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手中的新名单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ang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入市者还在关注着当代艺术中的F4,就太OUT,买家手中的名单正在悄然变化。
  历时两个月的春拍如今也差不多接近尾声了。和往年相似香港佳士得(“Asia+”专场)和香港苏富比依旧于4月份率先起拍,其中佳士得人气颇旺,51件拍品全部成交,曾梵志的《浴室》以550万港币的价格成为该专场落槌价最高的作品,而在苏富比夜场,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3号》最终以9420万港币的价格落槌,创造了其个人最新的价格纪录,这两家拍卖行也算是平稳开场,拉开春拍序幕。
  在接下来的5月份,北京几家拍卖行轮番登场,瀚海、城轩、嘉德、华辰,还有香港佳士得的“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不过由于时间与香港巴塞尔和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等艺术活动重叠,也导致买家分散、资金分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拍卖的成绩,并未有捷报传出。不过5月底的香港佳士得有3位艺术家的作品刷新了个人成交纪录,一定程度上源于买家在香港巴塞尔之后的驻留。
  6月初,国内拍卖的领跑者北京保利、北京匡时纷纷开拍,北京苏富比、北京艺融也于这一时期举槌,从拍卖现场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人气飙升,座无虚席。其中保利首次推出的三个专题:“文本魅影——徐冰的艺术”、“见证历史——山艺术甄藏”、“先驱者的足音——林风眠”,匡时推出的“融合——中国重要私人收藏当代艺术专场”中8件来自藏家张锐早期收藏的重要作品均100%成交。其中保利推出的罗中立、程丛林的作品还刷新了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
  总体而言,各大拍卖行都加大了新水墨板块的拍品数量,且成绩不俗,保利除了徐冰的书法专场,还另设3个当代水墨的专场,共计475件作品。今春,徐累、谷文达、仇德树、梁铨、曾健勇、徐华翎等人作品稳中有升。
  除了鲜有高价作品拍出,今年春拍呈现成交率高,上座率高的态势。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表示:“保利举办的现当代艺术夜场,气氛热烈,包括美国、欧洲等地的藏家来到现场,或以电话委托的形式竞拍,是近年来参与人数较多的一次。”的确,今年各大拍场座无虚席的情况超过80%,只是没有出现意料以外的惊喜场面,相反许多作品仅以估价左右的价格成交。
  没有达到预估价就落槌的现象频频出现也导致了高成交率的结果,如香港佳士得“Asia+”专场、匡时油雕板块、艺融当代油画专场,以及北京苏富比各专场。其中备受关注的保利“现当代艺术夜场”的拍品基本都是底价落槌,且85%以上都是电话委托成交,场内落槌不超过10件,虽然拍卖师也给出了更多时间让藏家们考虑。
  目前,为名气盲目买入的投机者已经大幅减少,购买者的目标性很强,出价范围也很明确,超过心理价位的作品很少争抢,这也是导致很少有高价拍品出现的原因。作为拍场上的常客藏家唐炬只考虑价格合适的作品,或者艺术家的经典作品,即便如此倘若拍品超过自己的心理价位,唐炬也会放弃。今年北京苏富比推出的王沂东的《山里的新娘》估价800~1200万,550万起拍,当唐炬出价810万后,委托直接喊价900万,唐炬果断放弃争夺。
  另一位在拍场的挥金如土的藏家王薇购买时也极具选择性,基本上是按照龙美术馆的收藏脉络对藏品进行补充,例如去年购买的红色经典系列作品。今年春拍王薇同样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据统计,王薇今春在匡时共竞得19件拍品,总成交额超过2500万元。来自星星画会的9件拍品,王薇拿下了7件。去年就开始重视当代水墨收藏的龙美术馆,在今年春天入手两件谷文达的作品,一件是创作于1984年的《文明的历史》,280万起拍,759万落槌,另一件是宽7.1米,高3.25米的《危险的棋盘离开地面——别碰,出来了!》,估价500~600万,793.5万成交,创下谷文达作品拍卖第二高价。
  曾经在拍场上备受追捧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平平,甚至出现价格回落,流拍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张晓刚“大家庭”系列在香港佳士得也未能拍出预估价,香港苏富比夜场带来的周铁海的作品,两件以低于估价成交,其中一件现场流拍,以私下洽购的形式成交,80后艺术家高瑀也有同样遭遇。精明的唐炬以低于估价约100万的价格购得周春芽的《山石与烟云》,藏家张小军以低于估价150万的价格买到了潘德海参展“89现代艺术大展”的重要三联画《掰开的包谷后山》。罗中立的作品《吹渣渣》的价格回到了10年前,刘野的代表作《周璇》比上次出现在拍场上的价格跌了50多万。在香港佳士得,王广义、方力钧、李松松等人的作品均有流拍,华辰推出的8张赵无极,流拍3件。卖家急于出手,不惜亏本,就拿张晓刚的新高《血缘:大家庭3号》来说,2008年4737万港币成交,如今9420万港币落槌,看似涨了不少,其实未必。艺术经纪人伍劲表示:扣除几年来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出售这件作品的藏家其实在金钱上的收益相当有限。如果是以信托方式募集的基金购买,甚至还有赔钱的可能。不过,精品在拍场上永远抢手,尤其是名家的代表作品。
  写实板块更是平淡,艾轩的《若而盖的早春》以最低预估价320万的落槌;王沂东《烙煎饼的女孩》以低于预估价50万的成绩落槌,《山里的新娘》流拍;刘溢的《中国女仆》和《歌》都以最低预估价成交;陈丹青的《两人进城》流拍;陈逸飞的《晨祷》最终流拍,眼看要到落槌价,却再无人争。
  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执行总监马学东谈到:“当代艺术市场在回升,但是还在调整的阶段,市场名单在变换,这里面行情有别,买家看重的还是作品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 50后的洪凌、曹力,60后的段建伟均表现不俗,70后的仇晓飞、贾蔼力更是呈坚挺之势,其中仇晓飞大尺幅双联作品《孤立木》,创其个人拍卖新纪录,以424万港币成交。贾蔼力作品《1979.6.1》、《年轻的行者》经过多番竞拍,均超出预估范围,分别以628万港币与460万人民币成交。80后艺术家的作品也成上升趋势保持良好表现,陈飞的作品《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保持着稳定上升的走势,以87.5万港币成交。如果入市者还在关注着当代艺术中的F4,就太OUT,买家手中的名单正在悄然变化。
