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赤壁赋》的几点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苏轼的情感世界
  
  在这篇赋里,苏轼的情感有几次变化,第一段可以看作苏轼情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月圆之夜,乘兴夜游,欣赏“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如画美景;把酒临风,诵诗吟月,“如冯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可谓潇洒自如,好不惬意。这也是他暂时忘却了世事的羁绊,寄情山水、明月之间;他渴望超越世俗,幻想成仙来解脱自己。在这一部分中,喜是他的主要情绪表现。
  但暂时的忘却并不等于永远的遗忘,当深藏于他心中的黯然情怀受到外物的触动时,悲的情感也就随之而来。听到客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苏轼悲的、怨的是什么呢?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通过与客的一番对话,苏轼从侧面表达了自己的悲与怨:一是羡慕像曹操一样的英雄历史人物的功绩,但英雄也成为历史陈迹;感叹人生短暂、渺小,羡慕像长江一样长在;想泛舟江海、羽化成仙也都不可骤得。在这无限与有限的荒诞对比中,人生的悲剧感油然而生。当然,苏轼的悲怨之中对人生充满着浓重的虚无感。
  但苏轼能超越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困境:一是他得出了有限与无限、变与不变的相对性哲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他把个体生命的有限、变化,放在自然、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为个体找到了永恒的价值,他的精神世界豁然开朗。二是他能任其自然、随缘自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最后“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则表现了苏轼的思想深处得到解脱后的洞明状态,除却了精神重负以后的释然状态。这样,苏轼的情感就由悲而喜。所以,苏轼的情感经历了“喜——悲——喜”的发展过程,但这前后两次喜的情感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二、苏轼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时空观
  
  苏轼对现实世界事物的不能忘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羡慕,表现了他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受到儒家积极用事思想的影响。苏轼纵酒放歌,寄情山水,随缘自适,羽化登仙,明显是道家的思想。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明显有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有关语句并吸收其思想的痕迹。在儒道两家的思想中,还杂有佛家“空”的观念。苏轼对历史及其人物及人生的虚无色彩很浓厚,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道家、佛家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苏轼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当然,其任其自然、随缘自适的佛道观念也使他摆脱了许多人生困境。
  苏轼的时空观有超越前人的地方。孔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孔子从时空的发展的单向性方面来反观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道出了人生的悲剧性。但苏轼却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对时空、人生的认知比孔子的境界高了一筹,对相对和绝对有新的认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智无涯;以有涯逐无涯,则殆矣。苏轼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总之,苏轼的时空观,关于有限与无限、变与不变的观念,有儒道释的多重作用,有儒家的积极认识,有道家的“齐物”、相对主义,有佛家的“空”的观念,又似乎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三、主客问答的文章结构形式
  
  这篇赋以情感为主线,是“喜——悲——喜”的结构,不再赘述。这里着重说明一下主客体问答的结构形式。主客体的问答结构形式源于汉大赋,其中的客一般是虚构的。关于苏轼的这篇赋中的客,据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说确有其人,是与苏轼关系要好而且和苏轼同乡的一个道士,叫杨世昌。但从这篇赋的表达技巧和结构方式来看,这个客虚的成分依然很多。在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另一个苏轼或苏轼思想或心理的另一面的体现,所以说主与客,其实是苏轼的一体两面,主的积极情绪,是苏轼能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乐观豪迈的情绪与心理的反映(尽管有虚无色彩);客对历史人物的仰慕,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叹和一些美好事物难以得到的悲,其实是苏轼壮志未酬,对人生理想难以释怀的心理的一面,是他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危险后,对人生变幻莫测、人事无常的一种切肤之痛。《前赤壁赋》的主客对答的结构方式,方便了苏轼的情感、思想的表达;主客问答结构法,总是以主的胜利而告终。主对客进行开导,最后“客喜而笑”,就说明了苏轼思想中的积极一面战胜了消极一面,理性战胜了感性,完成了自己的精神超越。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总能看到一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的乐观豪放的苏轼形象。
  (作者单位:宁县一中)
其他文献
新闻标题常被称做“新闻报道的眼睛”,要求简洁、准确、生动、别致。网络英语体育新闻标题在时态、句子结构、词汇、修辞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要做知识的传授者、知识的学习者、学生的引导者、课程的研制者、教学的组
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贸易中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而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不足,很多知名商标在海外纷纷被抢注。另外,发达国家为
美国当代情感教学理论创始人罗杰斯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过程,是以人的整体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个性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创造性的激发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性的学科。王力在《中国语法理论》中说,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人治”重视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因此,让语文课堂充满情感的魅力,应该是语文学科本身特性
对目前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多字母量符号书写形式进行了讨论。建议对涉及模型设计、程序编制等新兴行业文章的多字母量符号予以保留且用正体。作为过渡,对行业中通用的多字
古人作诗,喜设诗眼,善设诗眼。能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阅读古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什么是诗眼?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上说,“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
东晋才女谢道韫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意象典故,可以说几乎在历朝历代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中皆能寻觅到她的身影。结合《世说新语》《晋书》等典籍中的一些记载,分析谢道韫其人
通过对在校学生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及针对性的词汇学习训练,得出结论:词汇学习策略对词汇学习成果有重要影响;大学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应因人而异,使词汇学习
由于经济发展环境、教育思想观念不同,因此中西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也存在差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学习借鉴西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长处,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加强政策的导向作
分析了2006至2015年间发表的英语作为二语的运动事件相关期刊论文,对国内运动事件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从不同层面分析指出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与存在的不足。方便学者了解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