个行为救了孩子们的命,应该给予报酬。
  这样看来,一则材料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话题。
  如果仅仅停留在材料的表面,只考虑两个人的行为,发掘不出材料里面潜在的意图,写作就会无从下手。所以必须对材料中实际的“行为”抽象处理,也就是把话题中“实”的东西进行“虚化”。在这则材料中,就是要找这些行为所代表的精神、品质。
  兩个话题能提炼出两个不同的话题关键词:修船工顺手补船的行为表现出一种与人为善的良知;船主给修船工一个大红包的行为表现出一种知恩图报的品质。
  对材料中的行为,也可以进行更多的“虚化”思考。修船工的与人为善是一个“顺手”的行为,虚化为一个“小”的行为;救了几个孩子的命,虚化为“对人有巨大作用的结果”。材料话题因此而明朗: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善举,也会给别人意想不到的好处,勿以善小而不为!他没有想到获取什么报酬,看到“漏洞”就补上,“漏洞”放大到社会背景上,应该是一种社会责任心。
  船主由绝望到感激的情感变化,都与“钱”有关。孩子划船去海上的时候,船主心中的“漏洞”依然存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给别人补洞的薪酬;当孩子平安归来时,才知漏洞被人悄悄补上了。“补漏洞”可以虚化为“善行”。把“善行”与“钱”联系起来思考,题意也会很明显:尽管他想用金钱来报答,他更应该懂得,善行真的与金钱无关!
  【高分捷径】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就是抓住话题,提炼关键词,并作相关的联想。有时候,这个词语是明显的,有时候需要分析概括。
  1. 抓住话题就不会跑题。
  “抓话题”就是找准材料中的叙述对象。“材料作文”必然会给一段材料,我们就细读这段材料,弄明白材料里面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并根据其中的前后变化,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这段材料的中心,再把这段材料的中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这一句话或一个短语就是该材料的话题。如果材料中有“激起了更多角度的讨论。”“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等词句,那个“争论”“思考”的对象就是该材料的话题。例:
  (2014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材料中出现的人、事、物比较多,不仔细分析一下就乱了阵脚。人物有:你、老大娘、刘禹锡、外国小女孩等;事情有:背物理公式、背唐诗、说出唐诗的出处等;物有:智慧芯片、书本。这些因素哪个才是审题需要的?
  这时需要考生对诸多因素加以分析,“背物理公式、定律”是有了智慧芯片以后才有的行为。同样,老大娘背唐诗、外国小女孩说出《乌衣巷》的出处,也是智慧芯片帮的忙。所以,“智慧芯片”才是本题的话题关键词。
  2. 话题词语又分为虚、实两种。
  “实”的话题词语就是话题词语限于自身含义,没有过多的解释,这类题目相对简单。“虚”的话题词语,就是分析概括材料所得出的话题词语,不限于脱离语境的常见含义,还有它结合语境所引申出来的目的义。
  化实为虚是就探究“虚”话题词语的目的义,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理解过程。材料中一些要素进行由实到虚的转换,主要方法就是概括和联想。概括就是把对材料中的一些行为进行归纳,从而得出恰当话题关键词。联想就是把材料中的人、事、物放到社会和人生的背景上去由此及彼地思考。   上面例子中的“智慧芯片”只有一个意义,算是“实”的话题词语。但“背物理公式、定律”“背唐诗”“说唐诗出处”等实际行为要归纳概括:它们只是在复述所谓的“知识”,并不能让人看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抽象出“知识”“能力”之后,再和“智慧芯片”连起来,本题要讨论的话题就明确了:智慧芯片是知识的储存,但不一定让人理解并运用知识。
  再如:(201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帮忙。飞禽说,你没有翅膀,于是拒绝了。大树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则材料类似于一则寓言。包括很多话题词语:大树、飞禽、走兽、翅膀、腿、果实。审题时不可能停留在每个词语所代表的自然意义,必须化实为虚。那就把它们放在人生和社会背景上思考,才能明白它们各自代表的目的义。
  “大树”没有翅膀、腿,又想去各地去旅行,代表着某一种没有条件还想去实现理想的人;“飞禽、走兽”不愿帮忙,没有太多深刻的含意,只是突出了大树的困境;“翅膀、腿”可以转化成实现理想的“客观条件”,“去旅行”应该是“实现理想或梦想”。“果实”可以是某种爱心、也可以是有价值的思想。这些虚话题转换以后,连起来就是:理想还要靠自己去实现,或美好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而传播等。
  3. 注意储存词语来替换那些“虚”的话题词语。
  在概括或联想的时候,需要考生有丰富的词语库。有些词语意义很接近,需要考生小心甄别。
  在上例中,大树没有翅膀和腿,有考生就把这个特点与飞禽和走兽进行对比,联想到“缺陷”“残缺”,又把甜美的果实理解成“美”,因此材料的话题就变成:残缺也是一种美。显然是偏离了题意。此处大树没有翅膀和腿,是它自身的特点,只是一个客观条件的限制,与“残缺”没有任何关系。
  【写作误区】
  在抓话题、确定话题关键词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以下错误:
  1. 肢解材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由于材料出现人、物、事件、行为等过多,考生不能整体理解材料,抓住局部内容胡乱猜测,就会找不到关键词,偏离材料的真实意图。
  在上面列举的2014年天津卷作文中,有考生看到“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一处,就认定了这是讲“科技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论述“科技改变着人类”或“科技的發展对人类是一把双刃剑”;有考生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就论述“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2. 推理过头,暗中换掉材料中的话题。
  分析材料,就要紧扣话题来进行。如果在话题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推理,把最后的结果作为写作时的话题,实际上也是偏离了原来的话题。
  还以2014年天津卷作文为例,有考生不是对材料内容比较、概括,而是对材料进行推理:有了智慧芯片,人类就可以拥有所有知识;有了所有知识,人类就不用学习;人类不用学习,就不再需要教师。因此,题目就定为“论教师的重要作用”。
  3. 置换词找不准。
