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诗歌意境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只要具备了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等特征其中的任何一个特征,都可以说这首诗有诗味,亦有意境。
  关键词:诗歌 意境 教学
  G633.3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境教学是当前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式。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诗贵意境”,这是人们在诗歌评论、诗歌鉴赏和中学诗歌教学中常说的一句话。 关于“意境”的定义,《实用语文教学词典》对意境作了如下解释:“文艺作品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属主观感受;‘境’即生活图景,属客观对象。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溶为一体,就形成了作品的意境。”
  笔者认为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一首好诗,只要具备了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等特征其中的任何一个特征,都可以说这首诗有诗味,有诗意,亦有意境。那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意境呢?
  一、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看来纯粹是写景物的,其实写景也就是写情。”意思是一首有意境的好诗不写景则已,要写景就要做到移情入景,借景寓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里的情,是诗人的感情;这里的景,是诗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即自然景物一旦跳入诗人的诗行,就要带上一层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现诗人特定的情感而服务。至于情与景的关系,可分为相辅相成与相反相成两种情况。
  中国古诗中这种景中寓情,相辅相成者比比皆是,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表现了另一种优美的意境。这是一首描写黄沙岭夜景的词作。明月、树木、鸟雀、星空、茅店、小山、小桥、流水等,这些视觉中的形象构成一幅优美的图画。蝉鸣声、蛙鸣声、风声、雨声则是从听觉上构成了一首优美的乐曲。清风吹来,稻花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再从嗅觉上写出了作者无比快乐的心情。自此,一幅有形有声、赏心悦目的农村风景画立时呈现在面前。作者触景生情,“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读者在尽情欣赏词中优美的意境中受到感情熏陶,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人不自觉地陶醉在情景交融的意境中。
  我们接触的写景诗歌中,绝大多诗歌都是情景相辅相成的,即喜景写喜情,悲景写悲情。然而,也有一些诗歌出现了情景相反相成的情况,那就是以乐景寓哀情,以哀景衬乐情。这种诗作,亦应视为情景交融。如范仲淹的《渔家散·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蟑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时间是秋天,地点是塞下,具体的地方是孤城。人物是将军和征夫。他们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凉的笳声和羌管,自然想家,但功未成,不能回去。饮浊酒,愁不能寐。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人的心情,情景交融,使读者体会到这些在边疆卫戍的人的情怀。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这分,而景生情,情生景,衣乐之触,荣翠之通,互藏无它。”这段话,一语点透了情景交融的神韵。
  二、动静相宜
  动静相宜,是铸造意境的另一方法。诗人运用这方法写诗时,往往精心地将景物的动态与静态有机地加以融合,巧妙地进行相互映衬,从而收到动静相宜、跌宕有致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效果一旦出现,诗的韵味将会无穷,诗的意境也就蕴涵其中了。南朝梁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因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被称为“文外独绝”和具有意境美的好诗。这两句诗之所以具有如此美的意境,就在于诗人以“蝉噪”和“鸟鸣”反衬出“林愈静”、“山更幽”的恬静环境。
  动与静,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形态。没有动,则显不出静;没有静,也显不出动来。所以王安石曾把“风定花犹落”和“鸟鸣山更幽”组合相对,意在说明:不论前一句的静中有动,还是后一句中的动中有静,均能在动静相宜中构成诗的意境美。
  三、虚实相生
  诗歌中的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第三朵初绽的蓓蕾。一般来说,梦境、幻境、仙境、奇特的想象以及夸张辞格中的形象、景物、为虚;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为实。诗歌常常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手法构成优美的意境。
  清人张潮在他的《幽夢录》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不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这里道出了虚实相生的关系,其实也是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之一种,那么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形式会是怎样呢?
  1、景物为实,情感为虚。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朱喜《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水多”。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是实景,但诗中让人领悟到一种人生哲理。那就是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静,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抑。诗人在绘景中表达人生情趣,这便是虚。
  2、物象为实,意境为虚。如《天净沙·秋思》中,利用白描式手法,具体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秋天物象,但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再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人用壮言夸饰与巧比妙喻之法变无形于有形,写出自己心中的无限感伤与愁苦。“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极言闲愁之多,无法排遣,词人以实写虚,化无形于有形,极富感染力。
  3、正面为实,侧面为虚。诗人为了抒情达意的深婉,常常会从侧面落笔写来,或烘托或暗示。白居易《琵琶行》中诗人三次写到“江月”,“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托出瑟琶声的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绕船明月江水寒”则写出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
  由此观之,进行诗歌教学,若能把“情景交融、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和意在言外”等体现诗歌意境的五个特征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就可以去品味、鉴赏任何一首诗是否具有清新饿而优美的意境了。
其他文献
期刊
【内容摘要】“小栏目”在高中政治教材中占有很大份量,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内容往往被忽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巧用教材中的“小栏目”,不仅能联系实际、渗透思想教育,还能有效地导入新课、深化教学内容以及优化课堂小结。因此,政治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小栏目”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小栏目 导入 深化 渗透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新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增加了
摘要: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不同的色彩给予人们视觉上不同的感觉,再加上色彩、平面、立体,给人以不同的情感。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色彩构成教学探究。  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中图分类号】J063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
【摘要】多年来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弊端:追求热闹、追求形式、小组讨论虚设,多媒体滥用等等,掩卷而思,到底怎样的教学才是语文课堂的本真?程少堂老师提出的语文味课堂就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人从四个方面来谈怎样上出语文味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味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十年之久的语文课堂经历了追求形式的多样、热闹、十八般武艺呈现之后,近几年又回归沉静,反思如何上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以简单、有效为特点的图形思维工具,对发射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教育领域将这一思维工具引入教学中来,以使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提高。而高中英语就是其中将思维导图引入课堂教学的一门课程。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它在高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英语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0.引言  在我国深入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模式的革新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这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任务教学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也有积极意义,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究,让任务教学法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杀手锏。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任务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在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延续的是教师讲,学生听,
摘要】本文通过实际生活中问题解决策略和数学解题策略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五种解题策略。即建模策略、特殊化策略、整体策略、中介点策略、分解与重新组合策略。这五种策略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灵活的运用。  关键词】建模策略 特殊化策略 整体策略 中介点策略 分解与重新组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数学究竟有什么作用?当学生在日后走向社会,能真正研究数学
摘要: 课前预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讲述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课前预习对学生能够很好地当堂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前预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了一节《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开课展示,我提前设计好了预习提纲,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整节
摘要 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树立有效性意识。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實现途径、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10多年,自踏入教师这一职业起,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不应过于呆板,而应注重效率,强烈的改革意识,呼唤着中学教师必须努力适应形势需要,提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