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形势下,作为大学“灵魂”人物的校长将面临这样的难题:如何科学有效治理一所大学,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要使大学更好地发展,大学校长必须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筹措发展资金和有效协调社会关系等,才能使大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确定先进治校理念
先进治校理念是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师生,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作用,引领师生朝着一定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共同努力。只要全体师生坚定信奉这种治校理念,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大学校长一旦确定了某一治校理念,便会在面对来自学校外部挑战和机遇时,努力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发展重要目标取向,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教学为中心,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确定一个先进的治校理念后,大学校长治校的激情和治校的斗志才进一步增强,治校的信心也会强化。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达到期望的系统目标和实现有效的系统控制,就要根据其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所需条件,对学校事业发展进行科学整体规划设计。一项完整的、科学的大学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规划制定的政策和策略。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指导思想必须具有高度概括的、坚定明确的、纲领统领的作用,是紧紧围绕大学发展核心提出的对整个学校工作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目标要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既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又要考虑实现目标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二是发展目标是多元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发展目标应从质和量上确定高校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培养出什么样的高级人才,应确定高校自身应达到的水平。三是发展目标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对大学发展目标既要作出总体方向性的规定,又要对目标的总体规模、效益作出指标规定。实现大学发展规划,应根据发展规划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来制定。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专业人员的意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体相结合,体现民主性和确保科学性。
建设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目标的细化,是对学科近期和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抓学校发展的根本,就要抓学科建设,抓住了核心,就能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涉及到学科布局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以及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学科专业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特点,而且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因此,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应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一般分三步走,即奠定基础、重点建设、跨越式发展三个阶段。在建设学科专业时,应根据不同类型与层次,以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建设若干个学科群,千方百计争取承担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的重大项目与课题,推动产生一批令人瞩目的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造学科的内涵,使学科发展起点高、内容新、基础牢、实用性强,鼓励和支持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创建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有新时代特征的学科。
科学筹措发展资金
发展资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发展资金短缺是目前大学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大学发展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及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及其他收入等,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是主渠道。由于高校扩招,发展资金需求与供给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发展资金筹措形势异常严峻。对此,各高校应广开财源,利用各种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具体说来,可做以下尝试:一是校企合作,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优势,创收效果。二是组织专业人员投身经济建设,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让等。三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招收自费生、代培和应用类在职研究生等。四是充分利用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自学辅导以及校企合作培训等。五是建立附属机构,如律师事务所、附属医院等。通过以上措施获得的收入只能是高教经费的补充,而不是主渠道,各高校不可本末倒置,影响高校的主要工作。
有效协调社会关系
大学必须与社会互动,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从社会环境看,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学校发展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学校也就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如何使学校与社会互联互动,关键在于协调,校长在大学发展中,应该注重协调,主动协调,勤于协调,善于协调。校长与学校外部协调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协调。大学发展,总是看法不一的。这种情形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听而不闻,或听之任之,必会对大学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校长要加强这方面的协调,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二是工作上的协调,如教师聘任,生源拓展,财力支持等,大都是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校长在工作上与社会各界的协调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发展。因此,校长需要既主动又善于运用协调策略,消除互动中不和谐音符,为大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政策上的协调。政策是一种资源,学校的发展,除了需要内部微观政策外,更需要外部中观或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虽然校长不可能左右外部政策,但在政策出台前后可以提出建设性建议,在政策运行中可争取操作层面的倾斜,为大学发展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社会支持。
确定先进治校理念
先进治校理念是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师生,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具有规范人、指导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作用,引领师生朝着一定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共同努力。只要全体师生坚定信奉这种治校理念,就会凝心聚力,形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和精神力量。大学校长一旦确定了某一治校理念,便会在面对来自学校外部挑战和机遇时,努力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学校发展重要目标取向,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教学为中心,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确定一个先进的治校理念后,大学校长治校的激情和治校的斗志才进一步增强,治校的信心也会强化。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达到期望的系统目标和实现有效的系统控制,就要根据其发展目标、发展要素和所需条件,对学校事业发展进行科学整体规划设计。一项完整的、科学的大学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规划制定的政策和策略。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的首要条件。指导思想必须具有高度概括的、坚定明确的、纲领统领的作用,是紧紧围绕大学发展核心提出的对整个学校工作全局具有指导意义的。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发展目标要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既要考虑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又要考虑实现目标所必备的物质条件。二是发展目标是多元性与多重性的统一。发展目标应从质和量上确定高校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培养出什么样的高级人才,应确定高校自身应达到的水平。三是发展目标既要定性,又要定量。对大学发展目标既要作出总体方向性的规定,又要对目标的总体规模、效益作出指标规定。实现大学发展规划,应根据发展规划本身的性质和任务来制定。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要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重视吸收基层专业人员的意见,了解不同群体的利益和需要,坚持领导、专家和群体相结合,体现民主性和确保科学性。
建设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目标的细化,是对学科近期和远景发展的科学规定和论证。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的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抓学校发展的根本,就要抓学科建设,抓住了核心,就能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学科专业建设涉及到学科布局调整、重点学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地建设以及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学科专业建设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特点,而且需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见到成效,因此,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应有一个中长期的规划。学科专业建设一般分三步走,即奠定基础、重点建设、跨越式发展三个阶段。在建设学科专业时,应根据不同类型与层次,以各级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建设若干个学科群,千方百计争取承担国家优先发展领域的重大项目与课题,推动产生一批令人瞩目的在学术界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并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改造学科的内涵,使学科发展起点高、内容新、基础牢、实用性强,鼓励和支持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创建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有新时代特征的学科。
科学筹措发展资金
发展资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发展资金短缺是目前大学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大学发展资金筹措渠道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国家财政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经费、校办产业及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社会团体和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及其他收入等,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是主渠道。由于高校扩招,发展资金需求与供给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发展资金筹措形势异常严峻。对此,各高校应广开财源,利用各种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具体说来,可做以下尝试:一是校企合作,发挥高校智力资源的优势,创收效果。二是组织专业人员投身经济建设,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让等。三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证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招收自费生、代培和应用类在职研究生等。四是充分利用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自学辅导以及校企合作培训等。五是建立附属机构,如律师事务所、附属医院等。通过以上措施获得的收入只能是高教经费的补充,而不是主渠道,各高校不可本末倒置,影响高校的主要工作。
有效协调社会关系
大学必须与社会互动,才能健康、持续发展。从社会环境看,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对学校发展提出新问题、新要求,学校也就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因此,如何使学校与社会互联互动,关键在于协调,校长在大学发展中,应该注重协调,主动协调,勤于协调,善于协调。校长与学校外部协调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认识上的协调。大学发展,总是看法不一的。这种情形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听而不闻,或听之任之,必会对大学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而,校长要加强这方面的协调,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二是工作上的协调,如教师聘任,生源拓展,财力支持等,大都是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校长在工作上与社会各界的协调如何,直接关系到大学发展。因此,校长需要既主动又善于运用协调策略,消除互动中不和谐音符,为大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三是政策上的协调。政策是一种资源,学校的发展,除了需要内部微观政策外,更需要外部中观或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虽然校长不可能左右外部政策,但在政策出台前后可以提出建设性建议,在政策运行中可争取操作层面的倾斜,为大学发展提供更有力、更有效的社会支持。