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此后,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而所谓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以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也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教育在实现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涵义很广,具体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只有身体健康,特别是大脑健全的人,他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转;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人的良好自我心理意识是心理健康的另一方面,这些良好的自我心理意识包括清楚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知之明、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和情绪控制能力;生理健康的最后一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必然担当一定的角色,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指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社会环境。
体育教学不仅能坚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中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有研究人员对辽宁省2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5027名学生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结果也表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可见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由其生理学机制所驱使的。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教学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
大学生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而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起到缓解、释放这些不良情绪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大学生的个性,有选择、有目的选择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并在体育活动时按照一定的强度和质量,保证每次锻炼时间在一小时左右,运动量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规律。长此以往可以逐渐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痛苦和烦恼中摆脱出来,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通过运动锻炼使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学生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有研究报道:体弱和缺乏耐力的青少年男子自我概念偏低。而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锻炼不仅要求学生从事一定身体练习,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方面进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可以提高其应对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中,体验到进步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增强自尊和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3.通过体育教学健全人格
体育教学中师生、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现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心、社会交往锻炼和心理诱导等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研究的六个方面(自控力、社会适应力、自信和精神振奋、合作、身心调节和自我批评)均较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提高。日本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能力发展好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其心情变化少、自卑感少、情绪稳定、精力充沛、能与人很好的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反之,运动能力差的、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缺乏耐力,个性有问题的也较多。此外,体育教学还具有提高智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改善认识活动,消除疲劳等其他积极作用。
4.体育锻炼对一些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作用
抑郁和焦虑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竞争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患有抑郁和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在校学生,虽然不用面临工作的压力,但同样受学习、家庭以及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恼,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就很容易患上抑郁和焦虑症,一些学生往往会借助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不可否认,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一方面会增加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
许多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焦虑和抑郁症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整个机体的活力,这对于神经系统活力的恢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甲肾上腺素水平要比正常人低,第三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自制力,增加患者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原动力。
三、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把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放首位
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学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或者不能从中获得乐趣,就不可能产生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但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方法过予刻板化,导致了学生在接触了一段时间体育课后,就显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根据体育教学中出现喜欢体育课的大学生人数下降现象,应在体育教学中将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首位。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去工作。
2.运动锻炼应以有氧活动为主
学生到室外上体育课,教师不应该用竞技化方法来训练,而应该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放松的环境,锻炼身体的内容应以有氧为主。有规律的有氧活动,可以给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及运动系统良好的刺激,有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耐力和身体机能,所以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适宜的有氧活动包括: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健美操和球类运动等。
3.体育锻炼应持之以恒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效益随着课程长度的增加(几周或几个阶段)而增加。要维持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效益,并使之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使锻炼形成一种生活规律,并且长期坚持,养成习惯。但目前许多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就更少,这无疑减弱了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大学体育教学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目标,对大学生加强体育教育的现代意识培养,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让学生自觉、持之以恒锻炼身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4.改革体育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必须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大纲进行改革,打破过去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材的格局,安排切合高校公共体育实际的系列课程,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使用性、科学性、实效性及趣味性,并向轻松自由、充满情趣、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各阶段的系统学习,掌握一至两门终身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使体育让每一个大学生终生受益。大学体育教师要注重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可喜的是目前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创新,诸如快乐体育、和乐体育等。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首先教学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使他们及早摆脱忧愁、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其次运动锻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再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现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最后体育锻炼对一些精神类疾病有治疗作用,让患者摆脱对药物的依赖。体育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健康的涵义很广,具体定义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但一般认为心理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三方面的意义。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只有身体健康,特别是大脑健全的人,他的情感、意识、认知和行为才能正常运转;生理健康是物质基础,人的良好自我心理意识是心理健康的另一方面,这些良好的自我心理意识包括清楚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知之明、有良好的心理适应和情绪控制能力;生理健康的最后一方面是社会适应能力,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就必然担当一定的角色,良好的适应能力是指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社会环境。
