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艺术展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商场策划艺术展在目前的阶段并不容易,所谓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无界”的,也只是一种较为乌托邦的愿景。
  在一个消费至上的商业社会中,随着各大集团对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的重视,集团旗下的各大购物中心已不满足仅仅作为一个购物的场所,而开始尝试搭建跨界平台,以呈现多元的消费体验,并借以阐释品位的文化理念。而把艺术展搬入商场是时下新兴的这种对品位诠释的途径,并已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已经风靡开来。
  6月13日晚,上海静安嘉里中心举办了题为“无界”的艺术展,该展览是家居设计杂志《安邸AD》中国创刊三周年所举办的艺术活动,展览力邀艺术家周铁海与国际知名策展人马修联袂执掌,参展艺术家有丁乙、方璐、海蒂·芙欧特、蒋鹏奕、林明弘、欧阳春、石青、张恩利、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简称政纯办)、周啸虎,通过探寻那些大胆非凡且超乎寻常的可能性,打破界限,突破自我,呈现艺术与设计跨界交融的感官之旅。展览之名“无界”正是主办方的初衷所在,作为一家家居设计杂志,一直致力于将设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通过这个展览,《安邸AD》进一步实践着这种理念。而这种尝试将艺术打造成一种所谓新型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的理念,也是如今时髦的做法,看看时下各种跨界、各种联名,似乎“设计”是一件挺容易的事儿,拍个脑袋就能“人人艺术”。那么,在像商场这么一个亲民的空间中展示艺术品,是否真正达到了所谓的“打破界限”的目的?
  在本次展览中,对“无边界”阐释得最到位的应属政治纯形式办公室的装置行为作品《豆腐》。政治纯形式办公室是由艺术家洪浩、萧昱、宋冬、刘建华和策展人及评论家冷林在2005 年成立的艺术小组,为中国最活跃的当代艺术团组之一。 豆腐,这个柔滑的物质在政纯办小组的手中被演绎为一个石膏立方体房间,受到猛烈的敲打的四壁残破不堪,兀自作为一个独立展厅作品占据了一楼商场的主厅。政纯办的很多作品也都以豆腐为灵感,借此得以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建构起一个独具中国时代特色的空间。在此,《豆腐》隐喻了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的多变历程及其内外的张力。在与策展人之一马修的交流中,他流露出对这件装置作品的赞赏,认为作品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语境,艺术家从墙内打破壁垒,而展区外的观众又有向内窥视的欲望,达成一种有趣的互动。
  每一个初衷都是美好的,而美好的愿景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又是两码事。在笔者以媒体身份与主办方接触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一些能以小窥大的不足之处。包括策展人马修也认为商场与艺术结合的道路,似乎目前还只是“看上去很美”。
  马修坦言在搭建《豆腐》这组作品的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不同于传统美术馆、画廊等展览场所的商场所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当笔者向马修抛出两者差别这个问题时,马修果断回答“非常不一样”:美术馆场地都是已预设好的规划空间,只要把东西放在那边就好,比较机械;而商场各种干扰因素较多,首先就是作品的展板高度要求,既要注意不能过高遮住周边品牌店的Logo从而影响到它们的客流,还要和商场的整体氛围相匹配;其次,在艺术品的摆放过程中,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比如在嘉里中心户外广场特地搭建的展览大棚中欧阳春的作品《无穷柱》,作品呈现的面貌已根据现场的布展要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因为公共空间对于摆放的物件(不管是不是艺术品)都是有严格的标准。最后,便是商场给予展览空间的局促性。因为此番“无界”展因参与艺术家较多而展出面积相对有限,因此整个展览被分为3个主要展区,从现场的展出效果来看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堆在一处,非常拥挤,简言之这里的展览空间并未能充分展现艺术品本该有的样貌。
  展览的受众不同则是另一个存在巨大差异的地方。相对传统美术馆、画廊的观众多为业内人士、艺术院校师生或者是艺术爱好者(包括有兴趣去了解、学习艺术的人),来商场的观众则大多是消费者,用马修的话说,很多人“可能并不把这些艺术品当艺术看”——在商业社会,似乎艺术衍生出来的一个功能就是成为消费商品。虽说古往今来的艺术史背后也是一部艺术赞助史,但艺术品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也逐渐成为过度消费的对象。这或许就是如今的作品愈加强调“设计感”的原因之一。设计,从最本质的层面来说,就是把一件东西包装得好看,吸引人,也是一种眼球经济。这,当然也是当今文化的一部分。
