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ututu1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而且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我们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以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初三学生刚接触的一门课,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在此谈谈一些体会。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要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让学生有一个强大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科学而又系统的训练过程。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细心揣摩精心培养和引导出来的。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化学教学应从学生感兴趣也比较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学习和思考。
  为此我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我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2.改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处于逐步完善之中,虽然形成了基本的框架,但是仍然欠规范,与哪些成熟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差距甚远。随着国有公司改革的深入,公司治理中基础性制度层面
【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做到最有效的指导,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一直广大语文教师关心的问题,其中提高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较为有效地推进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方式:根本手段是通过一些丰富教学设计逐渐地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涉猎,并经常对自己的写作能力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进行经常性的练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保持了强劲的升值趋势,其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台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外向型经济活跃,2009年出口贸易已突破100亿美元,
【摘要】在现今的朗读教学中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有的老师对朗读指导重视不够,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中摸索、总结,笔者认为朗读指导必须具备有“境”、有“的”、有“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有“境” 有“的” 有“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摘要】学生听说读能力与写的能力发展不平衡,学生在英语短文写作能力方面仍然很差,语言知识匮乏,缺乏写作技巧,受母语汉语束缚严重,喜欢汉语思维,汉式英语情况普遍,语法混乱。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内容少,逻辑差,错误多”的现状,因此我们决定把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关键词】写作能力 全方位训练 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4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90-02  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在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一提到作文,就眉头紧皱,苦不堪言。但为了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文任务,学生也不得不写,不过,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离题千里,要么干瘪无味,要么千篇一律,要么情绪低落或境界不高,老师看了,真叫人哭笑不得。
选取肉桂酸衍生物和白杨素为原料,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为缩合剂,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二氯甲烷为溶剂,经Steglich酯化反应合成了14个白杨素肉桂
【摘要】两岸高校大学生网络阅读成为时代潮流。网络媒介凭借其特有的性质影响大学生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网络阅读的形式与内容为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带来了专属于这一时代的忧虑。“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介自身商业化、娱乐化属性,高等院校网络阅读机制构建的不完善与大学生本位的现状,组成了新媒体时代三足鼎立的现状。两岸教育力量的强强联手在为未来祖国建设新型人才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同时,为两岸社会共识形成强大推
诸多经验证据和理论研究都已证明,信息披露制度能够有效缓解上市公司投资者和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及其引起的代理问题。但是,信息披露一方面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并提高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信息欺诈的工具。业绩预告作为对公司未来盈利情况进行预测的前瞻性财务信息披露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准确的业绩预告可以有效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由于业绩预告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且我国业绩预告制
学位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要在阅读中吸取养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的这些总结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阅读、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中国文学史灿烂而悠长,这中间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出现,比如《诗经》、《离骚》等。然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展的今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