  在实际审题时,很多考生遇到的困难是,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表达题意。对“实”话题词语进行虚化处理时,如果置换词找不准,随便应付,审题就造成偏差。这是跑题、偏题的源头。
  【模拟练习】
  下面两节诗歌的内容是两位诗人在漫步中看到花后的不同反应:
  [甲]我凝神观注: [乙]裂开的墙缝中有一朵花,
  矮篱上 我把你从墙上摘下,
  荠菜花开放。 连根捧在我的手中。
  这两节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套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自今年信访积案化解工作开展以来,济南市法院深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站稳人民立场,把信访积案化解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任务来抓,按照积案化解工作“路线图”和化解时间表,对标对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向前推进,强化包案责任,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  截至目前,上级法院交办信访积案160件,已全部化解,化解率为100%;济南市联席办交办信访积案77件,已申报化解76
并列连词and 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结构为A and B 或A , B and C,其中,字母A、B、C代表同类的词或短语,即A、B、C的词性相同,若是动词,其时态和非谓语动词形式也要一致,即“并列一致”。and是答题的关键依据,它涉及所有的题型,尤其是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因此,备考中要以和(and)为贵,重点关注。  一、语法填空  [例1](2016全国III卷) Confu
英国史学家柯林伍德曾说过:“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线索就是人已经做过什么,因而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已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1]进行历史人文教育,其实质意义在于认知自我,了解社会。正如吕思勉所言:“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会之所以然者也。”[2]所以,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历史思考和分析社会问题,学会准确表达个人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综合分析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政治生活》模块试题的最突出特点是:始终以年度时政热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考查,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引导考生运用学科基本知识领会现阶段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提高认识社会、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升政治素养和公民意识。  一、重视基础考查,坚持
【考纲解读】  所谓“中心明确”,包括两方面意思。首先要求作者明白自己的“立意”, 即明确“为什么写”和“写什么”。这个“意”又叫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记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或歌颂,或批评;议论类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对某个问题所持的鲜明态度,或赞成,或反对。  其次是能让读者清晰明白而確定无误的在文中找到作品的主旨句。而这种主旨句往往是通过“
我曾在2006年带出一个省语文单科“状元”黄春明,2008年又带出一个省语文单科“状元”苏庆林,2012年培养出140分的语文尖子孙婉莹,孙婉莹也是当年全省文科总分“状元”。于是一些本校的或者外校的高中老师,尤其是现任高三语文教师纷纷打电话咨询或当面追问我培养“状元”的秘诀。秘诀之类当然说不上,但硬要说一些做法,或许可以略陈一二。  诚然,在芸芸考生之中,有 “状元”实力的同学委实不少,到底状元最
【基本情况】  小娟,女,18岁,高三学生,因为几次向班主任请求换回普通班,班主任转介给我的。原来小娟从高二进入重点班后开始感觉压抑,到高三时觉得压力越来越大。高一在普通班时学得轻松自在,在班上一直保持在前几名;高二时因为成绩好进入重点班,刚开始感觉挺好,进重点班是自己渴望已久的,父母老师都为我而自豪。可是慢慢就觉得压抑了,每次成绩都在班上末尾几名。不能忍受班上的同学回答问题做作业比我快,特别是和
对于私人经营的实体书店,生意和人气不仅是兴盛的代表,更是活下去的依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书店日子着实难熬。  “实体书店对空间依存度高,读者要有足够逗留时间,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人员聚集。”北京某实体书店负责人马笑巍坦言,疫情期间对于书店这种场所,公众唯恐避之不及。除了生活必需品消费,大家对图书的需求大为下降。  近些年,本就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除了打造文化空间和周边产品,外
笔者连续15年担任高三英语教学,曾培育了一个高考英语满分“状元”,不但总结出了一些指导高三考生备考的经验,而且还对高考英语命题研究产生了极大兴趣,对高考英语命题提出过重大改革建议,并且为教育部考试中心所采纳。  高三复习的传统方式就是“题海战术”,高三师生苦不堪言,事倍功半。诚然,高考复习不练不行,但关键是不能漫无目的的训练,不能乱练,有些训练也不一定非要按照高考题型来练才更有效。事实上,并不是练
【考纲解读】  “符合文体要求”是《新课标语文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基础等级的第二条要求。  这个要求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指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要求。所谓“文体”,是指《考试说明》中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常用应用文等文章体裁。近几年的大多数情况是“文体不限”,但有时也有明显规定写某一种文体的。在“文体不限”的情况下,材料中一般存在一定的文体倾向。  其次是指所写文章符合考生自己选定的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