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公有房产资源是地方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是地方高校办学的主要物质资源和基础。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曲阜师范大学近年来在公有房管理方面的工作实践,提出增强管理意识、健全管理体制、实行有偿使用等有效措施,以提高地方高校的公有房投资效益。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有房;资产管理
作者简介:鞠宏伟(1974-),男,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实验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资产管理及实验教学管理。(山东 日照 276826)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形势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地方高校的招生、基建规模迅速扩张,公有房面积大大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地方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地方财政拨款,但实际到位情况并不理想,甚至部分高校在负债运转。面对新形势,如果仍旧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分配模式,公有房不仅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会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如何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地方高校公有房的投资效益,成为各地方高校房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课题。笔者通过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有效管理地方高校公有房,提高公有房的投资效益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有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文体活动、行政办公、师生生活、生产经营以及商业服务等用房。[1]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公有房产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没有得到重视,缺少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存在多元管理、体制僵化等现象,降低了公有房产的投资效益。
1.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底数不清
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强调了很多年,但一些高校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对“国有资产”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明确和完整的认识,对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公有房产问题,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公有房一直采用实物管理方式,不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缺乏政策研究和理论指导。一直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凭经验管理,没有相应的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学校一旦将房产分到各使用单位,各使用单位即将使用的公有房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的部门无偿占用学校的房舍私自办班或出租创收,这不仅使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很容易滋生腐败。对于这些现象,普通教职工习以为常,甚至一些校领导也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公有房管理意识。由于对公有房管理长期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对公有房使用进行专门的管理,很少对其进行动态跟踪,公有房的管理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使用情况不明,底数不清。
2.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地方高校公有房产管理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管理较为混乱,主管部门多。[2]以曲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教务处、后勤处、基建处、资产处都在管,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归口单位。究竟由哪个部门集中管理没有明确,责任和权力都不到位,各部门之间也不协调,往往占用的面积超过应该使用的面积,造成资源浪费。
3.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仍然采取台帐管理方式管理公有房,没有一种系统的管理,不能很清楚地显示现有房屋的使用情况,房间分配历史记录难以查询,导致房产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地掌握公有房信息,造成一方面房屋使用闲置,另一方面紧急需要房屋却无法抽调。同时很多房间被一些部门私自改造为多个房间,导致房屋门牌号与其他门牌冲突或有的房间无编号。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公有房管理的工作效率,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数量急剧增加的地方高校公有房,对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引入信息化管理。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化,人员培训没有制度化,责任不清的现象还较普遍,管理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二、公有房有效管理的措施
1.增强意识,摸清底数
对公有房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公有房管理的领导,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公有房管理模式必须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传统方式下的多条块管理和无偿化使用,已无法解决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中公有房整体供求紧张、局部效用不均衡的矛盾。要树立效益观念,强化成本意识,并赋予公有房价值化特性,通过提高公有房的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公有房管理的关键一步就是摸清全校公有房底数,这也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我校在进行公有房清查时,提出了“五好”的工作理念:一要宣传好,做到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二要培训好,成立公有房产清查队伍,并进行培训,培训工作要做细、做实,保证清查准确率;三要结合好,要结合教务、后勤、基建等部门信息,科学地组织开展清查工作;四要协调好,要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争取得到最大支持;五要利用好,要对清查结果科学地进行分析,为长远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2.理顺关系,健全体制
