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发挥教材的例文和样本作用其实就是要发现教材的价值所在,发现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特别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内容,就是要明白该研读什么。许多教师的有效探索对如何将研读落到实处作了很好的示范。
一、在精妙处研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许多精妙之处:条理清楚;描写手法多样,既有白描,又有拟人和比喻;句子结构整齐中有变化;语言准确、生动、多变。以下教学实录将文本的精妙之处作了极为细腻、自然的理解与品味。
片断一
师:这些争奇斗艳,芬芳怡人的花开花的样子各不相同,作者在写它们的时候写法也不一样,你最喜欢描写哪一种花的句子呢?请你赶快找一找这些句子,好好地去读一读。
(生自由选择句子读)
师:谁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生:因为牵牛花像小喇叭。
师:哦,吹起小喇叭本是人才有的行为。你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很有趣。
师:作者还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喇叭花的样子和颜色。
片断二
师:老师想请教大家:“五点左右”和“五点”有什么区别?
生:因为“左右”的意思是大概。不一定是刚刚五点。
师:可能是——
生:晚一点。
师:也可能是——
生:早一点。
师:所以课文就用上了——
生:左右。
师: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你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个词和“左右”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生:大致。
师:对呀!
师:老师还发现表示时间的词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间写。这样写,读起来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会觉得厌烦。
师: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在恰当的地方可以稍稍做一点——改进,变化。
执教的老师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汉语表意的丰富性——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少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可供选择,而且让学生体会了表意“模糊”的词语的作用——使用这些词语也是一种精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适当变换句式及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在陌生处研读
有“陌生”感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富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时在这一点上作了很好的诠释。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愿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学生能从文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那淡淡的、纯净的、持久的爱,但是对文中景物蕴藏着的情感却难以体会。薛法根老师正是让学生揣摩“探”字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借物抒情呀。这种阅读体验,足以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景物描写产生“陌生感”,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敏锐感。
三、在特别处研读
教材的特别之处往往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智慧。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神圣的土地》的第二自然段看似平常却不平常,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每一次”呢?仔细读来,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到这一点呢?以下实录作了很好的引导。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印第安人中的一员,在这最后的时刻,你最想看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什么?
生:我想看河流。动物——
生:我想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所有一切。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课文第二段,看看我们的印第安人最想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
(生默读课文第二段。)
生:是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
师:刚刚这位同学说过想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所有一切,印第安人又是如此地热爱着这片神圣的土地,那么在这最后的时刻,他们应该是想看所有的沙滩,所有的耕地,所有的山脉,所有的河流,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啊,可是课文中为什么不这样写?
(师点击课件,出示教师改过的课文第二段:所有的沙滩,所有的耕地,所有的山脉,所有的河流,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学生讨论……
作者抓住“每一处……每一处……”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体现了从语言文字人手感受人文精神的理念。经过比较阅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特别之处就是研读之处。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作实实在在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达到用足教材、用活教材的目的。
一、在精妙处研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许多精妙之处:条理清楚;描写手法多样,既有白描,又有拟人和比喻;句子结构整齐中有变化;语言准确、生动、多变。以下教学实录将文本的精妙之处作了极为细腻、自然的理解与品味。
片断一
师:这些争奇斗艳,芬芳怡人的花开花的样子各不相同,作者在写它们的时候写法也不一样,你最喜欢描写哪一种花的句子呢?请你赶快找一找这些句子,好好地去读一读。
(生自由选择句子读)
师:谁想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
生:因为牵牛花像小喇叭。
师:哦,吹起小喇叭本是人才有的行为。你看,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得很有趣。
师:作者还写出了什么?
生:写出了喇叭花的样子和颜色。
片断二
师:老师想请教大家:“五点左右”和“五点”有什么区别?
生:因为“左右”的意思是大概。不一定是刚刚五点。
师:可能是——
生:晚一点。
师:也可能是——
生:早一点。
师:所以课文就用上了——
生:左右。
师:这样表达就更加准确了。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你看看这句话中有哪个词和“左右”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生:大致。
师:对呀!
师:老师还发现表示时间的词可以放在句子的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间写。这样写,读起来会觉得怎么样?
生:不会觉得厌烦。
师:所以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在恰当的地方可以稍稍做一点——改进,变化。
执教的老师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汉语表意的丰富性——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少同义词或不同的句式可供选择,而且让学生体会了表意“模糊”的词语的作用——使用这些词语也是一种精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适当变换句式及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在陌生处研读
有“陌生”感的地方往往隐藏着富有教学价值的教学内容,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时在这一点上作了很好的诠释。
师:描述感人的画面与情景,哪个画面,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没有表示)
师: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教师板书:探)
生:应该是有的,因为阳光充满了温情。
师:“探”和“照”有什么不同?
生:“探”用的是拟人的写法。
师:为什么用“探”?“照”和“射”都可以呀。
生:这样写比较轻……
生:改了别的字就不是拟人了。
生:用上“探”说明阳光也不愿打扰这幅画面。
师:也像做儿女的一样,不愿意打破这样的画面。这些景语是有感情的,所以是有温度的。同学们再读一读。
《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学生能从文中父母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到那淡淡的、纯净的、持久的爱,但是对文中景物蕴藏着的情感却难以体会。薛法根老师正是让学生揣摩“探”字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借物抒情呀。这种阅读体验,足以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景物描写产生“陌生感”,从而提升对语言的敏锐感。
三、在特别处研读
教材的特别之处往往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智慧。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这片神圣的土地》的第二自然段看似平常却不平常,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每一次”呢?仔细读来,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如何让学生也体会到这一点呢?以下实录作了很好的引导。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印第安人中的一员,在这最后的时刻,你最想看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什么?
生:我想看河流。动物——
生:我想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所有一切。
师: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课文第二段,看看我们的印第安人最想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
(生默读课文第二段。)
生:是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
师:刚刚这位同学说过想看这片神圣土地上的所有一切,印第安人又是如此地热爱着这片神圣的土地,那么在这最后的时刻,他们应该是想看所有的沙滩,所有的耕地,所有的山脉,所有的河流,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啊,可是课文中为什么不这样写?
(师点击课件,出示教师改过的课文第二段:所有的沙滩,所有的耕地,所有的山脉,所有的河流,所有闪闪发光的松针,所有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学生讨论……
作者抓住“每一处……每一处……”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体现了从语言文字人手感受人文精神的理念。经过比较阅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特别之处就是研读之处。
以上几个例子只是比较典型的代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与恰当运用现有的语文教材,对每一篇课文作实实在在的研读,以发现每篇课文独有的教学价值,从而提炼出合宜、精当的教学内容。达到用足教材、用活教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