  尽管遇到不少的问题马修对商场与艺术结合的方式还是看好的。马修在去年为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策划的MOCA八周年特展“陶醉”上曾向笔者表达过他对上海当代艺术的看法,“对于这样一个有着2300多万人口的城市来说,当代艺术发展的空间却相当受限制。这可能是因为过去的30年中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中,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精神财富是多么重要。当然,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上海近些年在商业资本赞助下出现的美术馆、博物馆很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见2013年7月刊《且醉且醒》一文)因此,在商场、媒体尝试将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努力中,马修想必也是会出份力的。在此番“无界”展采访最后,我请马修简单谈了一下关于“当代艺术是否需要文本解读”的问题,毕竟在商场这样的公共空间,公众对艺术鉴赏与接受是很大的一个挑战,马修认为是否能看懂艺术品并不重要,他希望观众先看作品再去看文字解读;这样的一个开放的空间,艺术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哪怕它目前是作为消费的附属品出现。
  这样看来,在商场策划艺术展在目前的阶段并不容易。所谓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是“无界”的,也只是一种较为乌托邦的愿景。因为现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就是将艺术品从展览馆内拿出来堆在商场里,并没有带来新的什么,何谈“打破界限”?就拿商场来说,若在策展阶段就遇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因素,那么这些艺术品,又怎能避免“作为消费的附属品”的地位呢?对观众来说,无非就是“换换风景”。由此,不由想到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提出的“景观社会”理论:他认为“景观”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消费社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新的统治形式,景观通过视觉的呈现把现实社会展现为一个光鲜、富有、快乐的幸福天堂,让人们在虚假的景观幻象中忘记了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一味追求消费,从而维护了现存的社会秩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景观”之界反而是愈发明显。
  不过,这样的努力还是应有的。而对于目前这样的阶段来说,专业的策展团队的建立是首要之需。在上海,目前在商场艺术展模式的经营中,最成功的当属K11购物艺术中心。这个位于K11商场地下三层的空间,直接借鉴集团在香港的成功经验。首家K11购物艺术中心于2009年在香港尖沙咀头顶“全球首个购物艺术馆”的光环开幕,基于对当地地域特色的了解与占据优越的地理交通位置,一炮打响知名度。4年后在上海开设了该集团在中国大陆的首家购物艺术中心,也即现在的K11。足够大的展厅面积,专业的策展团队与公关,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可即便如此,K11为时3个月的莫奈大展的布展质量依旧为业内人士所诟病,并拿之与同时期中华艺术宫所举办的弗兰德斯画派大展作对比——言外之意还是那么一个观点,高质量的精品艺术展,还是应该由传统而专业的官方美术馆、博物馆来举办。
其他文献
假如我们把塞尚以后的形式自律的作品称为“看”的艺术,那么杜尚和马格利特的艺术更多地转向了“思”,准确地说他们的作品是针对人的“看”之“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达主义艺术出现在瑞士的苏黎世。瑞士是当时战争的中立国家,一群交战国的青年们因躲避战乱而云集苏黎世从事艺术活动,借以发泄和抚慰紧张不安的心灵,他们反思战争的缘由,抵抗政府施加的社会意识形态,在面对着强大的国家机器时所给予的强力形式,反抗
期刊
自然而然地将骨子里的水墨功夫释放出来,凭着对生活与社会的独立思考打造自己的绘画世界,传统与当代的问题会消解在一个融合的画意中,更完美地被呈现。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如何理解新水墨的“新”?  新水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新”意在于整体上的包融性,相对于前辈艺术家们在“实验水墨”、“抽象水墨”、“都市水墨”等学术范畴的阶段性努力,新水墨没有过分明确的学术指向,但
期刊