其他文献
自然而然地将骨子里的水墨功夫释放出来,凭着对生活与社会的独立思考打造自己的绘画世界,传统与当代的问题会消解在一个融合的画意中,更完美地被呈现。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如何理解新水墨的“新”?  新水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新”意在于整体上的包融性,相对于前辈艺术家们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都市水墨”等学术范畴的阶段性努力,新水墨没有过分明确的学术指向,但
期刊
“新水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不是主题性创作,虽有现代绘画语境却又不会放弃东方文化的滋养。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国画的?  小学3年级时,看到获奖的孩子画国画,大胆落笔后宣纸的渗化,感到相当“神奇”。至于真正接触中国画则是上初一时参加兴趣小组。  纵观你的创作形式从写实到意象,你是怎么实现这一转换过程的?  1996年大学毕业后认为本
期刊
“你们毕业就等于失业!”7年前,面对一群怀揣艺术梦想、却像走错门般进了美术史系的新生们,年轻气盛的班主任斩钉截铁地说。  舒望是其中之一。为了避免“毕业就失业”,舒望考了本院美术史硕士,以期继续深造能找份好工作,一次性解决户口房子乃至小孩上学问题。当某国字头的博物馆发招聘信息时,舒望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投了简历。笔试、面试、复试,舒望凭着名校毕业证、专业对口、答卷优秀、表现出色,顺利进入复试,然后被
期刊
如果24小时营业只是为了提倡阅读,似乎不一定非要是夜晚,我们不如把它定位为与书为伴的夜店更为合适,这里不只是书店。  今年7月18日,青岛的首家24小时书店试营业,这家书店位于青岛书城二楼,面积约200平方米,当晚9点左右,店内差不多有七八十名读者在阅读,据统计从9点到次日早晨9点,该书店共迎来送往500多位读者。仅从首日的数据来看,人气还算不错。  同在7月试营业的24小时书店还有广州的1200
期刊
新水墨的“新”是以图像为支撑的样貌之新,以自我表达为重的观念之新以及以年轻画家为主的创作主体之新。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1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当中,你为什么选择水墨画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呢?  自然而然的事,我并没有刻意选择。当意识到可以选择的时候,已经没得选择了。  为什么偏爱以人物作为主要的绘画对象呢?  表达更直接,更容易切入当。  传统和当代这两者在你的创作中
期刊
对艺术史家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这个问题和艺术批评或者艺术鉴赏常常被混为一谈,我觉得这是和艺术史完全不同的问题。  ——柯律格  本期专题所提及的这些老外们在最初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查不到任何相关的资料,于是他们参与到“资料”的创建中去。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为中国的文化所着迷,其中不乏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者,他们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  201
期刊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朦胧的睡梦之中,一批来自国外的有志之士率先在这片土地上举起了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他们带领着自己的画廊亲眼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发展与繁荣。  灰暗凝重的明砖,红色深沉的木门,海蓝日红的雕梁,一切都显得古老而静谧。这个屹立在北京旧城东南城门上的灰筒瓦顶小角楼,在经历了五百余年历史猎猎之风洗礼的沧桑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早得以窥见当代艺术的一扇窗,成为了如今北京
期刊
贺慕群的艺术单纯、简约而饱含情感。作品以极强的形式感显示出特有的视觉张力,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的细腻婉约,而是显出一种雄壮和肃穆。  2000年之前国内美术圈很少提及贺慕群这个名字,即便她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裔女艺术家”。20世纪早期在法国学习、创作的华裔艺术家有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赵无极、朱德群、常玉、潘玉良,而稍晚于他们的贺慕群有着更加颠沛漂泊的人生
期刊
5月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该展览遵循时间顺序展出大量戴汉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编辑的书目、曾策划的展览, 以及关于他的生平的详实资料。通过讲述戴汉志的故事,折射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自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至今,短短的30余年间有许多外国人偶然与中国结缘,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端的那些年,这些外国人敏感地发现了当时不受待见的艺术家
期刊
在商场策划艺术展在目前的阶段并不容易,所谓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无界”的,也只是一种较为乌托邦的愿景。  在一个消费至上的商业社会中,随着各大集团对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的重视,集团旗下的各大购物中心已不满足仅仅作为一个购物的场所,而开始尝试搭建跨界平台,以呈现多元的消费体验,并借以阐释品位的文化理念。而把艺术展搬入商场是时下新兴的这种对品位诠释的途径,并已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风靡开来。  6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