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音乐出路之思考r——以蔡仲德《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为例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音乐的中西关系问题就是中国音乐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关于音乐的中西关系问题具有“全盘西化”、“西乐为主改造国乐”、“立足中国传统音乐”等等许多说法.笔者基于蔡仲德先生《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一文,对于蔡仲德先生提出所谓“必须要向西方乞灵”的观点产生一些质疑.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出路的侧重点不在于“向西方乞灵”,而在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从而在此基础上吸收西乐,中西融合.
其他文献
钢琴曲《春舞》主要描写的是新疆舞蹈,出自著名钢琴演奏家孙以强之手,整首曲子既给人柔和之感,又带有激昂之情,有着较大的起伏.在曲子中融入了新疆本土民族元素,使整首钢琴曲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仿佛从曲子中都可以体会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和环境的优美.同时在《春舞》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较为多元,丰富了钢琴曲内涵.本文就围绕钢琴曲《春舞》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供参考.
本文以赵季平先生的《关雎》《幽兰操》和《别董大》这三首艺术歌曲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对旋律动机形态和核心主题动机在作品中的贯穿方式进行分析,来探究其音乐作品中“动机贯穿”技法的运用与体现,希望通过对动机形态、动机贯穿类型及动机材料贯穿的运用来论证“动机贯穿”这一技法在赵季平先生的《关雎》、《幽兰操》、《别董大》这三首声乐作品的重要性.
郑秋枫先生声乐组曲《祖国四季》四首作品各具特色,每一首皆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本文主要以四季中的“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与“冬——我的祖国”为研究对象,从音乐特征及演唱等方面进行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人们在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资讯、知识、乐趣、音乐等的同时,积极参与其中,仿佛既置身事外,又身处其中,每个人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属于自己的生活,涌现出了一大波原创者.以音乐原创者首当其冲,为大众的音乐生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大众提升音乐审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不得不引发深思,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享受音乐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该警惕网络上的虚假、暴力、色情等因素的隐藏影响着大众的音乐审美,本文从新媒体的角度,探析音乐审美发展,并力图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中越京族民歌主要流传在中国东兴江平镇京族三岛和越南北部的河内、北宁、海防等京族人居住地,中国以京语和汉语粤方言歌唱,越南以京语(越南语)演唱.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音乐演唱分析等方法,探究中越最具代表情歌《过桥风吹》归属跨界民族的文化背景、音乐内涵与审美情感、三类型版本与有代表歌者的演唱形式、发声方法、润腔韵味、咬字发音等歌唱技术与艺术特征及其对民族声乐的启迪.二者受不同国家地处环境、政治经济生活、族群交往、语言、演唱心理等综合因素影响,总体来看存在差异,共性大于个性.
阿瑟·奥涅格(Arthur Honegger,1892~1955年)是20世纪法国六人团中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数量庞大、体裁广泛,成名之作是清唱剧《大卫王》(1921年),而管弦乐《太平洋231》(1923年)是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使其享有世界“最新”作曲家的声誉.本文以作曲技术理论为视角,拟定瑞士作曲家奥涅格最著名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其音高组织领域,试图以此个案为例,探究奥涅格复的调性观,进而理解新调性在20世纪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踏板技术在演奏领域应用的是比较多的,但人的听觉起着主导作用.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对演奏领域中踏板这一环节在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中的运用进行浅析,有针对性的结合曲子的和声、曲式结构对踏板在《悲怆》中的用法进行阐述,从而说明踏板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单纯机械性的脚下运动,而是对作品感情上的一种诠释、升华的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原创合唱作品应运而生,而现代诗歌为合唱新作品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在诗歌合唱作品中,其审美意象对作品的表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析合唱作品《过程II》所呈现的诗歌审美意象,包括:该合唱作品的音乐、诗歌中审美意象的分析,以及其实际运用.从本文所获的理解、启示与指导实践的理论,将加深我们对中国原创合唱作品音乐的理解,以及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象的文化认同感.
期刊
本文旨在运用慕课的现代教学理念用以完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传承中的不足.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文献分析对沱江船工号子师徒制传承现状和特点进行探究,发现了沱江船工号子在师徒制传承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调和传承理念保守的缺点.本研究最后得出四点启示,运用慕课中所蕴含的多元化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世界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的理念以改善传统师徒制自身的缺陷.本研究将对沱江船工号子传承人、主管部门和研究人员提供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