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课程思政开展研究。而大学英语作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有效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简要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并就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期待能够对广大教师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李丽娜(1984.09-),女,汉族,湖北荆门人,武昌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引言
  近年来,社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让人们对于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国家也通过对“课程思政”的提升,强化各级各类院校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之所以要强调大学英语的思政教育,是因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英语课程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和价值。首先,在课程思政教育功能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多涉及跨文化意识,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公正地看待各种文化,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培养。其次,在课程思政教育价值方面。大学英语除了会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和质量进行提升之外,本身还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可以针对大学不用学科、不同专业的人进行培养,以此实现高校整体育人效果的提升。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较高的必要性,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不同的层面。第一,科学育人的必要性。在课程思政的融入下,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得以延伸,从而实现课程教学实效的提升。而盲目地進行课程的融合发展,不仅不会令课程教学的实效进行提升,还会因教学内容堆砌、冗积等造成教学效果的降低。所以,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而言,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是提升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科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二, 正确育人的必要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大学生本身还处于发展的阶段,自身的价值观尚未完善,容易被一些负面的文化所影响,进而对高校整体的育人效果产生影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注,就是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用更加科学、公正的眼光看待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等,实现对人的正确培养。
  第三, 有效育人的必要性。不同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借助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能够为学生日后更好地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的提升,真正让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体现出高校和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的提升,高校各个相关专业都开始从自身建设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探索落实课程思政的方法和策略。而大学英语属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教学基础,加强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为此广大英语教师便从不同的角度开始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除了课程教学的四要素(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之外,部分教师也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等角度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单纯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其中还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严重地制约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部分教师思政基础薄弱,无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渗透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想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更是难上加难。
  第二,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国外文化的输入过重,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无法体现,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第三,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衔接不足,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无法正确地看待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将二者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无法有效地针对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需求,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无法有效地落实课程教学的效果。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提升的策略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基于课程教学的四要素进行思考,借助课程教学的四要素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1. 立足于教学目标,丰富课程教学策略。大学英语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工具性,而课程思政的融入更是提升课大学英语的灵活性和工具性。为实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在课程教学前,先明确教学的目标,有针对性、突破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提升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为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教师可以以文化的渗透为切入点,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激发和培养。为实现文化的有效渗透,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第一,重视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同步渗透。在传统英语教学的模式中,为实现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教师只是将西方文化的渗透重视了起来,但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在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师也应将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视起来,实现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和培养。第二,重视思政内容的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并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一种教学的理念,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时,课程思政的理念性更强,为实现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提升,教师需要在文化渗透时,加强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2. 立足于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为实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起来。比如,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断创新教学的模式,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以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资源的共享性,将不同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分享,吸引学生主动地利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内容分别运用到课前、课中以及课后,辅助教师教学。为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价值,教师在课程教学还需要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情境教学法为例,在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感知和体会,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提升。
  3. 立足于教学内容,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为提升大学英语課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丰富,借此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设中需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第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只有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第二,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创设时,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出,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创设,避免学生学习与课程内容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学生无法实现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第三,重视思政功能的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教师需要借助课程思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渐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价值。
  4. 立足于教学评价,创新课程评价方式。教学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为让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切实在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方面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不仅要实现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方式的转变,还要基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进行思考,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也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评价,真正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体现出来。
  结语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一定的育人契合点,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正是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之间的有效契合点之一。为了能够体现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大学英语教师应从实际育人的需求出发进行考虑,加强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创新评价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伟.浅析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融合——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2):174-175,180.
  [2]郭定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大学英语①》教学路径探索[J].中外交流,2020(14):30-31.
  [3]范兰花.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渗透研究——以《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8):197-198.
  [4]周苏菡.关于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的实践[J].中外交流,2020 (14):3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机制的持续不断完善,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高校英语口语教学。文章将围绕基于有效输入与输出理论的高校英语口语抛锚教学模式为中心,对抛锚教学方式在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全面分析,以此促进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有效输入和输出理论;抛锚式教学;大学英语口语;美剧配音  【作者简介】徐育新(1979.08-),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人际功能分析在哲学中尤其是在语言学当中一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人们对人际功能分析的研究可以说是从亚里士多德得时期开始的,当时研究的重点是在于人际功能分析中的重要部分—人际意义的基本概念。在本世纪中,语言学在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人们对人际意义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专家们用不一样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用语言学类英语书评为语料,拓展了人际意义的研究范围,总结出了人际意义在书评中的表现形式,
【Abstract】There has been much debate over which approach is better to teach English. In this article, it will evaluat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and Task-ba
【摘要】《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杰作,全书不仅在结构上、内容上新颖独特,在语言特色上同样包含文采,《尤利西斯》是一部将反传统的荒诞表现以及象征性隐喻应用到极致的小说作品。《尤利西斯》的语言特色中有反传统的荒诞表现手法、象征性的隐喻内容、文字晦涩且内容丰富,在小说构造中应用的诗歌语言、人物对白、心理描写以及动作和景物描写都独具特色。《尤利西斯》的语言风格粗俗而不失优雅,精致但充满荒
【摘要】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发挥出显著的作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人们的重视。新课改注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将教育信息化和学生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将信息化教学和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构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帮助小学生形成优秀的英语思维,奠定坚实的英语基础,提高英语应用水平。本文论述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并提出了利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学生自
【摘要】绘本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在绘本中图片和文字有机结合,图片能够有效解释文字,形式丰富、色彩鲜明、画面生动,十分符合小学生的爱好和性格特点,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提高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从绘本阅读入手,分析并探讨借助英语绘本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提高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低年级;英语绘本;阅读兴趣;培养  
【摘要】针对英语学科培养核心素养的趋势与英语读写长期困扰师生的状况,探讨初中英语思维型读写整合教学。从目标定位、文本解读、活动设计等方面详述该课型的构建模式、操作细则及其对思维能力的提升效用。  【关键词】思维能力;初中英语;读写整合  【作者简介】高凌燕(1982.05.10-),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市杏南中学,中学一级,厦门市骨干教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
【摘要】针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来说,词汇短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英语课程时,必须要识记、应用大量的词汇短语,这是因为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就是词汇,如果没有词汇的支持,人们就不可能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充分、明确的表达。英语词汇短语的识记应用对英语交际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英语教师采用传统英语词汇教學法,会制约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甚至还可
【摘要】线上微课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时间短、课程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言简意赅的显著特点,用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率。  【关键词】线上微课;线下课堂;高校英语;第二课堂  【作者简介】贾红霞,河套学院。  第二课堂的概念是与传统线下课堂相对比而提出的。与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不具有规定的教学时间、教學地点及教学大纲,教
【摘要】本文围绕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部分高校的实践经验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改革的理论依据,探索了新时期以ESP为导向的高校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并提出了配套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ESP  【作者简介】王慧,女,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ESP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