“新水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不是主题性创作,虽有现代绘画语境却又不会放弃东方文化的滋养。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4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中国画的?  小学3年级时,看到获奖的孩子画国画,大胆落笔后宣纸的渗化,感到相当“神奇”。至于真正接触中国画则是上初一时参加兴趣小组。  纵观你的创作形式从写实到意象,你是怎么实现这一转换过程的?  1996年大学毕业后认为本
期刊
“你们毕业就等于失业!”7年前,面对一群怀揣艺术梦想、却像走错门般进了美术史系的新生们,年轻气盛的班主任斩钉截铁地说。  舒望是其中之一。为了避免“毕业就失业”,舒望考了本院美术史硕士,以期继续深造能找份好工作,一次性解决户口房子乃至小孩上学问题。当某国字头的博物馆发招聘信息时,舒望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投了简历。笔试、面试、复试,舒望凭着名校毕业证、专业对口、答卷优秀、表现出色,顺利进入复试,然后被
期刊
如果24小时营业只是为了提倡阅读,似乎不一定非要是夜晚,我们不如把它定位为与书为伴的夜店更为合适,这里不只是书店。  今年7月18日,青岛的首家24小时书店试营业,这家书店位于青岛书城二楼,面积约200平方米,当晚9点左右,店内差不多有七八十名读者在阅读,据统计从9点到次日早晨9点,该书店共迎来送往500多位读者。仅从首日的数据来看,人气还算不错。  同在7月试营业的24小时书店还有广州的1200
期刊
新水墨的“新”是以图像为支撑的样貌之新,以自我表达为重的观念之新以及以年轻画家为主的创作主体之新。  采访时间:2014年7月11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当中,你为什么选择水墨画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呢?  自然而然的事,我并没有刻意选择。当意识到可以选择的时候,已经没得选择了。  为什么偏爱以人物作为主要的绘画对象呢?  表达更直接,更容易切入当。  传统和当代这两者在你的创作中
期刊
对艺术史家来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这个问题和艺术批评或者艺术鉴赏常常被混为一谈,我觉得这是和艺术史完全不同的问题。  ——柯律格  本期专题所提及的这些老外们在最初接触到中国当代艺术时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查不到任何相关的资料,于是他们参与到“资料”的创建中去。对许多外国人来说,中国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为中国的文化所着迷,其中不乏中国艺术史的研究者,他们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  201
期刊
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还处于朦胧的睡梦之中,一批来自国外的有志之士率先在这片土地上举起了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旗帜。他们带领着自己的画廊亲眼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萌芽、发展与繁荣。  灰暗凝重的明砖,红色深沉的木门,海蓝日红的雕梁,一切都显得古老而静谧。这个屹立在北京旧城东南城门上的灰筒瓦顶小角楼,在经历了五百余年历史猎猎之风洗礼的沧桑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国最早得以窥见当代艺术的一扇窗,成为了如今北京
期刊
贺慕群的艺术单纯、简约而饱含情感。作品以极强的形式感显示出特有的视觉张力,作为一位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没有明显的女性艺术家的细腻婉约,而是显出一种雄壮和肃穆。  2000年之前国内美术圈很少提及贺慕群这个名字,即便她被誉为“继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华裔女艺术家”。20世纪早期在法国学习、创作的华裔艺术家有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如赵无极、朱德群、常玉、潘玉良,而稍晚于他们的贺慕群有着更加颠沛漂泊的人生
期刊
5月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推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该展览遵循时间顺序展出大量戴汉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编辑的书目、曾策划的展览, 以及关于他的生平的详实资料。通过讲述戴汉志的故事,折射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  自中国当代艺术产生至今,短短的30余年间有许多外国人偶然与中国结缘,尤其是在当代艺术发端的那些年,这些外国人敏感地发现了当时不受待见的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