从理顺关系、健全工作体制、规范规章制度入手,对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进行改革。以我校为例,学校首先成立公有房产管理委员会,领导推动公有房产使用和管理工作,并规定资产管理处为学校公有房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改变了公有房产多元领导的混乱局面,大大推动了公有房管理和改革工作进程。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包括《曲阜师范大学公有房管理暂行规定》、《曲阜师范大学出租房屋招租实施细则》、《曲阜师范大学公有房屋出租管理细则》等,使管理有章可循。最后,根据公有房使用性质,对其分类,按类指定归口管理部门。如党政办公用房及后勤保障服务用房由后勤管理处归口管理;教学、实验、科研用房由教务处归口管理;校办产业用房由校办产业处归口管理;出租房屋由资产管理处归口管理。并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
3.有偿使用,动态管理
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必须打破无偿用房的陈规,全面推行公有房管理有偿使用制度。为此,我校首先制定各类用房标准,核定各单位用房配置面积。定额内用房免交房产资源调节费。经批准可超额占用学校房产的,学校收取房产资源调节费;达不到配额标准的,学校给予适当补贴。并对公有房产实行动态管理,定额面积随用房单位机构、教学科研任务量以及在册学生、在编教职工人数的变化,每年进行调整。[3]此外,学校加强了对经营性房产的管理,经营性房产由学校统一安排。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公有房原则上不得用于出租。在满足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公共活动等各项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出租的,必须报经资产管理处审查、学校批准,纳入统一管理。我校于2009年排除重重阻力,关停了违规出租用房并对回收的原出租房产组织了清理维修。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三批次32户经营性用房的招租、签约和委托管理工作,共出租经营性房产7千余平方米,收取租金126万余元全额上交校财务。这是我校历年来经营用房承包费、租赁费第一次全额交由学校统筹支配。
4.强化手段,完善队伍
有效的管理手段是确保公有房得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当前,采用信息化管理应成为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方式的首选。我校依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公有房管理专用信息系统对我校公有房实行信息化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公有房政务公开,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机制。目前,地方高校的公有房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薄弱,计算机技术、经济知识都较薄弱,不少人参加公有房管理的时间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有房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对公有房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要将培训制度化。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公有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确保公有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入探索,总结经验。跟其他许多地方高校一样,我校的公有房管理改革工作也才刚刚开始,虽初见成效,但尚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改进。譬如,有偿使用的核算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一些改革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实施困难。但是进行公有房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改革政策效果上的探讨,对地方高校的公有房管理改革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地方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新.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3):72-74.
[2]黄英锋.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75-78.
[3]林敏莉.高校实验室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98-99.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关键词:地方高校;公有房;资产管理
作者简介:鞠宏伟(1974-),男,山东日照人,曲阜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实验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资产管理及实验教学管理。(山东 日照 276826)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形势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应对国际竞争的需求,地方高校的招生、基建规模迅速扩张,公有房面积大大增加,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由于地方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为地方财政拨款,但实际到位情况并不理想,甚至部分高校在负债运转。面对新形势,如果仍旧采用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分配模式,公有房不仅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会阻碍学校的健康发展。如何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地方高校公有房的投资效益,成为各地方高校房产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课题。笔者通过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有效管理地方高校公有房,提高公有房的投资效益进行探讨。
一、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有房是指产权属于学校的各种用房,包括教学、科研、文体活动、行政办公、师生生活、生产经营以及商业服务等用房。[1]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公有房产作为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没有得到重视,缺少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存在多元管理、体制僵化等现象,降低了公有房产的投资效益。
1.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底数不清
地方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强调了很多年,但一些高校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职工对“国有资产”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明确和完整的认识,对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公有房产问题,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公有房一直采用实物管理方式,不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核算,缺乏政策研究和理论指导。一直采用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凭经验管理,没有相应的绩效评估和监督机制。学校一旦将房产分到各使用单位,各使用单位即将使用的公有房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的部门无偿占用学校的房舍私自办班或出租创收,这不仅使国有资产流失,而且很容易滋生腐败。对于这些现象,普通教职工习以为常,甚至一些校领导也熟视无睹,缺乏应有的公有房管理意识。由于对公有房管理长期未引起足够重视,未对公有房使用进行专门的管理,很少对其进行动态跟踪,公有房的管理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使用情况不明,底数不清。
