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谈初中生学习时有浮躁现象,不太愿意读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因此小说的阅读教学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主观性,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教学的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67-0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节描写。在这三个要素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塑造人物形象则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因此,我觉得把握故事情节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在生活快节奏化的今天,人们大多都显得非常浮躁,能耐下心去读小说的人太少了。我们的初中生从小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便是在电视中的动画片、电视剧和一些文艺节目,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自觉地去读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而小说的阅读教学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主观性,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也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小说的阅读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阅读小说,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感受开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进而受到艺术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故事情节中的思想最终实现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要设法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主动性。我觉得这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小说教学的目标是在让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故事情节中的思想而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自觉、专注地去阅读,去配合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主动性呢?既然我们的初中生从小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主要是电视中的动画片、电视剧,而这些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视剧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他们感兴趣的这类被拍成电视剧的小说来激发他们对小说的阅读地兴趣。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有了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有了可能。
第二,要以把握故事情节为突破口,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思想,把握人物形象来达到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人们阅读小说,最感兴趣的首先应该是故事情节,我们的初中生当然也不会例外的。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再让他们复述故事梗概,最后结合对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分析引导学生去理解人物思想特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获得教益。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故事情节,全面深入而又合理地理解人物思想,把握人物形象。拿到一篇小说,在学生整体感知并初步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改写。可以改写故事中的某个细节,可以改变人称,可以改变故事中的主人公等(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让学生以于勒的口吻来改写,或以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位的口吻来改写,还可以改变其中的情节比如让“姐夫”发现了于勒是个穷光蛋,或者让于勒衣锦还乡等)。再让他们把改写的文章和原文做比较、分析、评判。还可以续写,可以按照原作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续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等。相信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一定能够提高小说教学的效果的。
第四,结合小说思想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拓展训练,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还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在授完该课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无像于勒或者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如果有你怎么看待他们,假如你就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位,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等等,用以增强他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进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
第五,小说教学时,必须做到重点明确,努力做到一节课有一节课的重点,一篇课文有一篇课文的重点,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重点。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并逐一突破,相信小说教学的效果就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的。因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且这些目标也不像理科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它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时间比较漫长。在一篇课文中,可能可以实现很多目标,有时一篇课文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去实现很多目标。这样很多老师可能会操之过急,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很多内容,使课堂容量过大。这样做的结果是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位。教师受累,学生受罪,功半事倍,得不偿失。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目标并不要求在这一节课去实现,可以放在下节课或者课外辅导时间去进行。另外,我们还有很多目标是学要用很多节课才能实现的。因此,我觉得我可以把一些重点教学目标化整为零,分成不同节课去完成,稳扎稳打,效果一定比让学生们去囫囵吞枣好得多。
总之,我认为在小说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参入到小说教学中来,教师自己也必须有明确适度的教学重点和切实可行的突破重点的措施并能恰到好处地付诸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教学的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4-067-01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节描写。在这三个要素中,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用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而塑造人物形象则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的,因此,我觉得把握故事情节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在生活快节奏化的今天,人们大多都显得非常浮躁,能耐下心去读小说的人太少了。我们的初中生从小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便是在电视中的动画片、电视剧和一些文艺节目,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自觉地去读一些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而小说的阅读教学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主观性,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我觉得这也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小说的阅读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人们阅读小说,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感受开始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进而受到艺术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故事情节中的思想最终实现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要设法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主动性。我觉得这是提高现代小说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为小说教学的目标是在让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在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故事情节中的思想而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自觉、专注地去阅读,去配合教师引导的教学活动。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阅读小说的积极主动性呢?既然我们的初中生从小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主要是电视中的动画片、电视剧,而这些他们感兴趣的动画片、电视剧大多是根据小说改编的,那么,我们就可以以他们感兴趣的这类被拍成电视剧的小说来激发他们对小说的阅读地兴趣。这应该是可以做到的。有了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就有了可能。
第二,要以把握故事情节为突破口,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思想,把握人物形象来达到提高现代小说教学的有效性。人们阅读小说,最感兴趣的首先应该是故事情节,我们的初中生当然也不会例外的。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再让他们复述故事梗概,最后结合对相关的细节描写的分析引导学生去理解人物思想特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获得教益。
第三,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充分理解故事情节,全面深入而又合理地理解人物思想,把握人物形象。拿到一篇小说,在学生整体感知并初步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改写。可以改写故事中的某个细节,可以改变人称,可以改变故事中的主人公等(如教授《我的叔叔于勒》,就可以让学生以于勒的口吻来改写,或以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位的口吻来改写,还可以改变其中的情节比如让“姐夫”发现了于勒是个穷光蛋,或者让于勒衣锦还乡等)。再让他们把改写的文章和原文做比较、分析、评判。还可以续写,可以按照原作中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续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挥想象进行创作等。相信通过这样一些方式一定能够提高小说教学的效果的。
第四,结合小说思想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思考,并展开拓展训练,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还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在授完该课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无像于勒或者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如果有你怎么看待他们,假如你就是菲利普夫妇中的一位,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等等,用以增强他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进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
第五,小说教学时,必须做到重点明确,努力做到一节课有一节课的重点,一篇课文有一篇课文的重点,一个单元有一个单元的重点。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并逐一突破,相信小说教学的效果就一定可以得到提高的。因为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且这些目标也不像理科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它的实现过程比较复杂、时间比较漫长。在一篇课文中,可能可以实现很多目标,有时一篇课文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去实现很多目标。这样很多老师可能会操之过急,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很多内容,使课堂容量过大。这样做的结果是面面俱到、面面都不到位。教师受累,学生受罪,功半事倍,得不偿失。实际上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目标并不要求在这一节课去实现,可以放在下节课或者课外辅导时间去进行。另外,我们还有很多目标是学要用很多节课才能实现的。因此,我觉得我可以把一些重点教学目标化整为零,分成不同节课去完成,稳扎稳打,效果一定比让学生们去囫囵吞枣好得多。
总之,我认为在小说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参入到小说教学中来,教师自己也必须有明确适度的教学重点和切实可行的突破重点的措施并能恰到好处地付诸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