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于命运的女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从文曾说:“现在还有很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的印象里。”的确如他所说,沈从文对他的家乡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因此,沈从文这位自称是“乡巴佬”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众多的具有湘西特色的人物形象。其中土里土气的湘西妇女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豆蔻年华的少女形象如清风,如洒落在腥风血雨荒芜土地上的阳光,给我们带来了精神上的震撼。在他的笔下,不论是自在的“萧萧”,蒙昧的“三三”,还是执著的“翠翠”、“阿黑”、“夭夭”,她们美丽而善良,却总会惹下读者的几滴眼泪。因为在她们平凡多样的人生历程中,渗透着一种不可言状的悲凉。
  
  一、婚姻悲剧
  
  婚姻悲剧在旧中国的大地上比比皆是。当时,这一社会现象在沈从文笔下得到竭力的表现。萧萧生活在这个“被历史所遗忘”的角落中,成为湘西陋习的牺牲品。多舛的命运使萧萧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然而更为不幸的是年幼的她又被提前送进婚姻的牢笼,成为童养媳。懵懵懂懂的萧萧就这样毫无反抗的顺从着命运的安排,不知不觉地踏上了人们为她准备好的航船上。童养媳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封建买卖婚姻的表现形式,而这种违背人性的婚姻制度,曾经一度却受到人们的热衷。这种婚姻大部分出现在农村,特别在边远山区尤为普遍。童养媳,即抚养他姓幼女为媳,俗称“养媳妇”。由于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婚礼也很简单。一般童养媳成年时,翁姑为童养媳完婚,只在吉日烧好两碗面条,让儿子和童养媳一吃了事。家庭富裕的人家,也有按旧婚礼制娶亲宴客的情况,但礼俗也较为简单。十二岁的萧萧在一阵唢呐的伴奏声中被抬进了夫家,这对于萧萧周围的人来说已习以为常,因为在他们的生活观念里这已成为当地的一种风俗,而萧萧对于自己的出嫁,也只觉得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尽管她的丈夫还不到三岁,萧萧也不为这婚姻愁烦——她不想也不懂得愁烦。况且在那样一个被封建思想笼罩着的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像萧萧这类女孩子坐上一顶由两个轿夫抬着并用铜锁锁住的花轿,便做了人家的童养媳,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值得也不需要人们去为她们哀叹和惋惜。
  那么成为童养媳的萧萧又将面对怎样的生活呢?童养媳实际上是廉价的女佣,她们要担负繁重的家务和生产任务。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本应该快快乐乐的玩耍于田野之中,而萧萧却被早早的关进了婚姻的围城,去品味人生的艰辛和坎坷,一生的命运被花轿抬了去便是。年幼的丈夫虽然对萧萧没有额外的要求,然而生来就像一把剪刀的婆婆却不会让萧萧好过。婆媳关系,从来就是一本难念的经,更何况作为童养媳的萧萧。不管大小你已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因此就得承担做媳妇的责任和义务“到溪沟里洗衣、搓尿片”,“蜷在小床上去睡觉”,“半夜起来哄小丈夫睡觉,”“打猪草推磨浆小船坞纺纱织布”,“喝冷水吃粗粝饭”……萧萧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消磨时光,不知道苦,也不懂得悲。唯一能引发她好奇心的就是爷爷所说的女学生,爷爷开玩笑让萧萧也做女学生,萧萧说自己不做女学生。但她心里却总想着女学生,并往水里照她假如没有辫子的模样是什么神气。“女学生”给她留下了一份希望,不过这个希望仅像流星一样划过,它虽然曾使萧萧惊奇过,但只是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什么痕迹,过去了也就不再想了。
  