2.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地方高校公有房产管理的突出问题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管理较为混乱,主管部门多。[2]以曲阜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教务处、后勤处、基建处、资产处都在管,但没有一个统一的归口单位。究竟由哪个部门集中管理没有明确,责任和权力都不到位,各部门之间也不协调,往往占用的面积超过应该使用的面积,造成资源浪费。
3.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许多地方高校仍然采取台帐管理方式管理公有房,没有一种系统的管理,不能很清楚地显示现有房屋的使用情况,房间分配历史记录难以查询,导致房产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地掌握公有房信息,造成一方面房屋使用闲置,另一方面紧急需要房屋却无法抽调。同时很多房间被一些部门私自改造为多个房间,导致房屋门牌号与其他门牌冲突或有的房间无编号。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公有房管理的工作效率,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数量急剧增加的地方高校公有房,对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引入信息化管理。此外,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不够专业化,人员培训没有制度化,责任不清的现象还较普遍,管理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二、公有房有效管理的措施
1.增强意识,摸清底数
对公有房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公有房管理的领导,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公有房管理模式必须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传统方式下的多条块管理和无偿化使用,已无法解决地方高校快速发展中公有房整体供求紧张、局部效用不均衡的矛盾。要树立效益观念,强化成本意识,并赋予公有房价值化特性,通过提高公有房的使用效率,确保投资效益最大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公有房管理的关键一步就是摸清全校公有房底数,这也是科学决策的依据。我校在进行公有房清查时,提出了“五好”的工作理念:一要宣传好,做到人人皆知,深入人心;二要培训好,成立公有房产清查队伍,并进行培训,培训工作要做细、做实,保证清查准确率;三要结合好,要结合教务、后勤、基建等部门信息,科学地组织开展清查工作;四要协调好,要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争取得到最大支持;五要利用好,要对清查结果科学地进行分析,为长远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2.理顺关系,健全体制
从理顺关系、健全工作体制、规范规章制度入手,对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进行改革。以我校为例,学校首先成立公有房产管理委员会,领导推动公有房产使用和管理工作,并规定资产管理处为学校公有房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改变了公有房产多元领导的混乱局面,大大推动了公有房管理和改革工作进程。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包括《曲阜师范大学公有房管理暂行规定》、《曲阜师范大学出租房屋招租实施细则》、《曲阜师范大学公有房屋出租管理细则》等,使管理有章可循。最后,根据公有房使用性质,对其分类,按类指定归口管理部门。如党政办公用房及后勤保障服务用房由后勤管理处归口管理;教学、实验、科研用房由教务处归口管理;校办产业用房由校办产业处归口管理;出租房屋由资产管理处归口管理。并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
3.有偿使用,动态管理
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必须打破无偿用房的陈规,全面推行公有房管理有偿使用制度。为此,我校首先制定各类用房标准,核定各单位用房配置面积。定额内用房免交房产资源调节费。经批准可超额占用学校房产的,学校收取房产资源调节费;达不到配额标准的,学校给予适当补贴。并对公有房产实行动态管理,定额面积随用房单位机构、教学科研任务量以及在册学生、在编教职工人数的变化,每年进行调整。[3]此外,学校加强了对经营性房产的管理,经营性房产由学校统一安排。各单位占有使用的公有房原则上不得用于出租。在满足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公共活动等各项工作需要的情况下,确有特殊原因需要出租的,必须报经资产管理处审查、学校批准,纳入统一管理。我校于2009年排除重重阻力,关停了违规出租用房并对回收的原出租房产组织了清理维修。在此基础上组织了三批次32户经营性用房的招租、签约和委托管理工作,共出租经营性房产7千余平方米,收取租金126万余元全额上交校财务。这是我校历年来经营用房承包费、租赁费第一次全额交由学校统筹支配。
4.强化手段,完善队伍
有效的管理手段是确保公有房得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有力保障。当前,采用信息化管理应成为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方式的首选。我校依托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公有房管理专用信息系统对我校公有房实行信息化管理,并通过网络实现公有房政务公开,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机制。目前,地方高校的公有房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相当薄弱,计算机技术、经济知识都较薄弱,不少人参加公有房管理的时间较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有房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对公有房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要将培训制度化。通过举办培训班、经验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公有房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确保公有房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三、结束语
地方高校公有房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深入探索,总结经验。跟其他许多地方高校一样,我校的公有房管理改革工作也才刚刚开始,虽初见成效,但尚有许多具体工作需要改进。譬如,有偿使用的核算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一些改革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力,实施困难。但是进行公有房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改革政策效果上的探讨,对地方高校的公有房管理改革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地方高校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为地方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新.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的探讨[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4(3):72-74.
[2]黄英锋.高校公用房管理改革探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75-78.
[3]林敏莉.高校实验室用房有效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3):98-99.
(责任编辑: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