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与启蒙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也带来了中西文明的真正碰撞,在这场碰撞之中,西方文明取得了主动和积极的姿态。在这种危机状态下,中国社会必须实现转变,因而在“图存救亡”的口号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运动。本文在简要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救亡与启蒙关系的阐述及中西方对启蒙的不同理解中得出结论:“救亡成功了,但我们依旧在启蒙的途中”。
  关键词:救亡;启蒙;历史张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13-002
  
  现代社会实现了一些基本范式的转换,这种转换从西方的历史去看,是内在逻辑的自觉变换,它体现在通常所谓的启蒙运动之中。近代以来的中国,也需要—个现代的转化,而这种转化是在一个内困外患的环境中进行的,由此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转化蕴含了救亡与启蒙两种张力,进而形成了与西方社会不同的启蒙路径。
  时值中华帝国衰落之际,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始了中西文明的真正碰撞。在这场碰撞之中,西方文明取得了主动和积极的姿态:这既是双方碰撞得以可能的原因,也支配了双方对话的主题。中西文明的近代交汇之原因在于西方文明的延伸,应该说此延伸是其力量在近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其扩张之强力形式也可从当时的国际格局寻得部分解释。西方文明的强力扩张改变了中华帝国传统的危机格局,也就是内部的和边疆的危机为外部的和海洋的危机所取代,而且西方文明在巨大物质力量的裹挟下对于很多国人更显示出内在的优越性和合理性,这是以往的内部少数民族文化在面对中原文化时所不具备的,诚如李鸿章所言,此乃“千年未有之变局”也。因此,危机可以说是近代中华帝国的根本遭遇和国人生存的基本背景。这决定了中华帝国的现代转身既需要启蒙,更需要救亡,两者形成了一种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所不曾具有的内在张力。
  应该承认,启蒙和救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这表现在,启蒙成为救亡的手段。危机改变了国人的思考方式。首要的问题固然是救亡,然而何以图谋自救?唯在自省与启蒙。从“师夷长技以自强”到“中体西用”,从康梁时期的“君主立宪”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制度变革到“国民性”之改良,从技术层面、政体层面到文化层面之反省。广义上说都可以称之为启蒙,而这些启蒙大多打着深深的救亡络印,无论是建设抑或是对传统的破坏,多有明确的目的性:救亡图存。这些启蒙就其直接结果来看多以失败而告终,未能奏其救亡之效;然而以长期历史观之,则形成为必然的序列,造就了中华帝国向现代转化的不可逆转之趋势,此其进步意义。但是,两者的一致性又导致了启蒙的严重弊端:启蒙的工具化不能使其具有急功近利性。而这是国人所希望取之于启蒙的首在其效,但至于启蒙自身的内在逻辑少有考量,因此启蒙之概念展开总体上看便严重不足。国人需要的是启蒙带来的足以与西方相抗衡的“势”,其次才去关注其“理”,且常以其“势”判定其“理”。正是对启蒙的这种要求,导致了各种探索的直接目的的流产。例如:一场提前了的甲午之战判定了颇有新气象的洋务运动的失败;甚有希望的“清末新政”却在一场带有地方士绅维护其利益之色彩的“保路运动”中土崩瓦解。作为对西方现代性予以批判的共产主义运动,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藉“十月革命”之威力和“加拉罕”宣言所博得了国人的好感和认同,于是国人在现代性尚未充分展开的情况下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这是近代中国“左”的根源,文革之疯狂多半缘于此。
  如果从西方的语境来理解启蒙一词,则救亡与启蒙便出现了歧异。西方之启蒙,从形式上看,肇始于对古希腊罗马传统的再发现与创新;从内容上看,自由、平等、民主、宪政、人道等为其基本价值,而其核心则建基于“个体”之上。应该说,启蒙在西方也具有分歧性和多义性,但从总体上说主流应为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以西方契约论的传统来看,虽然卢梭似乎更重视的是“公共意志”和整体,洛克的思想相对却更为主流。对于洛克来说,在“自然状态”下,每个人都拥有自然权利,而他们的责任则是保护他们自己的权利、并且尊重其他人的同等权利。透过洛克称为“理性”的自然法的概念,人们就能理解为何他们必须尊重其他人的权利,包括了尊重他人经过劳动而获得的财产的权利。由于在实践上自然法经常被忽略,因此政府的保护是必要的,然而政府的统治也必须经过被统治者的同意,这样的统治也只有在一个全体的法律体制下才能表现出来。在《政府论》中洛克主张公民社会是为了对财产权利提供保护才产生的,洛克所谓的财产代表了—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包括了拥有他自己。也因此,洛克所谓的“财产”包括了拥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政治社会创立的目标便是为了给财产权利更好的保护,因为财产能够代表其成员私人的利益。可见,影响深远的伟大洛克契约论传统,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平等,也强调了个体在面对公民社会时不可剥夺的权利,公民社会的建立恰恰是要保障个体的权利。对个体尊重的理念也体现在康德的“把每一个人当目的看”的绝对命令中。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启蒙是在一个危机的环境下进行的,由此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路径。国人在寻求对危机的解释时,常常归结为传统之落后,因此启蒙在形式上便不是表现为对传统的再发现与解释,而是批判,“五四”精神便是这种批判的高潮。从内容上看,民主、宪政、平等价值观念逐渐为国人接受,民主制度之实践也逐步推进,西方启蒙的核心信念——个体价值原则——也开始有效建立。但是与之相关的,救亡的主题,常常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政治权力和个体的牺牲和奉献,这无疑决定了中国的启蒙是既是建基在“个体”之上,更是建基在“民族”之上。中国共产党人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完成反帝(指向救亡)、反封建(指向启蒙)任务的理想与实践体现的正是这种路径,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方面,选择民主集中制和集体主义实是有其内在的必然。可以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完成了近代以来其它政党和有识之士难以完成的救亡任务;当然如是从西方语境来看,诚如一些人所指出的,救亡成功了,启蒙还在进行。
  如前所述,对于很多知识分子来说救亡虽说成功了,但启蒙仍在进行。因此建国以后,虽然救亡的任务告一段落,而公共知识分子继续着启蒙的事业。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个体价值不断得到尊重,虽然我们在外力的影响下开始的,但在启蒙的道路上也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在不断地前行着,而且在认识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按照许纪霖的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启蒙经历了80年代的新启蒙和90年代的启蒙分化阶段,“在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之中,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文化立场和改革取向上,以‘态度的同一性’形成了共同的启蒙阵营。但这一启蒙阵营到90年代,在其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化。围绕著中国现代性和改革的重大核心问题,知识分子们从寻找共识开始,引发了一系列论战,并以此产生了深刻的思想、知识和人脉上的分歧,因此形成了当代中国思想界的不同断层和价值取向。就中国思想文化界而言,90年代同80年代的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从‘同一’走向了‘分化’。”