  二、爱情悲剧
  
  “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之后,萧萧渐渐长大了、成熟了,也懂得了一些这个年龄的人所应该明白的事情。歌德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十五岁的萧萧也到怀春的年龄,当她听到“天上起云云起花,包谷林里种豆荚,豆荚缠坏包谷树,妹妹缠坏后生家”的绵绵情歌时,怎会无动于衷!一对天真无邪、情窦初开的小儿女,熟习彼此心性,在充满诗情画意的野地里因为深深相爱而表演了一段一个诗人呕尽心血也写不成的诗景。然而初尝禁果的萧萧和花狗最终又会摊上一个什么样的命运呢?花狗作为一个男子汉,正当到他承担爱情责任的时候,他却说“讨饭也有个规矩,不能随便。”随后就逃之夭夭了。看着自己逐渐鼓起的肚子,“使她一个人干发急,尽做怪梦。”她吃香灰、喝冷水,然而“一切她所想到的方法都没有使她与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分开。”此时的萧萧似乎也明白了自己所犯下的“罪孽”,也知道自己将会面临怎样的惩罚,她该怎么办呢?求生的欲望使她又一次想了爷爷说过的女学生。她从爷爷口中得知了一些关于女学生的事情,而且女学生常被祖父用另一个名字代表,这个词就是“自由”。尽管“自由”是解决眼下困难的唯一办法,于是她收拾起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到城里去“自由”。结果可想而知,萧萧没有走成,她唯一的梦也就随之破灭了。命运虽已如此安排,那就听天由命吧!萧萧的逃跑震动了整个村庄,因为她的行为触犯了苗族人信守了几千年的祖规,生活在纲常伦理之下的萧萧,她必须要为自己这一个大胆的行为付出代价。于是,她被锁进房子里,等候发落。莱辛说:“死亡是解决一切纠纷最好的办法”,此时的萧萧也想到了死,她想了许多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但最后还是没有勇气实行。好死不如赖活着,生命只有一次,怎能轻言放弃。照规矩不是“沉潭”就是被“发卖”。萧萧家中人要面子,就沉潭淹死她;舍不得淹死就发卖。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老天爷终于对萧萧网开一面了,恰巧萧萧的伯父没有读“子曰”,便决定发卖;又碰巧暂时没有主顾,就让她先住了下来;也正好萧萧生下了一个“团头大眼”的儿子。由于这一连串的凑巧,萧萧没有被远嫁而是留了下来,就这样萧萧的幸福便在一个个的偶然中成为了现实。
  不幸的童年,凄惨的爱情,已使萧萧的心灵变得千疮百孔。十七年前,萧萧接受的是这种生活,十七年后的今天,她的大儿子牛儿仍然是过着这种生活,待到她怀中的婴儿长到该接媳妇的年龄时,同样是这种生活。身处水深火热固然可悲,但悲哀中的悲哀是处于悲凉境地而不觉其悲凉。她的精神世界中还是一片荒原,她的理智被蒙蔽着,就像湘西大山之中的茅草地一样原始,她的感性生命处于被动的自在状态。
  然而萧萧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因为她生活在那闭锁、边远的地区,也不仅仅是因为那些延续了几代的陋习,更不仅仅是她自身的麻木不仁,而是整个社会和历史的悲剧。这种在封建文化的偏僻土壤中滋生出的畸形的婚俗网永远笼罩着她们。我们从萧萧一个人的遭遇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本质,这不仅是对萧萧这样一个弱女子的个人命运发出的悲悯和叹息,而是对造成中国社会千百年来缺少变化而黑暗的社会制度提出的深深控诉。
  
  [注释]
  ①沈从文《长河
其他文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朗读”在学习中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英语教学这样的语言教学中。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即便教师和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却常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进行积极的朗读训练。许多学生唯一的朗读训练就是每日的早读,教师也没有重视提高朗读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朗读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为学生提供标准的朗读样本   如同我们小
作文在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环。  ——吕叔湘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学生感到作文难,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让作文者能够自然、自由地写,达到心智、情感自然成文?在这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三点做法。    一、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来    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  ——叶圣陶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的言论越来越自由,对文学再创造的能力越来越强,手机短信、视频、网络文章,甚至电影、电视剧,“戏说”“大话”“恶搞”“无厘头”之风呈泛滥之势。戏说皇帝,戏说历史,戏说古人。当戏说不足于构成新的感官刺激,于是恶搞便应运而生,移花接木,随意编造。一些红色经典遭到“恶搞”,许多为人们所熟知景仰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的精神偶像被一再丑化调侃,传统、主流的文化被推向浅薄和粗鄙。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高考考查的重点,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回顾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以学生厌学、老师厌教收场。原因何在?  第一,生活中缺少文言文语言情境。这一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就让位于白话文,逐步退出了我们日常语言交际的舞台。这就直接导致我们当代人对文言文的生疏,无法直接阅读优美丰富的文言文。在此现实面前,我们这些高中教师应勇于
现在的初中生爱好数学、成绩好、学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大多数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了大量的习题,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他们学习的负担,甚至有人谈数学色变.  虽然“苏科版”教科书的编写力求有效地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倡导探究式学习,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夏丏尊曾说:“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当前相对浮躁的社会大背景下,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的力度,引领学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倾听心灵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我对情感教育做了以下尝试。   一、依托教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情感,学会感恩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文质兼美,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将自己的情感与学生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创新作文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学生习作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但是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创新作文教学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既要摒弃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教学方式,又要有所突破。在创新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新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创新作文亦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谈何创新?什么是基本功?就是指作文的立意、选材、结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学生被动地、勉强地学习,与主动地、兴致勃勃地学习,其效果迥然不同。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励学生愉快地学习,能产生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多年来的初中语文教学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赞扬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真正让赞扬走进语文课堂,首先要改变以下几个观念。    一、要认识到师生平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赞扬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师生平等既是学生渴望的,也是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但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的不多。关键在于老师没有真正转变观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