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之于写作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fficer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作家的灵气,大半来自于童年的生命体验。东北边陲小镇的幼年记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祖父的后花园,给了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源泉;病弱的孩子远离人群,一个人赶着羊羔在荒滩上放羊,天上的飞鸟,草丛里跳出来的红狐狸,给了莫言关于生命的孤独最初始的认识……
  我想,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自小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就是最大的天赋。我小的时候并不比别人聪明,读的书也很少,但是我喜欢观察,喜欢想象。每当在创作中感到才思枯竭、无处下手的时候,那些深藏在脑海里的童年影像,总能给我提供一点灵光。或者说,我的写作的缘起就是对这些生命体验一种表达的欲望。
  我小的时候,父母都是忙碌的小商人,早出晚归,对我的功课很少过问。可以说,我是在镇子里被“放养”着长大的。我多数时候住在祖母家。祖母家的后面有一块废弃的地基,常年散乱地堆放着破旧的竹筐和柴火。春天一到,沙堆上就长出高高的狗尾草,还有一种形状像小太阳的花。我那时候不爱说话,没有多少玩伴,就常常一个人走到那里去捉蚱蜢、堆石头。有时放学了,就端着小凳子,呆呆地坐在那里写作业。等到天晚了,虫草也睡去了,祖母就站在门口远远地喊我回去吃饭。
  时光打马而过,多年后的一天,当我再次面对这块地方,我竟忽地发觉这里是如此的肮脏、陌生,我第一次意识到我童年种种行为的幼稚——我长大了!不久这块地基也被人开发,上面的花草被厚实的楼房埋压了。但是那些狗尾草、沙堆、蚱蜢我却永远地记着。在以后的写作中,每当涉及童年,也许记不起什么别的事,但是这样一块地基、一片草地却是永远鲜明、形象的。我想,每个写作的人都要找到一块自己的“地基”,每当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捡拾回忆,这是灵感的起点。
  静静的小河流过祖母家所在的村庄,一棵高大的榕树下面,常常有女人在那里浣洗衣裳。我记得有一个夏天的黄昏,我骑着自行车从榕树下面经过,看见树下的草丛里躺着两条张着腮喘气的鲤鱼。我看了看四周,不见什么人,便连忙跳下车把那两条鱼捧起来,放回了河里。回到家以后,村里的一个叔叔怒气冲冲地找上门,跟祖母说我放走了他捕了一下午才捕到的鱼。祖母打了我一顿,但是我没哭。后来,每当我路那棵榕树,路过那条河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救起来的那两条鱼。我时常站在河滩上遐想,也许那两条鱼正在一处我看不见的水面上探头看着我,对我微笑呢。后来,我写了大量关于鱼的童话故事,灵感多半来源于这里。
  祖母家的隔壁住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晚上睡不着觉,常常深夜还在听鼓词。我躺在床上,总能听到她家隐隐约约传出鼓词声。她的老伴早早地就去世了,儿女也不常来看她,那种鼓词声里的苍凉和孤寂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当我学写话剧以后,我不自主地想起了这个隔壁的孤苦老人,深夜的鼓词声似乎还在耳畔萦绕,于是我就写了一个名叫《后事》的大戏剧本。
  有人可能因为读了某本书,遇到某个老师,而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但是对于我而言,喜欢上写作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有了童年的积累之后,再加上文字表达的基本功,自然而然就进入文学创作了。所谓有感而发,这便是我写作的缘起。
  【主持人语】
  协克是金鳌文学社十几年来最大的收获之一,做事稳重,兢兢业业,有感恩之心。从一开始的懵懂少年,到成长为文学社的核心,最后成功地为文学社探索出一条通向影视编导的路,他的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让人感到很放心,很期待。和他在一起奋斗,很快乐。
  作者简介:倪协克,1994年生,浙江乐清人。乐清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学生天地》杂志签约作者,第九届叶圣陶杯大赛“全国十佳小作家”,首届“温州市小文学家”高中组第一名。作品散见于《意林》《视野》等四十余种刊物,《中学生百科》《新课程报》等报刊曾多次刊出其个人专辑。现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一句话:人就像一棵树,它愈想伸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就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向深处。
其他文献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席慕蓉  记得一个老师曾说:“你们十七八岁,正处于青春期的末期,要好好珍惜。”不知怎的,我方觉得席慕蓉的那些诗句,很有道理。  青春像一本书,无论是我细读、精读,还是粗读、略读,它都显得那样仓促。每当我睁大眼睛希望抓住它的一切时,它却又顽皮如泥鳅般挣脱滑走。只剩我一人梦若方醒般惊讶地看着它留在我手中的黏液。可是,我还没有玩够它,看透
小村生活,古韵悠悠。年华似梦,岁月如影。  守望陌陌小巷,聆听轻轻跫音,积淀于岁月中的悠深古朴的气息慢慢弥散。  这一刻,因为春节,我们回归了我们,平静而不匆忙,每一人,是的,在并不久远的过去。除夕,就是仓廪丰收、农耕暂歇、一家人把酒言欢的时刻。我们驻足回望,品味那一抹悠远古朴的气息,在每一个圣光披露的早晨,在每一个云霞萦绕的黄昏。  抬起头,仰望星空,烟花绚烂,耳边回荡着鞭炮的喧嚣。环顾老屋,古
哪怕是平凡的人的一生,也需要有人尽可能地去描绘出其一生之中如夏花般绚烂的那一刻。  ——前 记  时光如洪,席卷所有。  我永远觉得我的奶奶慈眉善目。幼时,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我童稚不明事理,印象中的阿爷总是很威严。是奶奶每周都来幼儿园接我,牵着我的手走过大街小巷,穿越车水马龙。  那时我是全托,好不容易周末回家一次。一周最爱的一天就是奶奶早早来到,比其他小朋友家长更早地接我离开幼儿园。我会欢呼雀跃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
读周大新的小说是从《湖光山色》获奖开始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把周大新和《湖光山色》一起从幕后推到台前,深沉的颁奖词为其增添了无限的魅力,让人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感。“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不朽名句,恰是阅读《湖光山色》最真切的感受。  (编 者)  作家介绍  周大新,当代作家,河南邓州人。1985年毕业于西安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后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主要作品
从蒙自出发,列车驶向昆明。看着长长的车厢,心里说不出的感觉,似乎这火车的另一头,是一个不同于蒙自的大大世界。  我自小在昆明长大,但离开昆明后,每一次来,都会有许多新的感触。最近看了一篇关于上海人与外地人异同的文章后,异乡人的感受更是说不出的深。  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在昆明。从那时开始,我对大城市就有了一种向往而又恐惧的心理,这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我想,是因为我对大城市生活的向往渗入了骨子里,但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