  综上所述,救亡与启蒙构成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张力,救亡的任务虽告一段落,但其形成的思维范式仍然在发挥作用;形成对照的是,启蒙却依旧是未竟的事业,并且由共识走向分化。我们依旧在启蒙的途中。
其他文献
摘要:回答主观题一定注意思维的逻辑性、层次性,这样才能明确表达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关键词:回归课本:主观题解答中图分类号:D0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45-001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政治考试中主观题的回答是一个弱项,如何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也是许多政治教师潜心研究的一个问题。经过多年实践,我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主观题的设问形式大多是这样的,“
摘要:本文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叙述了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关键词:亲身经历;语文教师;成长之路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63-002[前言]语文老师不只是教语文,他是帮助学生寻找快乐,感受快乐,表演快乐,体验快乐,收获快乐,批发快乐。语文的功夫在课外,诗外求诗,语文老师是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一起教,天书地书生命的书一把下。语文是浪漫的
摘要:公开课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它是架构执教者专业提升的助推器,是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营造孩子们快乐成长的舞台。然而,今天的不少公开课太浮,太虚,太空,缺真实,缺朴实,缺扎实。因此,笔者认为,只有让公开课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少点花俏形式,多些实在指导;少点“效果意识”,多些目标意识;少点满堂颂扬,多些交流讨论;少点虚假承诺,多些教学智慧,才能让语文课透出浓浓的语文味,才能让听
摘要:错误是新旧知识的交汇处,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合理及时运用,甚至创设错误资源,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有助于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关键词:错误; 学习性评价;效率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76-001错误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不正确,与客观实际不符合;二是指不正确的事物、行为等。课堂教学中,学
摘要:1、由身边发生的“小皇帝”事件,引出“爱”,并自省这种溺爱的危害。2、提出处理好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途径: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1)父母的管教;(2)民主的生活方式;(3)信任的教育方法;(4)愉快学习,形成健全人格;并由此阐述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教育形式。关键词:溺爱;专制; 民主;家庭教育;反思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79-002一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汲取生活教育理论中丰富的营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深入探索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笔者认为一要“用生活来教育”,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即语文讲读要“生活化”。语文训练要“生活化”,语文教育要“生活化”。二要“给生活以教育”,让学生生活“语文化”。即日常生活“语文化”,校园生活“语文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语文教学;生活化中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习更是如此。美术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谈到从三个方面激发培养学生兴趣,收到很好效果,这就是:随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过程;注意优化教学环境。实践证明收到很好的效果。关键词:美术;教学;兴趣;激发;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05-091-00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
摘要:近几年来,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纳入到了新课程改革的大框架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和研究为突破口,依靠教育科研,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科技教育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和实践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095-0011.准备——让理念在探索中
摘要: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关键词:自主;课文;个性化;体验;读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03-0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
摘要:本文将由有效性的定义和课堂活动低效的因素分析入手,从设置情境,活动分层设计,建立信息差三个方面来阐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5-105-00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是正确的,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费尽心思设计各种活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