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性:艺术和建筑中的第四维度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zhan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西方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人类的移动性不断加强.这一进程不但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根本改变,而且引起了艺术和建筑造型方式的改变,即运动、速度等时间性元素日益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成为艺术家表达其审美欲求和价值判断的对象.根据人类移动速率的不同,西方社会可分为前工业时代、铁路时代、现代、后现代四个时期,西方艺术及公共建筑造型变化的过程,就是艺术家对人类移动速度不断做出回应和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这一隐在的主题,在西方造型艺术史中变得清晰.
其他文献
19世纪爱默生对儒学进行的初步碎片式的研讨是美国儒学研究的肇始。20世纪初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的儒学研究建立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使得西方的儒学研究真正具有了学术上
将已有的各种中国打击乐器的演奏符号进行规范,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严肃而又复杂的学术难题。当代的中国打击乐演奏家们敢于面对这一难题并向它提出了挑战,尽
目的 调查广州市城乡养老院老年人痴呆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将广州地区养老院分为市级、区级、民营、厂矿及农村乡镇,每层各抽取1个养老院进行调查.应查者为
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清修情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情感修行模式.文章从山水之乐、修身养性、人文艺术、体道孝亲、科仪戒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宗教情感修行的几个主要特
出于唐代李复言《续玄怪录》中的"延州妇人"故事,影响广泛、久远,特别是被不断改写后记载于宋、元两代三种佛教历史著作之中.这一事实,无论是作为宗教事件、文学事件还是文化
启道是女娲伏羲敬天悯物的造化,体道是中华先民与生俱来的禀赋,盘道是华夏诸族慎终追远的反问,原道是炎黄子孙牵系命运的商兑."启"、"体"、"盘"、"原"构成了中华先民天人互动
在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中是否还存在着一种哲学的批判精神?如果有,这种批判精神与实证化的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处于何种关系?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将实证科学改造为一种批判的理论?
制度化教育的当代发展,所确立的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英才教育体系.这一体系要求教育必须充分注意基于能力确认的程序公正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建立有利于能力选拔的公正规则
目的 了解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的流行特点和规律.方法 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03年6月采用"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之中国问卷"在中国北京、杭州、武汉、乌鲁木齐四
对当代(新)儒家和宋明理学家而言,儒学不仅仅是儒学研究。他们认为儒家的终极教义是要寻求某种内在智慧和超越真理,这是客观研究和逻辑方法所不能理解的。他们强调,中西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