体育教学不仅能坚强学生的体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是学校教育中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有研究人员对辽宁省2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5027名学生所进行的心理测试,其结果也表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可见体育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相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由其生理学机制所驱使的。
二、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教学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
大学生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而适当的体育锻炼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起到缓解、释放这些不良情绪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大学生的个性,有选择、有目的选择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并在体育活动时按照一定的强度和质量,保证每次锻炼时间在一小时左右,运动量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规律。长此以往可以逐渐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痛苦和烦恼中摆脱出来,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2.通过运动锻炼使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学生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有研究报道:体弱和缺乏耐力的青少年男子自我概念偏低。而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锻炼不仅要求学生从事一定身体练习,而且还能够对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等方面进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可以提高其应对挫折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中,体验到进步后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增强自尊和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3.通过体育教学健全人格
体育教学中师生、学生之间交往密切,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他学科难以企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现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心、社会交往锻炼和心理诱导等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在研究的六个方面(自控力、社会适应力、自信和精神振奋、合作、身心调节和自我批评)均较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提高。日本学者也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能力发展好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其心情变化少、自卑感少、情绪稳定、精力充沛、能与人很好的交往、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反之,运动能力差的、较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缺乏耐力,个性有问题的也较多。此外,体育教学还具有提高智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改善认识活动,消除疲劳等其他积极作用。
4.体育锻炼对一些精神类疾病的治疗作用
抑郁和焦虑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竞争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患有抑郁和焦虑症的人越来越多,在校学生,虽然不用面临工作的压力,但同样受学习、家庭以及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恼,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就很容易患上抑郁和焦虑症,一些学生往往会借助一些抗抑郁的药物,不可否认,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治疗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一方面会增加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容易形成药物依赖性。
许多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焦虑和抑郁症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增加整个机体的活力,这对于神经系统活力的恢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甲肾上腺素的水平,大量医学研究表明抑郁患者,甲肾上腺素水平要比正常人低,第三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自制力,增加患者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原动力。
三、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把激发和保持运动兴趣放首位
大学生喜欢上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学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最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不喜欢或者不能从中获得乐趣,就不可能产生满足感和良好的情绪体验。但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方法过予刻板化,导致了学生在接触了一段时间体育课后,就显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根据体育教学中出现喜欢体育课的大学生人数下降现象,应在体育教学中将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至于学生多学或少学一些竞技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运动动作是否规范并不是首位。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学生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会有健康的身体去工作。
2.运动锻炼应以有氧活动为主
学生到室外上体育课,教师不应该用竞技化方法来训练,而应该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放松的环境,锻炼身体的内容应以有氧为主。有规律的有氧活动,可以给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及运动系统良好的刺激,有助于保持和发展学生的耐力和身体机能,所以具有较高的锻炼价值。适宜的有氧活动包括:跑步、游泳、骑自行车、健美操和球类运动等。
3.体育锻炼应持之以恒
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效益随着课程长度的增加(几周或几个阶段)而增加。要维持身体锻炼的心理学效益,并使之长期发挥效益,就必须使锻炼形成一种生活规律,并且长期坚持,养成习惯。但目前许多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就更少,这无疑减弱了体育教学的心理效益。大学体育教学应根据:“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目标,对大学生加强体育教育的现代意识培养,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运动能力,让学生自觉、持之以恒锻炼身体,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
4.改革体育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必须对原有的体育课程大纲进行改革,打破过去以竞技项目为主要教材的格局,安排切合高校公共体育实际的系列课程,使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使用性、科学性、实效性及趣味性,并向轻松自由、充满情趣、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让学生通过各阶段的系统学习,掌握一至两门终身锻炼的手段和方法,使体育让每一个大学生终生受益。大学体育教师要注重的不仅是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可喜的是目前许多学校体育工作者已经开始认识到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积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创新,诸如快乐体育、和乐体育等。
总之,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首先教学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使他们及早摆脱忧愁、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重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其次运动锻炼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心,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再次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现和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最后体育锻炼对一些精神类疾病有治疗作用,让患者摆脱对药物的依赖。体育教师一方面要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质,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